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还恢复因战乱而一度中止的“牛车”。牛车是因水沙而设的一种交通工具。从前,钱塘江水深沙少,船只几乎可以直达萧山西兴。后来,东岸江水涨漫,形成数里水沙,每当潮至,沙土没水,潮退后却又阻淤泥。贫穷妇女没钱雇轿,只好艰难地迈着小步在泥沙中踉跄而行,时常还有陷踝没顶之患。此时,胡雪岩恢复工捐设牛车,迎送旅客于潮沼之中,大大便利了百姓。
为了缓解战后财政危机,胡雪岩向官绅大户“劝捐”,如,他曾向段光清劝捐10万两,段推三阻四,结果只捐1万两。
段光清的《镜湖自撰年谱》还举了绍兴富户张广川的例子,说胡雪岩指使在太平军攻陷绍兴时死去的署绍兴知府廖子成的侄子在湖南递禀,告发廖子成之死是因为张广川集乱民战害所致。结果,京城来了谕旨,着浙江巡抚查问。行文传到在上海做生意的张广川处,吓得他挽人求情,宁愿捐洋10万元,这才获免。段光清在文后叹道:“胡光墉之遇事倾人,真可畏哉!”
张广川被罚捐是否冤枉,因旁无佐证而无从考释,然而当时为富不仁的富商豪绅确也不少。还在1862年(同治元年),左宗棠在一次上疏中就指责浙江富绅杨坊、俞斌、毛象贤等十数人“身拥厚货,坐视邦族奇荒,并无拯恤之意,且有乘机贱置产业以自肥者。”胡雪岩罚捐,锋芒毕露,少不得要得罪这样一批人,幸得左宗棠明白其中难处,1864年(同治三年),胡雪岩具禀杭嘉湖捐务情形后,左宗棠对捐务有起色殊感欣慰,并在批札中写道:“罚捐二字,亦须斟酌,如果情罪重大实无可原者,虽黄金十万,安能赎其一命乎!”这对不法富商无疑是当头棒喝,相信他们听了这样的话自个儿心中也会掂量,与其当罪犯,不如多捐钱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除了上述事务,入城后的胡雪岩仍代理藩库,各地解省银两非胡经手,省局不收。胡雪岩为什么要代理藩库?为的是要做牌子。阜康是金字招牌,固然不错;可是只有老杭州才晓得。那时他要吸收一批新的存户,非要另外想个号召的办法不可。代理藩库,就是最好的号召,浙江全省的公款,都信托得过他,还有啥靠不住的?
牌子做出来了,生意自然源源而来。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军官将掠得的财物,从数十到十数万两不等,存入胡雪岩的钱庄,胡雪岩借此从事贸易,设商号于各市镇,每年获利数倍,不过几年,家资已逾千万。
富而有德,乐善好施是历代良贾应有的道德风貌,古代就有:“贪吝常歉,好与益多”、“慈能致福,暴足来殃”这类包含着辩证法的商谚,胡雪岩在饶有资财之后,也热心慈善事业,实在难得。
1871年(同治十年),直隶水灾,胡雪岩捐制棉衣1.5万件,并捐牛具、籽种、银1万两,由于天津一带积水成涝,籽种不全,胡又续捐足制钱一万串,以助泄水籽种之需。
1877年(光绪三年),陕西干旱,饥民急需粮食充饥,胡雪岩初拟捐银2万两、白米l.5万石装运到汉口再转运入陕,左宗棠考虑到路途遥远,转运艰难,要他改捐银两3万两,结果胡雪岩捐实银5万两解陕备赈。
此外,胡雪岩还曾捐输江苏沭阳县赈务制钱3万串;捐输山东赈银2万两、白米5000石、制钱3100串,劝捐棉衣3万件;捐输山西、河南赈银各1.5万两。
以上仅是胡雪岩捐输赈灾的荦荦大端,据1878年(光绪四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的《胡光墉请予恩泽片》根据胡雪岩呈报捐赠各款,估计已达20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他捐运西征军的地道药材。
捐赈作为胡雪岩的一大功绩,成了左宗棠为他争取黄马褂的一个重大砝码。胡雪岩用财富赢得了善名,又以善名获取更多的财富,足令今人感佩,引以为鉴。
士农工商四大行业,自古就有地位高下之分,光从排列顺序上就可看出,商人居末,地位实在不怎么样。尤其商人头上常被冠以一个“奸”字,是为“奸商”,更为“无商不奸”之语。可是生意场中也有性情中人,也有不从孔方兄看世界的,也有义举不断的。最起码,胡雪岩就很对得起杭州城老百姓。胡雪岩发迹于杭州,对杭州城一土一木,极具感情。他花大把银子买10万石白米,筹措10万两白银赈济攻城湘军,换取杭州满城百姓的平安,这正是他“富不忘本”,20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上还没有第二个类似的例子。生意人往来贸易,不外为的是将本求利,赚取银两,可是钱财毕竟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钱财价值,不在于钱财本身,而在于花费、消耗过程所带来的满足感。胡雪岩富而有德,乐善好施,为民造福,追求的正是这种满足感。
