书城心理家庭心理健康小顾问
9171000000025

第25章 病症治疗(2)

1.环境因素 在儿童活动范围内,尽量不要摆放外观独特、颜色鲜艳较容易引起儿童注意的物品,一旦儿童误食常可导致身体损伤或中毒,如小刀片、化学物品、药物等。不要购买一些食物化的玩具或玩具化的食物,这样容易误导儿童,使其混淆认知,不知道哪种才是玩具,哪种才是食物,最终导致不管是食物还是玩具,拿来便吃,使其病情恶化,加大治疗难度。另外,切勿购买一些小的玩具,儿童在玩这些玩具时难免不会去咬这些东西,一旦玩具被吞食,可导致严重的后果。

2.培养正确的认知能力 要改变儿童的错误行为,首先要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想法并积极改正它。患儿在稍大一些时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也就增大,所以想单纯控制其环境变得困难,甚至不太可行。此时可以教导患儿,让他明白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食用。只有让患儿对异食症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主动积极地改正错误行为,配合治疗。

3.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当患儿取得一定的进步时可给他物质上的奖励,如给他购买一些平时喜欢的食物;也可以给他精神上的鼓舞,对他进行表扬等,给他战胜自己心理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在患儿暂时无明显进步时应当正确引导,而不是责备,否则会令患儿失去信心,甚至拒绝治疗。

如何诊断和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

儿童精神分裂症具体表现如下。

1.情感方面 情感冷漠,表情呆板,与家人无特殊的亲近感,对周围事物不理不睬,丧失好奇心,有时会出现紧张、害怕情绪。

2.行为方面 年龄较小的患儿因语言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行为表现便成为主要症状,常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动作,行为古怪,而有的时候则表现为异常兴奋和冲动。也可能表现为孤僻,不爱答理人,不喜欢与同伴玩耍。

3.语言和意识 多自言自语,常单调性地重复言语,或很少说话,甚至沉默寡言。患儿常会有幻想,或某些间断凌乱的幻想片段。

4.幻听及幻视 年幼患儿以幻视最为多见,多会感觉到妖魔鬼怪或某些恐怖的动物和人物出现在面前,有些患儿则会看到一些神奇的人或事。总之,就是在眼前呈现出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幻听多为片段性的,很少出现如成人那样复杂的、争论性的言论。

如有些患儿会感觉听到小动物对自己说话而表现出异常行为。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复杂多样。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者发生率较高。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都有精神分裂症的,其子女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2.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患有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障碍的儿童,其发病率高于其他人。且本病多发于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说明内分泌失调可导致本病的发作。

3.性格因素 患儿发病前性格孤僻、害羞、敏感,喜欢幻想、思维能力较差,胆小,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等,这也能成为患儿的致病因素。

4.环境、家庭因素 社会环境不良,家庭不和睦,父母缺乏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常导致儿童患精神分裂症。假若在少年时期遭受到重大精神或心理刺激,或是与精神分裂症亲属长时间接触,同样也容易引发儿童精神分裂症。

5.疾病因素 母亲孕期受到病毒感染,或孕期及围生期有并发症者,其婴儿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高于正常群体。

精神分裂症应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在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较明显,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尽快控制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在精神症状进入缓解阶段,多注意休息。可根据其爱好选择适当的音乐放松心情,同时要注意饮食。要鼓励患儿参加集体活动,以巩固疗效。

3.当精神分裂症进入慢性阶段时,要加强患儿与他人的联系,有组织的劳动、学习及娱乐活动可令患儿的病症减轻。

儿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进行性发展的疾病,防治不当可引发各种恶性后果,所以应当注意早治疗。

如何纠正溺爱综合征

溺爱综合征是由教养方式不当引发的一种患儿高度自我中心的特殊心理病症。患儿在得该病后,往往表现出过度任性`固执,不能与正常人相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哪怕有一点点不顺心,就闹情绪,大吵大闹,直至其无理要求被满足为止,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畸形和身心障碍。

目前,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是少子女家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将子女视为掌中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把他们供为“小皇帝”、“小公主”,不管什么事都帮他们处理,也不让他们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无论“小皇帝”、“小公主”有什么无理要求都千方百计满足。这种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型的教养方式直接导致溺爱综合征。

一些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溺爱方式的危害性,认为疼爱子女是父母的本能和责任,对子女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殊不知,儿童溺爱综合征严重危害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患儿正常的生理成长。

已有溺爱综合征的儿童应当马上进行治疗。

1.家长应当及早意识到溺爱、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配合治疗,帮助子女从溺爱综合征中走出来,健康成长。

2.对子女的疼爱要正确而又科学地表现出来,对孩子的优点要加以表扬,对其缺点及错误应当批评教育,不要过分庇护孩子,不要包容孩子的错误。孩子一旦被惯养到无视自己缺点和错误时,会给他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障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3.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要凡事父母都包办。让孩子平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让孩子养成过分依赖家长的心理。

适当地给孩子克服困难的机会,同时要激励子女凭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4.父母及家人教育孩子的态度要一致,采取民主教养方式,让儿童生活在协调的心理环境下。不要只是一位家长对其严厉管教,而其他人依然纵容他的所作所为,这样起不到治疗的效果。

5.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到儿童心理咨询处与专家一起对患儿进行治疗,帮助他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为以后的成长扫清障碍,达到痊愈的目的。

什么是恋母综合征

恋母综合征是一种子女对母亲过度依赖和爱恋的心理障碍。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是少子女,教育方式不当或过度关心、高度溺爱和庇护常可导致儿童患上恋母综合征。

