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商学全书
9167300000036

第36章 灵活处世,左右逢源(1)

1

揣摩对方的心意

“学会揣摩他人的心理,只有这样,办起事来才能顺利。”胡雪岩如是说。

能猜测别人心里在想什么,是生意成功的一大奥妙。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无商不奸”,我们暂且不谈每个商人是不是都很奸猾,但是能够从这个词中知道,商人们至少都是对揣摩别人的心意非常在行的人。他们善于揣摩顾客的心理,当然也善于揣摩那些为官者、主管者的心理。

揣摩顾客的心理,可以增加生顾客成为回头客的机率。顾客在购买物品时,不一定都是有目标而来的,他们选选看看,期望在无意之中发现能让自己心动的物品。商家如果能够多动一些心思,多揣摩一下顾客的心理,思虑一下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能给他们提供一些什么样的既合理又可行的建议。其实,这些都可看作是高明的人情投资,可以使潜在的购买者成为现实的购买者,可以使生顾客成为回头客,对于商家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另外,揣摩为官者、主管者的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如果得罪了主管者,只要他们小小地给你设置一些障碍,你的经营就不可能非常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机构里,都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特别是在东亚的传统社会,更是缺乏人性化的管理。许多手里有一点权力的人都会向被管理者索取点什么,而他们作为国家官员自然不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他要什么。有些经营者思想僵化,不能揣摩出这种人的,于是他们在办事的时候,处处掣肘而不明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胡雪岩表演的这一出献贿好戏吧,也许我们还能从中加以借鉴。

光绪七年三月,胡雪岩来到北京,目的是为了疏通中央政府,同意他向洋人筹借300多万两银子的外债。刚到北京,他就面临了两项索贿。由于左宗棠跟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交情不错,醇亲王又是朝廷禁卫军“神机营”的司令,醇亲王就邀请左宗棠观看神机营演练,事情本来已经说好了,可是时间却没有定下来,只说是要等胡雪岩到京后才能确定。胡雪岩心里明白,这岂不就是说“胡老爷有钱,等胡老爷到京之后,带着钱来看演练,看完后由胡老爷放赏”。

第二桩索贿则更是直接关系着事情的成败。那时,由满族人宝均担任户部尚书及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大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兼外交部长,如果想借外债就必须要过他这一关。胡雪岩心知肚明,要想过关,当然得送银子,可送银子也得有门道才行。令胡雪岩为难的是,他并不认识这个宝均,他总不能直接带着银票去宝均家吧?不过胡雪岩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他很快就探听出了一条门道。

原来,北京有个极为出名的地方叫“琉璃厂”,那儿专门出售各种文物字画和各色古董。当时清政府的权贵都视行贿为当然,不过碍于面子,也没有人敢公开进行,所以他们就想出了变通的办法,就是跟琉璃厂的商家挂钩,由他们担任贿赂的中间站。譬如某人为求一官职向某大员行贿,就要先跟琉璃厂的商家接头,讲定用若干银子买下一件古董或字画。跟着,商家到大员家里去取得古董或字画,回到琉璃厂,卖给行贿者。行贿者拿到古董或字画后,给大员送去。琉璃厂商家留下回扣和手续费,然后把剩下的银子交给大员家里。

对大员来说,他只是把东西交给了琉璃厂,由商家卖给行贿者,行贿者又把东西送回大员家。银子是由商家送来的,大员并没有收取行贿者的银子,而收取古董或字画只是文人的爱好。瞧,这些人可真会想办法,明明是拿了红包收了贿赂,却并没有直接收钱。

于是,胡雪岩也采用这种手段,非常巧妙地把三万两银子送到了宝均手中。行贿的效果是,这位财政部长兼外交部长在朝廷上拼命地说借洋债的好处,胡雪岩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借外债的许可证。这也算是一种政治投资吧!

