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9162300000018

第18章 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必备“营养素”(1)

30.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的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夫人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夫人称是。

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

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了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是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了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延伸阅读

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很多家长至今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在教导孩子的时候犯下很多错误却不知。当孩子到了该懂事的时候却依旧依赖着父母时,父母又抱怨着孩子永远长不大,总让自己操心。我们就不会回过头来想想,孩子如此的软弱的原因不正是自己过度的保护吗?从小就不让孩子摔跤,从小就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大之后,当然懦弱了。专家指出,如果要让自己以后少为孩子操心,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性,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路。

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抓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指出: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会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孩子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有益于帮孩子建立独立性。尊重孩子不是要你一味地迁就孩子,而是要注意与孩子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还有就是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使孩子感觉到你在乎他的感受。尽量不要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交谈,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自我独立意识强,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从兴趣上培养

教孩子不能以千篇一律的简单命令迫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识,而是应该以孩子喜欢的形式去教导他们。孩子对游戏有着强烈的感官兴趣,我们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喜欢的动作,然后,我们再告诉孩子动作的意思。这样坚持训练,会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与不畏艰辛地自己动手的劳动是分不开的。

让孩子拥有自信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只有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才会积极进取,才会勇往直前。可见,自信心是成材必备的心理素质。

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对待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对孩子也是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父母还让孩子去做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而且还不帮助他。结果,孩子常常感到失败的痛苦,没有自信,害怕做错事,更拿不定主意。大多依赖性强的孩子都不太自信,遇到问题时不敢自己想办法解决,所以,他们就只有依赖父母,依赖自己可以依赖的人。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自信心的树立就更加重要。

给孩子多一些自由与责任

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父母应该给孩子较多的自由与责任。比如:当孩子自己有能力去穿、脱衣服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去穿、脱;当孩子已学会分辨各类用品时,就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当孩子会处理零用钱时,就让他学着使用少量的金钱。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独立,也准许孩子独立。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这一点,很多父母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却很难实施下去。因为我们传统观念的影响,舍不得孩子吃一点的苦,什么都要帮孩子打点得稳稳妥妥才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借鉴外国的例子来好好学习一下,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成年之后就走出家门自谋生路。这对孩子以后的个人奋斗很有意义。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跌倒了就让他们自己爬起来。我们非但不能怕孩子摔跤,反而应该让孩子多摔跤。

总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爱心。

教子故事

不养吃白饭的孩子

一天,少林寺来了长条车队,这引起了众僧人的好奇,当方丈了解情况之后才明白了,原来是一富贵人家来寻求帮助的。

母亲说:“我这孩子出生的时候健康的很,但是几年过去了,他一直都没什么精神,求了好多医生都找不出毛病,于是我们想把孩子放在少林寺里学习!希望你们能帮忙医治孩子的病!”

方丈看着被父亲抱在怀里的孩子,问道:“你的孩子多大了?”

“快十一岁了!”

看着孩子胖胖的身体,方丈又问道:“你们平时给孩子吃什么呢?”

“没吃什么有阻碍发展的东西,都是些补品!”

“那,你们的孩子经常走路吗?”

“怎么能让孩子走路呢!我们家有的是车子!”

“那你们把孩子放下吧,三个月后,你们可以来接孩子,但是,在这期间,你们不能来看孩子!”

“不过,不能让他吃一点的苦啊!”临走之前,母亲吩咐着,方丈只笑不语地把那一车队送走了。说不能吃一点的苦,但是没有说不能吃很多的苦。

三个月后,父母来接孩子,但入眼的情景却让他们吃了一惊。他们的孩子不再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而且挑着一大桶的水。虽然艰难地步行着,但是却坚持着走完了路!

“大师,你怎么把我孩子的病治好的?”父亲惊喜地问道。

“因为我们这里不养吃白饭的孩子!”方丈说道。

母亲惊疑地问道:“什么意思?”

“我们这里的孩子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的,没有水喝,就要自己挑;没有饭,要自己煮,衣服脏了要自己洗!你们的孩子根本就没有生病,要是硬说是病的话,那就是富贵病。小孩子就该多吃点苦,不能养着宠着,不能因害怕他摔倒就让不让他走路,要让他学会独立,学会照顾自己,这样,他以后的路就可以走的更踏实些!”