恋母综合征常表现为要求母亲一直陪伴在身边,寸步不离,且任性撒娇,对母亲高度依赖,而对别人不理不睬,态度冷淡。一旦母亲离开身边,就大吵大闹,无法平静地与别人相处。直到母亲出现才罢休。年龄稍大些的儿童在独自玩耍时会比较安静,但当母亲一出现便出现冲动情绪,撒娇吵闹不止。即使是在有陌生人在场时也不收敛,令父母束手无策。另外还有一些表现,如睡觉前一定要有母亲同床陪伴,要母亲哄着睡,半夜醒来不见母亲便大声哭闹,无法再入睡。

恋母综合征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但许多做父母的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危害性。其不良后果具体表现如下。

1.患儿多以自我为中心,调节能力差,容易在日后诱发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

2.妨碍心理发育和心理成熟。

3.自理能力较弱,过度依赖母亲,一旦离开母亲便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

4.最严重的后果是社会适应性差,患儿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任性,教育困难,更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给将来的为人处世带来巨大的困难。一旦矛盾激化,便情绪不稳,无法安心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某阶段心理发展障碍,导致心理发育不全和心理畸形。从幼儿时期起父母就应当给予子女科学的教养,帮助子女健康成长。若子女已经有恋母综合征,可用下面几种措施加以纠正。

1.立即停止过度溺爱等不良的教养方式。要懂得科学育儿,给子女适当的爱护,不要让患儿有过度依赖性。

2.对患儿不要过分迁就、百依百顺。父母应当学会“拒绝”,对患儿的过分要求可不予理睬。经过一段时间后,患儿便会慢慢改变其不好的行为。

3.关键要培养患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回避,让母亲代其处理。日常生活中让患儿多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多参加社会活动。父母应鼓励子女凭自己的能力去做某件事,让他体验独立的乐趣。让孩子独立生活对其心理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如果恋母综合征已经严重到难以纠正的程度,可将孩子暂时寄养在亲友家中。因为儿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改变,患儿会将其不良的心理行为慢慢纠正过来。

心理因素与儿童肥胖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带来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肥胖问题。尤其在青少年中,肥胖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众所周知,肥胖并不代表健康,过多的脂肪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肥胖儿童会因自身体形不好而产生自卑心理,同时肥胖还会导致行动不便,招来同伴的笑话,这对肥胖儿童的心理无疑有很大程度上的伤害。

儿童肥胖症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遗传因素

调查表明,一些肥胖症患儿有家族史,即使饮食量并不多,其家族成员亦有肥胖趋势。如果儿童的父母中有一方肥胖,则其患肥胖症的概率为45%左右,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则其患肥胖症的概率为75%左右。

2.喂养方式

有经验的母亲可根据婴儿的哭声判断孩子是否饥饿,还是不适、害怕等。而无经验的母亲以为孩子哭便表示饥饿,所以不断地喂养。这种过度频繁地喂养常可导致儿童肥胖。

3.摄食喜好

儿童常喜欢吃甜食,如巧克力、糖、冰激凌等,且一旦吃上就舍不得放下。若此时家长不加以控制,而是任其过食此类食物,则易引起肥胖。

4.运动量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搬进楼房,儿童在户外运动的时间大为减少,再加上现在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玩耍,取而代之的是坐在沙发上边吃东西边看电视或玩电脑。运动量减少,能量的消耗也变少,转而贮存为脂肪,得肥胖症便不足为奇了。

5.人格因素

研究发现,正常体重者的进食与否主要依据自己是否感到饥饿,而肥胖者主要依据外在因素,如食物的色、香、味,或是到了吃饭时间等。

6.心理反应

心理反应是人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很多人在有惊慌、恐惧、担心、害怕等消极情绪时会厌食,而在情绪好的时候能多吃。但也有人在消极情绪下反而能多吃而致肥胖,原因是他们需要以进食活动来减少焦虑,逃避现实,缓解紧张情绪。这些研究说明各种类型的心理反应都会引起一些人过多进食而致肥胖。

为防治单纯性儿童肥胖症,家长要懂得一些科学的喂养知识,注意儿童的饮食习惯。少让孩子喝含糖量高的饮料,少吃油脂类食品。需进食一定量的粗粮、水果、蔬菜,注意合理饮食。并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坚持体育锻炼。

治疗肥胖症,应当消除造成孩子发胖的心理因素。如果孩子的肥胖是由对饮食的不正确观念引起,则必须加以引导,改变其观念。若孩子的肥胖与应激因素有关,则要设法消除此类诱因,提高孩子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什么是学习疲劳综合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有这样的表现:持续学习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下降,原本记住的内容被遗忘,而原来会做的题变得难以解答,这便是学习疲劳综合征的种种表现。

学习疲劳既可由生理因素引发,也可由心理因素引发,也可由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

1.生理因素

生理性因素又可分为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学习时身体保持一定姿势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运动,肌肉也会因保持收缩状态而消耗能量,同时产生代谢产物,长时间学习就会出现能量供应不足,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而堆积的现象,造成肌肉疲劳。人的大脑在正常情况下需消耗能量,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消耗的能量更大,此时如果学习环境空气流通差,而使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便会导致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气,造成大脑及神经系统疲劳。生理性疲劳的主要表现为浑身乏力,困倦打哈欠,精神不集中,甚至思维混乱。

2.心理因素

心理疲劳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和生理疲劳不一样,不是由于过度消耗能量引起的,而是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不感兴趣时,心理上一种拒绝接受知识的行为。表现出厌倦和倦怠,情绪低落。现在的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不少学生便出现这种现象。

无论哪种因素,长期过度的疲劳会导致神经衰弱,白天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反应能力下降;晚上辗转难眠,无法入睡。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