不管是官场还是商场,都有非常多的讲究。作为一个经营者,应当多考虑这方面的关系和利害,学会揣摩他人的心理,只有这样,办起事来才能顺利。其实,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何笼络别人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通过揣摩别人的心理,巧妙地加以迎合,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成功。

2

把握好人与人交往之间的分寸

胡雪岩说:“亲疏之间,分寸把握不好,必然会影响日后的交往。”

处在一个和和气气,大家都能从中受惠的局面中,谁也不愿无缘无故地破坏这一局面,往往是利益之前让双方失了和气。胡雪岩做事可说见微知著,能及时发现造成失和局面的隐患,从而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人都处在一个利害关系当中,只不过在商场和官场之中这层关系表现得更为强烈一些。明智的人不论在悲观失意还是激情满怀的时候,都能根于与自身轻重远近的亲疏把握好利害,掌握取舍。

王有龄从湖州任上到省城杭州出差,不想却落下来一件苦差事:不归他管辖的新城县发生民乱,巡抚黄宗汉却派他去处理。这件事情令王有龄十分头疼:带兵去剿吧,这些清兵向来把剿匪当做发财的机会,到了地方常常大肆抢掠,实在是不如匪。新城县本来就是官不恤民的事变,若让这些官兵再前去进剿,必然会激起更大的民乱。同时,这些绿营兵平时养尊处优,从没练过兵,根本打不了仗,带兵前往一旦大败,王有龄即使不命丧新城,也会被革职查问。他想来想去,决定先去安抚。但他自己却不肯亲自前往,因为这风险很大,弄不好也要丢命。后来,他看中了嵇鹤龄。

嵇鹤龄本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候补知县,因为为人耿介、恃才傲物,还一直“候补”着。他虽有勇有谋,但因一肚子怨气,不肯替王有龄效劳。经过胡雪岩一番“攻心战”,嵇鹤龄终于接手了这个苦差,并想好对策,出发了。

王有龄在嵇鹤龄出发后,高兴地对胡雪岩说:“待鹤龄兄回来,一定要保举他当归安县令。”

归安县是王有龄兼管的肥县,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归安县却一年能给知府带来5万两银子的收入!让嵇鹤龄去当归安县令。这不就从王有龄的钱袋里每年挖走5万两银子吗!胡雪岩觉得,王有龄这一时的慷慨,实际上是以损害他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如果成了事实,过些时候,王有龄肯定会后悔,这样他与嵇鹤龄的关系就难以维系。于是,胡雪岩劝王有龄说:“我看这样不妥。亲疏之间,自己要掌握好分寸。归安县是一等大县,只怕上头不肯。如果碰个钉子,彼此不好。我倒有个想法,海运局的差使,你又兼顾不到,何不保荐鹤龄接替海运呢?”王有龄恍然大悟,“对了!这才是良策。”

就这样,胡雪岩否定王有龄的慷慨,而建议王有龄把浙江海运局坐办的位置让给嵇鹤龄。这样一来,不仅使王有龄免了经常来回奔波湖州与省城的辛劳,而且还杜绝了后患。同时由嵇鹤龄管理海运局,王有龄、胡雪岩经手的几笔海运局垫款、借款,料理起来也会顺利得多,真是一举数得。

胡雪岩确实人情练达。他阻止王有龄的一时慷慨之举,其实涉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分寸问题。在胡雪岩看来,嵇鹤龄和王有龄的关系,无论如何也没有达到不分你我的程度,王有龄的慷慨,也就有些失去分寸。亲疏之间,分寸把握不好,必然会影响日后的交往。

在生意场上的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合作伙伴之间、老板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要十分注意亲疏分寸。但如何才是适度,才是不失分寸,这都是一个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需要当局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谴。不过,胡雪岩从不能过分慷慨中体味出来的,以不损害自己和对方亏前提来维系朋友关系的思路,对商务经营者应该是有启发的。

3

胡雪岩赞美人的技巧

胡雪岩对左宗棠说:“我只是个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

出自真心的赞美,捧人要捧得真诚,不露痕迹,使被捧的人特别高兴。

与别人沟通就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好感,笼络别人,以争取某种利益的实现,笼络别人的高招之一就是给别人捧场面,即俗称的“拍马屁”。不过,将笼络别人说成“拍马屁”是不太科学的,一般来说,“拍马屁”是市侩小人为了获得某种眼前利益,诌媚官场人物,给他们捧捧场面,其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被赞美者知道别人是在奉承他。正人君子是不屑于做这种事情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应当是一门艺术,他们出自真心地赞美别人,而且这种赞美是不露痕迹的,能够让被赞美者产生朋友之间才有的那种知遇之感。

