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商学全书
9167300000040

第40章 敢于冒险,稳抓机遇(1)

1

坦然面对风险

胡雪岩说:“乱世出英雄。越是乱的时候,越有机会。”

在清廷攻打太平天国初期,胡雪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提前得知了官票即将发行的消息。一日,刘二爷在路上碰到了钱庄总管刘庆生,他将刘庆生悄悄地拉到僻静之处,从身上掏出一个铁盒子,取出两张银票交给刘庆生。刘庆生入眼便觉得异常,不同于一般的银票。只见那银票是皮纸所制,上面写的是满汉合璧的“户部官票”四字,中间标明“库平足色银二百两”,下面还有几行小字“户部奏行官票,凡属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平素刘庆生见识的银票不算少,但从未见过这种银票。因此,他问刘二爷,得知这银票在京里也是刚通行,听说抚署已经派人前往领取了,市面上不久就会流通;刘庆生将这两张银票揣入怀里,直奔胡雪岩处而去。

胡雪岩命刘庆生将来源钱庄和鸿财钱庄的大东家们请来一同鉴赏,以期弄清其来龙去脉。来源钱庄的大东家孙胖子,反反复复地端详,然后放下银票说:“我隐约听说,京里要发行新官票,没想到已经出来了,上面做事也够快的了。”

“这种官票不知道发行了多少,说的虽然是‘属将官票更换银钱者,与银一律’,但如果这种官票太多,现银不足,那咱们钱庄岂不要蒙受损失了吗?搞得不好,会招致灭顶之灾啊!”鸿财的一位大东家摇摇头,忧虑地说道。

善于察言观色的刘庆生此时将目光射向了胡雪岩。胡雪岩此时却是满脸沉思之色。

客人走后,当刘庆生问起胡雪岩的意见时,胡雪岩摇了摇了头,又仔细看了看银票,说:“乱世出英雄。越是乱的时候,越才有机会。有其弊必有其利,最关键的是,我们随时都要抓住利的一面,就会永赚不赔。这就好比做米生意,跌得差不多时,就买进;涨得差不多时,就卖出。卖米是这样,做钱生意更是如此。你明白了吗?”

刘庆生也是聪明之人,听了胡雪岩的这番话,觉得颇有道理,自觉获益匪浅。但是要掌握好跌涨的趋势,这就要靠自己独到的眼光了,这眼光岂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它又从何而来呢?

刘庆生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向胡雪岩请教。胡雪岩就此提出了他认为官票可行的几点依据:

首先,京里发放这种官票,只不过是想聚敛银两,充实军饷,以对付太平军。

其次,他认为太平军胜则骄,败则气馁,不识人心,甘于守城,必不能成大器。现官兵得西洋利器相助,左、曾二位大人又带兵有方,故太平天国必败无疑。只要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朝廷必将感激。到时候,无论做什么生意,朝廷必将一路放行,这哪有不发的道理?

由此,胡雪岩作了一段精辟的论述:记住,做生意就要将目光放远,生意做得越大,目光就要放得越远,不要怕投资过大。只要能用到刀口上,投资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国,就能做下一国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下国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胡雪岩的这番高屋建瓴的话语是刘庆生闻所未闻,但再联想到胡雪岩在王有龄身上“投资”一事,不由得大为钦佩,暗自赞叹。

两天后,杭州钱业公司召集同行开会,商讨如何处理上头交下来的20万两“户部官票”。刘庆生作为胡雪岩的代权人,在召集会上复述了胡雪岩关于“户部官票”的观点,并率先认销了2万两官票。其它钱业同行也踊跃认销,结果20万两的“户部官票”还不够分派。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钱业还出现此种景象,连德劭年高的钱业值军执事也颇为吃惊,对阜康钱庄很是佩服。自此,“阜康”这块招牌,不但在同行之间,而且在朝廷里,也立刻响亮起来,经过阜康钱庄转兑、私蓄的朝廷官员也越来越多。

胡雪岩之所以在做生意中能有“刀头上舔血”的勇气,首先源于他对时势、对商情的充分了解。这种勇气不是莽撞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最后决定,所以他才能在各个机会来临时有惊无险,并稳赚巨额利润。