5
行侠仗义,抱打不平
“拿去,够不够?”胡雪岩如是说。
杨乃武(1841-1914年),字书勋,又字子钊,别号乃湖,世居余杭县城澄清巷口西首,妻詹彩凤以种桑养蚕、饲养家畜为业,姐姐杨菊贞(淑英)年轻守寡,常住娘家。杨乃武20岁考取秀才,1873年(同治十二年)考中举人。他为人正直,不愿对官吏劣绅阿波奉迎,倒常为小民百姓打抱不平。
余杭县城一家豆腐作坊有个叫葛品连的店伙,长得丑陋愚钝,1872年(同治十一年)春天,娶容貌秀丽的毕秀姑为妻。秀姑绿衣白裙,人称“小白菜”,婚后租杨乃武家的空房一间,秀姑常帮杨家干些家务,杨乃武也教秀姑识字。日子一长,那些本来就嫉恨杨乃武的市井无赖放出杨乃武奸占小白菜的谣言,甚至还贴出“羊(杨)吃白菜“的招贴,葛品连起了疑心。为了避嫌,杨乃武要葛品连夫妇搬出去,葛、毕两人迁到秀姑继父喻敬天表弟王心培家居住。余杭知县刘锡彤的大儿子刘子翰趁机通过县衙女佣以做针线活为名,把秀姑骗去,并以暴力奸污。
1873年11月26日(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七日),葛品连流火宿症复发,可他误以为自己体虚,吃了东洋参和桂圆等上火的药品,暴病身亡。十月是小阳春,入殓时,尸体口鼻有淡黑色血水流出,其母向余杭县控告其媳葛毕氏谋杀亲夫。
县令刘锡彤本来就对杨乃武抱有成见,在经过草率验尸以后,把“口鼻血水流入两耳”当作是“七孔流血”,把不按规定而用皂角水擦洗后变色的银针以为银针变色、服毒所致等,遂将秀姑收审。消息传出,县太爷家的那个浪荡公子刘子翰唯恐调戏秀姑之事暴露,买通一个刁妇混入女监恐吓、欺骗秀姑,加上审讯过程中动了大刑,秀姑熬不住只好屈供与杨乃武早有奸情,合谋杀夫。杨乃武被传讯后,双膝被烧红的火砖烫得焦烂,三上夹棍、三次昏死,但始终无供。可恨知县刘锡彤仍以犯妇已供认不讳为由,呈报杭州府。军功出身、一向藐视读书人的杭州知府陈鲁据此滥施刑讯,杨乃武多次跪火砖、跪钉板、上夹棍,昏死过去,终因熬刑不过,而屈认自己从药店买得砒霜交给秀姑药死葛品连。杭州府拟定毕秀姑凌迟(零刀碎割)处死,杨乃武斩首示众,并上报浙江省。
巡抚杨昌泼曾亲自审讯,杨乃武、毕秀姑自感木已成舟、难以翻案,仍屈供如前,杨昌泼派候补知县刘锡泼赴余杭密查,可是刘锡泼不但不传亲友近邻细细核实,而且还收受刘锡彤人参、绍皮等贿赂,回报杨昌泼此案“无枉无滥”,结果,杨昌泼按府拟罪名上报清廷刑部。
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根本不相信弟弟会做夺人之妻、杀人之夫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她探监叫杨乃武亲拟诉状,然后身背“黄榜”,走了两个多月,于1874年7月(同治十三年六月)抵达北京,向都察院(中央最高监察、弹劫机关)投诉。都察院非但没受理此案,还派员将杨菊贞押解回浙,杭州府和浙江省重审时都维持原判。
杨菊贞下定决心,拼死也要为弟弟伸冤,她准备第二次上京告御状。然而,打官司,且不说需要跋山涉水、艰辛备尝,单是那费用也叫人忧心忡忡。由于前几次官司已花去了许多诉讼、盘缠等费,杨乃武家十多亩桑田已经变卖完了,家中只有杨妻和杨姐两个妇道人家,加上杨乃武10岁的儿子荣绪。有理无钱寸步难行,杨菊贞陷入了绝境。
正当杨菊贞一筹莫展的时候,对杨乃武小白菜案持同情态度的胡雪岩慷慨解囊,赠送杨菊贞200两银子,这笔银两成了杨菊贞二告御状的救急钱。“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一个人被钱难倒了,自己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来递过去:‘拿去,够不够?’”胡雪岩如是说。