口头上的恭维其实是送给别人的最有效而又最省钱的礼物,凡是广交朋友的人大多有这种本领。当你有求于别人时,即使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可他就是拖着不肯帮忙。这时,只有你对他说上一些吹捧的话,给他一些真诚的赞美,只要你的赞美之辞没有谄媚做作的语言,不是“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他在高兴之余,多半会欣然应允,表示支持的。

胡雪岩刚和左宗棠结识之时,左对胡的印象很不好,言谈间总是恶语相加。胡雪岩见情形不对,马上对左大势奉承,说他在平定太平天国时立下了卓越功勋,听得左宗棠心里美滋滋的,态度也随之缓和下来。

紧接着,当左称赞胡雪岩为国筹粮筹款贡献颇大时,胡又投其所好巧妙地对他加以赞扬道:“有大人栽培,光墉自然感激不尽,不过,我有句不识抬举的话,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啊,我说出来请大人一定不要生气。我捐出的这批米,决不是为了领受朝廷的褒奖。我只是个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的。”

这一句话真是说到了左宗棠的心窝里,他不由得拍着桌沿,激昂地说道:“好一个只会做事,不会做官呀!”言语中颇有赞赏之意。

从此之后,他对胡雪岩另眼相看,在合作中不断地给胡雪岩帮助。因为左宗棠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别人的恭维话,而胡雪岩在跟左宗棠的合作中从来都不忘记这一点,总是投其所好,尽力赞美左宗棠,不过他说的那些赞扬之辞不光是左氏最爱听、最想听的,也都是实事求是,不掺杂丝毫的谄媚和做作。既然听了胡雪岩的话如此受用,左氏对他言听计从那是想当然的啦。

恭维他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投其所好之外,还可以把被恭维者的品德跟地位相似的人对比,或者注意给被恭维者捧出别人都看得到的面子,如此等等。恭维的方式是在经营的实际中创造出来的,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使用何种方式,只要被恭维者、被捧的人高兴了,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4

做事要学会“圆”

胡雪岩说:“圆了你的意,开通我生路。”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相反,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过于圆滑,必将众叛亲离。一个人只一味想出人头地,而不懂得委曲求全,到头来想伸反而伸不成,不愿屈也得屈。胡雪岩正是一个“方圆”之士,能伸能屈之人。

胡雪岩不是饱读诗书出身的,因而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的。作为一个学徒出身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有八九是要先大吃几年苦头了。

他惟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欲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都道方正之士为人称羡,其实世俗之人早有了计较。方正之士的品德风范令人肃然起敬,只是他们犹如那庙里的神仙圣人,令世俗中人恭敬,但在敬的行为之后,便是“远之”。

比如那嵇鹤龄,本是一个能言善道、足智多谋的人才,却落得了“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穷,不谈钱,说起来也的确是一个既有本事又有骨气的人。

好在他遇到了胡雪岩。经不住胡雪岩的上门吊丧,收还典当,安排妻室这一连串抚慰,他心有所感,知恩图报,帮助王有龄出面解了地方农民聚众闹事之围。事后论功行赏,却遇到了麻烦。

地方上一件大案子,或则兵剿,或则河工,或则如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办妥出奏,照例可以为出力人员请奖,称为“保案”,保有“明保”、“密保”之分,自然是密保值钱。黄抚台给了嵇鹤龄一个明保,胡雪岩一个密保。

胡雪岩闻听此事后,心里也觉得不够公平。他感觉其中一定有鬼,于是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弄清了其中原委。原来,黄抚台手下有个文案员,向嵇鹤龄索取2000两银子,嵇鹤龄不从,并言说自己没钱,就是有也不去塞这个狗洞。

这种耿介之人,在官场上的确不多了。按照嵇鹤龄的说法,官场中的世态炎凉,他也看厌了,反正世界上决没有饿死人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浙江混不下去了,就回湖北办团练。

事情到了胡雪岩手里,却有了另一番观感。水往低处流,人却是往高处走的。人的性格本来和自然万物的性格有所不同。总不能水取下泄之势,人也不求向上和前进。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不通的总是要想办法让它通畅才是。生了疮要医,化了脓得挤。胡雪岩决定帮嵇鹤龄摆平此事。

胡雪岩用的是什么手段?不外是“圆了你的意,开通我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