商场无处无风险,不敢承担风险,唯唯诺诺,终不会有大气候,要想出人头地、称雄一方就必须具备大气魄、大胆识和果断的豪情,“成为王,败为寇”,视死如归地去玩一把,方不愧于一生。风险越大利润越高,在当今激荡、迅捷的社会变革中,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稍纵即逝的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并敢于尝试的,以静制动的保守观念使人无法藉此领略风骚,铤而走险已频繁出现在那些光彩照人的创业者身影中,冒险精神已成为这个新时代中最畅销的口头禅,最有激励性的口号,最宝贵的财富。

石油帝国洛克菲勒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冒险发家史和其敏锐的目光,卓越的思维创新像一部经典西部片一样令人如痴如醉。金融大王摩根一生无时不在冒险,在险风恶浪中遨游,时常有惊世之举,冒险的清晰目标和强劲手段使之在背水一战的险恶环境中屡屡获胜,终成一代霸业。同样,胡雪岩的经商生涯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是他过人的胆识,敏锐的判断,当机立断的勇气,带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这一点是值得后来的经商者注意和学习的。

2

抢机会必须会观察

胡雪岩说:“要善于在细节中发现机会。”

在胡雪岩看来,在各方面斤斤计较,刻薄寡义,都是不能成大事的,胡雪岩之所以能把生意做到洋场,是与其慷慨大度地处世方法分不开的,这也正是胡雪岩的高明之处。这在胡雪岩笼络廖化生与洋商打交道时有最明显的体现。

冬日,杭州城天寒地冻,北风凛冽,阜康钱庄却一片热火情景:大厅里一字儿排下五个火盆,炽烈的薪炭将大厅烤得暖气融融,乌红色的枣木大柜前,十来名伙计忙不迭地应酬顾客,报账声,算盘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柜台外面,顾客如云,摩肩擦背,喧哗不绝。经过数年苦心经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一跃而为同行之魁,银钱往来业务超过任何一家钱庄。

此刻,胡雪岩坐在太师椅上,望着钱庄繁忙情景,自矜自得,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这时,一位顾客递给伙计一张银票,声言要支取现银。

顾客要支取五万两现银,因数额巨大,须到库里搬运,耗费时间,所以便请他入座喝茶等候。

胡雪岩善于察言观色,见那顾客行色匆匆,风尘仆仆,料想必是远道而来;又见他双目明亮,眉间一股英气,干练通达,必是场面上混惯的人,想着,便有心试探一下他的底细,便右手端茶碗,三指并拢,大拇指翘起,做出青帮询问的暗号:来者何人?慢慢踱过去。

来客见状,很敏捷地端起茶碗,三指散开,大拇指向下,做出回答的暗号:帮中弟兄。

胡雪岩忙拱手道:“这位弟兄贵姓?”

“免贵姓高,弟兄们称我高老三。”

排行为三,系帮中管理钱财的执事,胡雪岩立刻确定了他的身份,亲热地同他交谈起来。原来,高老三系苏南青帮“同福会”的管家,专司钱财往来,此次到杭州取银子,为了一桩急事。

“银子多了扎眼,路上也不安全,何必一次取那么多。”胡雪岩淡淡道。

高老三道:“胡老板说得对,但这笔钱立刻就要分给兄弟们做安家费,不会多余剩下的。”

“哦,安家费?”胡雪岩微微有些吃惊,据他所知,青帮弟兄需要流血拼命时,才发放安家费给眷属,以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甘心赴死。于是问道:“同福会莫非与人结下冤仇,要开杀戒?”

