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商学全书
9167300000006

第6章 立志在我,成事在人(2)

牛顿小时候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他对功课不感兴趣,一上课就想溜,老想着玩。十二岁那年,家里把他由乡村小学转到镇上去念书。当时,镇上的学校按照成绩好坏给学生编座位,成绩好的学生坐在教室的最前面,成绩不好的学生依次坐在后面。

牛顿由于不用心学习,成绩最差,总是坐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里。班上同学都瞧不起他,常常嘲笑他,甚至欺侮他。这使牛顿深受刺激,于是发愤图强,刻苦学习。后来,牛顿的座位逐渐前移,不久就移到了最前排的第一个位置上。

1661年6月,他以“减费生”身份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当时牛顿的兴趣是在化学的领域。他入学考试数学成绩并不理想,在大学期间,差点放弃科学而改读宗教学。

有一次,他借了一本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觉得它太容易理解了,换了一本笛卡儿的《解析几何》,又觉得它太难了,于是去读奥特雷得的《数学入门》,渐渐地牛顿迷上了数学,并在著名数学教授巴鲁的指导下,立志去探讨数学王国的无穷奥秘。

1664年底,牛顿几乎精通了所有数学的知识,并开始将数学应用在各个领域。1665年,伦敦流行瘟疫,他只好返回老家,林肯郡的沃尔斯索普村。

有一天,晚餐过后,牛顿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伽利略的《对话》,不一会儿“扑通”一声,像有什么东西落在院里,牛顿合上《对话》,走到庭院苹果树下踱着步子,想着刚才那声音,忽然又是“扑通”一声,一个熟透的苹果擦着他的肩膀,跌落在自己的脚边。牛顿蹲下拾苹果时,抬头看见了那轮明月,不免寻思:苹果熟了就会落到地上,那月亮为什么不会落下来呢?再者,这苹果为什么不会与月亮一样,飘上天却非要往地上落不可呢?

牛顿用心思考研究,后来根据开普勒三定律推论出两个行星间的吸力与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天上和地下的规律应该都一样,那么苹果和月亮应该一样接受一种吸力啊!物体间应该都是一种同样的吸力,大小不同只是由于它们的质量和相互间的距离不同,这种力是不分天南地北,春夏秋冬,天上地下,到处都有的万有引力啊!就这样,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3

义利不可分

胡雪岩一向认为:无论为官为商,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既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要为天下黎民着想,否则,为官便是贪官,为商便是奸商,这两种人,都是没什么好结果的。因此,他胸怀济世之精神去经商。

胡雪岩一生经商,有一志向就是“上忧国,下忧民”,是他继承了传统商人优秀品格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协理洋务,协助西征是报国;济世善举,善扶贫困之民则是忧民。这是胡雪岩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胡雪岩一向认为:无论为官为商,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既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要为天下黎民着想,否则,为官便是贪官,为商便是奸商,这两种人,都是没什么好结果的。因此,他胸怀济世之精神去经商。

自古以来,商人总是为利而奔波,为利者当然免不了使手段、耍聪明。因为“利”之为物,往往不在己,而在他人,或隐匿于物中,尚需发掘。

商人们就是要运用自己敏锐的眼光,纵观万事万物,从中发现可乘之机,然后运筹帷幄,从中渔利。

由于有利迷了眼,难免在别的事上就分不清,于是成天凄凄惶惶,极尽投机钻营之能事。中国传统看不起商人,也是许多商人不知自重,只知钻营的结果。

时代发展到了胡雪岩这儿,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商人的地位却仍旧没有多大的提高,但胡雪岩虽然是个商人,时人却对他交口称赞,后人也对其景仰不已,其理由何在?当然,无论时人还是后人都绝不是看重胡雪岩能以钱庄小伙计的身份一跃而成富可敌国的商业家,且数十年雄风不减。真正让人们心服的是胡雪岩虽身在商界,却能心忧天下。

浙江气候适宜,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主要的药材产地之一,浙贝、元胡、白术、白芍、麦冬、玄参、郁金和菊花号称“浙八味”,在杭州城乡广泛种植,并因品质优良而为历代皇家御医所采用。

由于得天独厚,早在南宋时期,杭州的中医药就已经很发达,当地出产的中药材达七十余种,官方设立“惠民和剂药局”,收集医家和民间验方制成丸、散等成药出售,并把药方编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详细罗列主治病症、制剂改革方法。

在中国人文传统中,“困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被奉为处世为人的良箴,而从医制药以救死扶伤赢得社会的普遍敬重。胡雪岩身处医药业发达的杭州,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中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中外交战此起彼伏,每打完一仗,往往尸积如山,加上自然灾害也相当频繁,各地瘟疫盛行。1851年(咸丰元年)清代人口超过四亿,比1811年(嘉庆十六年)增长15.3%,年平均增长率为4.7%,但在1875年(光绪元年),人口下降到3.2亿,处于负增长,这与当时的战乱、疫病有关,胡雪岩看在眼里,心中拿定救死扶伤的主意,早在清军镇压太平军和出关西征时,他就已邀请江浙名医研制出“胡雪岩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寄给曾国藩、左宗棠军营及陕甘豫晋各省藩署。战乱结束后,“讨取填门,即远省寄书之药者目不暇接”,为“广救于人”,胡雪岩决定开办药号。

胡雪岩乱世之中开药店不过是善举,想依此赚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呢?