31.给孩子制造一点挫折

小磊是个独生子,是爸妈的掌上明珠,一家人像众星捧月般的爱护着他,吃的是从超市中买来的最好的食物,穿着特别时髦,很多衣服都是牌子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着小磊,有些孩子甚至偷偷地羡慕他。在家里从来没有小磊不如意的时候,每天都是那么高兴快活。但是,最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却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感到很头疼。

前些天在参加游戏活动时,小磊一开始活泼得像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直往前跳。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地上了,小磊委屈的在地上哇哇直哭。老师大声鼓励他:“小磊,快自己爬起来。”可他依然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后来,老师把他扶起来,他依然伤心了好久。过了一会儿,老师请孩子们一一入厕,点到小磊的时候,他慢吞吞的。老师说:“小磊,你快点呀!你看别的小朋友那么快。”他居然停止了脚步抽泣起来,也不愿意入厕了。老师只好又轻言细语安慰了好久,他才安静下来。

延伸阅读

不要成为孩子的庇护伞

在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将本来应分给几个孩子的爱,集聚于一个孩子身上,再加上祖父母辈的关心和爱护,所以,现在许多孩子感受到的是叠加的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有父母之爱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是,爱与世间的一切事物一样,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让孩子形成种种不良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应该审视下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了孩子的庇护伞。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如何走出对孩子过分保护的误区呢?首先,在爱孩子的同时,不妨给他们一点点挫折。真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且将这种爱转化为生活乐趣和生命动力,父母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只考虑到自己一方的主观愿望,更应关注到孩子的实际感受,超越单向度的一味施爱的立场,不仅要让孩子在爱中成长,而且还要让他们在爱中学会坚强。

孩子在成长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有意识的让他们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正是爱孩子的表现,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往往产生沮丧、失意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挫折感。面对挫折,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态度,有些孩子会变得失意沮丧、退缩不前,有的却能轻松面对,积极克服。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孩子在这一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心理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一旦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大哭大闹起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地教导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想办法以合理的方式去达到目标。例如,孩子执意要玩别的孩子的玩具,若家长拒绝,孩子一般都会哭闹。这时,家长就要一边安抚孩子,让他平静下来,一边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家长才会给他买一个同样的玩具,并不断强化这种反应模式,使孩子在愿望暂时得不到满足时能够控制情绪,主动考虑通过其他方法来实现愿望,而不是一味地哭闹,发泄情绪。给孩子多提供尝试的机会,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应该为孩子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孩子尽早开始尝试“第一次”。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可避免地就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此时需要我们的帮助吗?如果回答“是”的话,那么我们应当在什么时候,如何提供帮助,并且帮到什么程度为止?或许从一开始他们就应该完全学会自己应付一个个小问题。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孩子们在最初几年与挫折打交道所形成的经验,会对他以后的生活、处理问题、寻找答案、承受失望的能力有巨大的影响。要想回答我们应该提供多少帮助,或者要让孩子有多少自主性,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期待哪些特性,我们希望他们长大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认识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教他怎样保护自己。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当挫折出现的时候,有人会说:“算了吧,下次再说!”也有人说:“来吧,困难,我一定把你搞定!”如果我们能成功地让孩子倾向于第二种态度,那么这也算是我们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送给他一个不可多得的礼物。

教子故事

逆境能让你变得更坚强

岚岚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她最近学习上比较吃力,成绩大不如从前。老师在课上批评了她,下课时她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凳子上,小伙伴也慢慢地和她疏远了。她感到很厌倦,甚至想离开学校,只愿待在家里。细心的爸爸觉察到了岚岚在情绪上的变化,到学校了解情况后,回到家,把岚岚叫进厨房。

爸爸先往三口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放在旺火上。过了一会儿,水开了。他往第一口锅里放了一些胡萝卜,第二口锅里放入了一只鸡蛋,最后一口锅里放入碾成粉状的咖啡豆。女儿睁大眼镜看了看爸爸,不知道爸爸在做什么。又过了一会儿,爸爸把火关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爸爸转身问女儿:“岚岚,你看见了什么?”“胡萝卜、鸡蛋、咖啡。”她说。爸爸让她靠近一些,摸摸胡萝卜。岚岚注意到它们变软了。

爸爸又让岚岚拿一个鸡蛋,打破它,剥掉壳儿,这是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后,爸爸让她喝了一口咖啡。尝到香浓的咖啡,岚岚笑了,怯生生地问道:“爸爸,这意味着什么?”爸爸说:“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放进开水,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薄薄的外壳保护着液态的内脏。开水一煮,内脏变硬。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它们倒改变了水。在艰难和逆境前,可以学胡萝卜、鸡蛋或是咖啡豆,可以屈服,也可以变得更坚强——甚至,可以改变环境。岚岚思考了片刻,释然的对爸爸笑了笑,这时她已经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