为了争取京官们对杨乃武一案的同情,唤起他们扶正除邪的良知,胡雪岩还专门拜访回杭州老家办理丧事的翰林院编修夏同善(1831-1880年,字舜乐,号子松,仁和人,曾任兵部右侍郎、江苏学政),向他诉说杨乃武、小白菜的冤情,要求他回京后寻找适当的机会向同僚进言,帮助重审此案。
杨乃武小白菜案发生之时,胡雪岩已有道员兼布政使衔,并担任上海转运局委员,有财有势。这样一位人物的介入使杨乃武小白菜案有了转机。1874年(同治十三年)农历九月,杨菊贞陪同杨乃武之妻詹彩凤、杨乃武之子荣绪与姚贤瑞,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再次来到北京。她们首先拜见了夏同善,送上其弟夏绪川的书信及控诉状,经夏同善介绍,又遍访在京的浙江籍大小官员三十余人,接着向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投诉。
夏同善不忘胡雪岩之托,多次访问大学士、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翁同稣,恳求他去刑部查阅浙江审理该案的全部卷宗。后在翁同稣与刑部分管浙江司刑狱的林文忠(林则徐)第五子的共同努力下,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亲下谕旨,重理此案。但由于办案人员一拖再拖,案子悬而未决,慈禧太后指派正在浙江考选遗才的浙江学政胡瑞澜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杭复审。科班出身、不懂刑狱的胡瑞澜滥施酷刑,杨乃武双腿被夹断,仍不肯招供,毕秀姑手指尽折、上衣被剥、开水浇身,烧红的铜丝穿入双乳,再次诬服。直到1875年(光绪元年)给事中边宝泉上奏异议,夏同善等浙籍京官联名上书,奏明此案不明,只恐浙江将无人肯读书上进了,一致要求提京复查。
清廷下旨刑部,于1876年(光绪二年)底,将葛品连棺木移往京师,当众开棺验明死者实系病亡,至此,这一历时三年多的大案才真相大白。杨昌泼以下的审办官员都受到处分,杨乃武和毕秀姑出狱,杨乃武回杭州后叩谢了患难相助的胡雪岩,回乡后种桑养蚕为业,因妻子詹彩凤双目失明、姐姐杨翠贞积劳成疾病故,他一人承担了家庭重负,直到1914年病故。那毕秀姑后来到县城南门外“准提庵”削发为尼,1930年去世。
胡雪岩作为一代“红顶商人”,在商场中叱咤风云,写尽人间风流,但如果他“为富不仁”,不去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善事的话,他绝对不会有后来的巨大成就。胡雪岩不仅仅乐善好施,而且还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这一点似乎鲜为人知。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轰动全国的四大奇案之一,一百多年来,被竞相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小说、曲艺,孰不知,胡雪岩与申雪这场旷世奇冤有着重大的关系。
杨乃武小白菜案轰动朝野,胡雪岩以自己特殊的声望赞助钱财、运动京官,为争取重审此案并最终昭雪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毋庸置疑,随着此案的广泛流传,胡雪岩的义声善名更加深入人心了。
胡雪岩除了设钱江义渡、开胡庆余堂药号、捐输赈灾、支持昭雪杨乃武小白菜案等善举,他还两次东渡日本,重价购回流失在外的中国文物。有一回,他一次就购回七口古钟,后来一口放于西湖岳坟左庑,一口放在湖州铁佛寺内,上面都刻有“胡光墉自日本购归”的字样。寺庙本是人口流动之地,这些古钟作为成功的广告创意,使驻足观赏的人们对胡雪岩其人其店也都刮目相看。
一个跨国公司的总裁曾如此说道:“我们可以不要广告部,但却不能不要慈善事业。广告让人们觉得想赚他们的钱,但慈善事业却使他们丢失了防备心理而不自觉地接受我们。”
确实,人们在情感上更需要新的支柱,不是利益,而是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作为商人,应从这些道理中去寻觅投资方向,寻求公众支持,获取利益,才是有所发展,大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