乱世之中,常有瘟疫蔓延,兵匪交结,伤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或水土不服,以致有病,或风餐露宿,大病缠身,这些都需吃药。然而乱世流离,几个人身上有银两呢?所以造成医者不敢开门行医,因为开门必赔。

这些道理胡雪岩岂能不知?只是念及天下黎民的艰辛,纵然赔本他也乐意,于是下令各地钱庄,另设医铺,有钱少收钱,无钱白看病、白送药。

而且胡雪岩还同湘军、绿营达成协议,军队只要出本钱,然后由他带人去购买原材料,召集名医,配成金创药之类,送到营中。曾国藩知道后,感叹道:“胡雪岩为国之忠,不下于我。”

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天下士子云集天府,进行科举考试,胡雪岩又派人送各种药品、补品给这些士子。因为每年考试期间,许多士子由于连夜奔赴,或临阵磨枪,身心都极度疲乏,往往一下子就病倒了。

胡雪岩此举,乃是有因而为,当然,也受到考官、士子们交口称赞,并纷纷托人向胡雪岩致谢。

胡雪岩派人答谢道:“不必言谢,诸位乃国之栋梁,胡某岂能不为国着想,尽此绵薄之力。”

也有人说,胡雪岩的这些举动不过是自塑形象,为他自己打广告,事实上,胡雪岩的这些举动也确实收到这种效果。

比如他开药店进行义诊,使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有个“胡善人”;他为军营送药,曾国藩忍不住夸他,而使他成为忠义之士;他为应考的士子送补品,天下士子都感激他,朝廷也因他的种种举动而赏他二品官衔。

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胡雪岩当时是否出于功利的目的才这样行动,还是因为有了这种举动才带来这种功利的结果呢?这一切并非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其实,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义利分不清的。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商人,应该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取其一端,因为无论取哪一端,作为商人,他都不是成功的。

1875年(光绪元年)开始,胡雪岩便雇人身穿印有“胡庆余堂药号”字样的号衣,在水陆码头向下车、登岸的客商、乘客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宣传药效,使外地人一到杭州,就知道杭州有家胡庆余堂药号。据说,从1875年到1878年(光绪四年)的三年多时间里,光施送药品一项,就花去胡雪岩十多万两银子。

同时,胡庆余堂在《申报》等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印刷了大批《浙杭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分送社会各界。人们的嘴巴是流动的广告,胡雪岩免费所做的善举通过受其惠、见其事的人一传十、十传百而名闻遐迩,终使胡庆余堂尚未开始营业就已名扬四海,这是胡雪岩“长线远鹞”的经营策略。1878年(光绪四年)春,大井巷店堂开张以后,上述耗费就以成倍的利润回收了。

到1880年(光绪六年),胡庆余堂的资金已达280万两,与北京的百年老店同仁堂分峙南北,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

一个不熟悉药业的人终于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行医施药,救死扶伤,符合儒家社会一向倡导的“仁道”,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之时已有出将入相的左宗棠做靠山,与清廷各级官吏过从密切,拥资两三千万两以上,被人恭为“活财神”。可见,他创办药号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件慈善事业来办。由于善名远播,无形之中转化为难以计数的实利。

这个道理在现代应该是被许多商人看清了,所以许多大商人往往又是大慈善家,他们到处捐款,救济孤老,兴办学校,受到社会的好评,他们的商业机构或产品也因之受到更多的认可。

在胡雪岩的事业中,钱庄、典铺占重头,药业仅是极小一部分,可是后来,他破产身死后,其家人维持生活靠的却是胡庆余堂的招牌股。而且在国事动荡的近代,有多少巨商万贯家财毁于一旦而名姓湮没,如果没有胡庆余堂,很难说胡雪岩的声名是否还能流传至今。这些也算是胡雪岩开药店、行“仁术”的善有善报吧。

4

抉择是成功最重要的一步

胡雪岩知道事之成败,全在乎自己的抉择。

确定了志向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抉择。人的一生常处于抉择之中,一个人抉择力的有无,可以显示其人格成熟与否。

倒是那些胸无主见的人,不受抉择之苦。因为逢到需要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求询别人说:“嘿,你看怎么做?“胡雪岩在进行人生第一次真正决策的时候就非常坚定,坚持自己的主见,资助王有龄,这样的气魄是能够成大功业的人才有的。大凡能够成大功业的人,都是抉择力甚强的人。他知道事之成败,全在乎自己的抉择。

在抉择的那一刻,成败实已露出端倪。

戴尔的抉择

据说美国的企业流行这样一个说法,年轻单身的女性千万不要到戴尔的公司去就职。为什么呢?是因为公司的总裁戴尔先生太有魅力了,他那么年轻,那么聪明,那么富有而且很帅,一旦认识戴尔以后,就再也找不到比他更优秀的男人了,这就会影响女性的婚姻,还会影响她以后的生活。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是从侧面说明戴尔是一个极具有个人魅力的人。

1983年,那时候的戴尔还只有18岁,刚刚上大一,他就面临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就是留在学校还是离开,因为在高中时代,戴尔就开始了经商,在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拿自己赚的钱买了一辆奔驰。

上大一的时候,他继续经营电脑,他的宿舍里堆满了电脑,门口贴着各种各样推销的广告,所以不仅校方,就是同宿舍的都对他提出了意见。校方要求他做出选择,要么留在学校里读书,把宿舍的电脑都清理掉;要么结束学业自己到外面去开店。

戴尔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的结果是什么呢?他最后选择了离开,离开大学,开始了实现自己梦想的计划。在他还在高中的时候,他曾经说自己的梦想是超过IBM。离开学校以后,戴尔面临着新的选择,那个选择就是,到底以什么方式来卖自己的电脑呢?是和其它公司一样呢,还是选择一个新的方案呢?经过一番慎重思考,戴尔又做出一个新的选择,那就是自己组装,然后采取电话直销的方式来卖电脑。这个选择非同小可,它造就了一个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