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季羡林人生智慧书
916500000037

第37章 1喜不过望,哀不失形

第五章“度”量人生:浮生百年,不惧不喜

1喜不过望,哀不失形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当一个人从最初的少不更事到历经沧桑之后的宠辱不惊,从少年、中年到老年,变化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一个人历经世事之后的处事态度。从最初的浮躁、火暴与不安,转变为后来的淡定、从容和平和,是心境的转变,也是人生态度的转变。季老就是这样的人。

他曾经在文章中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两句诗形容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对这个座右铭的解释是“随遇而安”,是面对任何事都平和地对待,不大喜不大悲。在他眼中,一切仿佛浮云,再激荡的情绪,也可以用随和平稳的态度表达。季老经历过少小的困苦,学业的突飞猛进,也遭受过巨大人生打击。曾经的痛苦无以言表,但这一切终究还是挺过来了。

这一切对季老而言就是厚重的人生积淀,是他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的资本。而到了晚年,这积淀或许就是季老的淡然一笑,是面对即使天大的事情也不会情绪奔涌的平常心。以平常的心境对待事物,生命才能达到祥和。

拥有平常心并不是始于今人,古代圣人也是如此。孟子一生思想不为当世君主所接受,还受到各种中伤。但他为人豁达,只一句“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意思是我的思想如果可行,那么自然会被推行。如果行不通,我自己也会见势而止。而行得通或行不通则不是人力可以安排的,这需要靠天意了。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人格魅力,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得机会,救天下,救国家,救社会;不得机会,则自己修身养性,一切处之泰然。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充满苦难,总是在得意与失意之间游走,患得患失就会永无宁日,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因此,面对人生的荣辱,何不以平常心处之?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印度,有一位国王酷爱打猎。有一次,国王在追捕猎物时,不幸弄断了一截食指。国王剧痛之余,立刻招来智慧大臣,征询他们对意外断指的看法。智慧大臣轻松自在地对国王说,这是一件好事,并请国王往积极方面去想。

国王闻言大怒,以为智慧大臣幸灾乐祸,即命侍卫将他关到监狱。待断指伤口愈合之后,国王又兴冲冲地忙着四处打猎,不料被丛林中的野人活捉。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神。祭奠仪式刚刚开始,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食指,而按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受天谴的。野人连忙将国王解下祭坛,驱逐他离开,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献祭。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忽而想起智慧大臣的话,觉得断指确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其释放,并当面向他道歉。智慧大臣还是保持他的积极态度,笑着说这一切都是好事。国王不服气地质问:“说我断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说因我误会你,而将你关在牢中受苦也是好事,我就不懂了。”

智慧大臣微笑着回答:“臣在牢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如果臣不在牢中,那么,今天陪陛下打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故事中的智慧大臣表现出的就是平常心。他让国王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的断指,又以平常心心面对自己的牢狱之灾。平常不是漠视,而是以尽可能平淡的心情面对已经发生的事,这会让痛苦尽快消退,让欢愉不冲昏头脑,生命也会在一种宁静、自然的状态中存在,这也就是季老推崇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所以,用平常心面对一切,在宁静中感受至美,在平常中体会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