“胡老板,看在你懂帮规的份上,不妨告诉你,安福会将替太平军护送一批军火从上海到金陵,途中官军重重设防,难免有冲突,所以会里选了百多位敢死的弟兄,去完成任务。”

胡雪岩恍然大悟,青帮与太平军联手办事,是常有之事,大约太平军出价不菲,同福会才甘冒极大危险替对方护送军火。他于是不再多话,让高老三取了银子,客客气气地送出了门外。高老三走后,胡雪岩在心里反复掂量着这条消息的价值。太平军和清军对峙多年,军火匮乏,青帮替太平军护送军火,双方都有好处,本与胡雪岩无关,但他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狗,嗅到了其中特别的气味。太平军在上海购军火,必然与洋人洽商,军火买卖向来利润惊人,回扣不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胡雪岩十分垂涎军火生意,苦于无处着手,如今凭空知道了这条消息,正可捷足先登,把这笔生意夺过来自己做。想罢,事不宜迟,他立刻打轿赶往王有龄府宅。

没费多大力气,胡雪岩就同外商谈起购买枪支的具体事宜。胡雪岩允许把每支枪价格提高一两银子,外商高兴得手舞足蹈,斟满一杯洋酒,同胡雪岩碰杯,庆贺生意成交。

一个本来与己无关的行业,一个已被人占去先机的机会,对一般人而言已经没有在这里捞一把的希望了——这是一局怎么走都难以找到活路的死棋。而胡雪岩不这么看,他能一眼看出对方的死穴从而一击而中,并后来居上,把死生意变成能为其大赚其钱的活生意。

3

以钱生钱的智能

胡雪岩说:“我有了钱要用出去。”

做生意总要有收有放、有松有紧。何时该收,何时该放,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问题。一旦选择失当,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胡雪岩的这座金山越堆越大,正是因为他常常能做出在常人看来不正常,但事后证明十分正确的选择。

胡雪岩说过:“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算了。我有了钱要用出去。”胡雪岩在筹划投资典当业、药店的同时,还想到另一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大事业。他准备利用漕帮的人力、漕帮在水路上的势力以及他们现有的船只,承揽公私货运,同时以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大规模贩卖粮食。胡雪岩要为自己打开水路货运和粮食买卖这两片前景广阔的天地。

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贸易口岸,实际上也就是以海运、河运的大力发展为龙头的。当年中国商办公司与洋商之间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斗法”,就发生在中国“官督官办”的轮船招商局和英国怡和、太古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之间,“斗法”的焦点即是争夺长江水运利润。

1862年,美国旗昌公司投资200万两,开通上海至闽、粤等沿海地区及沿长江至内地的海运、河运业务。到1872年,仅仅十年时间就发展成号称“东亚第一”的航运企业,运输量占到整个上海港沿海海运总量的61.63%和长江运输总量的75%。尽管如此,1873年成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仅在1878至1881三年间就回收“水脚费”1300余万两,净得盈利200余万两。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见投资水路货运在当时的巨大前景。

胡雪岩要大规模投资贩运粮食,本身也是一桩有大利可图的事业。

这桩生意有利可图,是因为此时已经具备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都与时局有关:

其一、时下太平军沿长江一线大举进攻东南,战乱之中,大片田地撂荒,粮食出产锐减,贩运粮食必然有利可图。

其二、兵荒马乱,战事迫近,或稻熟无人收割,或收起来了又因交通不便而无法运出来,白白糟蹋。而漕帮既有人手又有水路势力,此时组织起来贩运粮食,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弄好了就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门生意”。

其三、官军与太平军必有一战。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对于交战双方都是大事。双方在同一块地面上拉锯,如果抢运出粮食,不让太平军得到,进出之间关系极大,必然会得到官军的支持,粮食贩运也会顺利许多。

具备这三个条件,这桩生意可不就是必定有利可图了么?一般商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大约更多地想到的是收缩,而胡雪岩想到的却始终是发展,并且总能在乱世夹缝中为自己开出一条条的财路来。胡雪岩不断地为自己寻找投资方向,其大胆的投资气魄,的确让人钦佩。

有了钱就要用出去,也就是用钱去“生”钱,即用钱去经营生钱的门道,用钱去赚取更多的钱。

不仅仅是金融业,其实所有的生意在本质上都是以钱生钱。用现代经济眼光看,就是学会并且敢于投资,在不断地赚钱的同时也要不断地以投资的方式去扩展经营范围,去获取更大的利润。钱是人赚的,赚来就是为人用的,不被人用,一坨金子不如一掊黄土。从这一角度看,没有准确发现投资方向的能力,或者不敢大胆投资的人,换句话说,一心只想着赚钱却不想着用出去或不敢用出去的人,是绝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够在商场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大实业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