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9162200000017

第17章 佛心是平常心(4)

那个人说:“这样吧,你让你的女儿们披上盛装,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们美,我就给你500两黄金,只要有一个人说不美,你就输给我500两黄金,怎么样?”

财主动心了,于是欣然同意。

他带着女儿在各地游走,每个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眼看500两黄金就要到手了额,财主又带她们来见佛祖,得意洋洋地问:“佛祖,你说我的女儿漂亮吗?”

佛祖不屑地回答:“不漂亮!”

财主非常不高兴,问道:“城里的每个人都说她们漂亮,怎么就你一个人说不漂亮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得是外表,而我看的是心灵。在我看来,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财主听了佛祖的话,灰溜溜地走了。当然他也输了500两黄金。

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样看待美的,到佛祖这里来是他为财主安排的最后一站。

佛心领悟

一个外表貌似天仙却心如蛇蝎的女人,我们能说她美吗?当然不能。一个外表丑陋却心地善良的女人,我们能说她不美吗?当然也不能。所以,看一个人是否美丽,重要的是看其心灵而不是外貌。

佛心慧语

所谓“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缘就是生活环境与条件,吃饭时吃饭,做事时做事,而这颗菩提心,既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六尘所染,也不再因周边的事物而生心动念。

——耕云先生

应将精力放在要事上

佛陀格言

不要关心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把精力放在要事上才是智者。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后去哪里了?”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的。

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去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就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

佛陀接着说:“不要总关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佛心领悟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过于关心,就会分散自己的精力。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主要的事情上,集中全力去做,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佛林百科

九想

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的不净观。 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

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

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

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

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啮骨,身如蜂窠。

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

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

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

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天堂和地狱

佛陀格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天堂和地狱。

有一个信徒向无德禅师诉说:“禅师!我已经习禅多年了,仍然迟迟不能开悟。佛书经典上说,地狱与天堂是真实存在的,可我怎么就从来体会不到呢?我想知道,天堂和地狱到底存在于哪里?”

无德禅师并不答话,只叫信徒去河边提一桶水来。

信徒依言而行,把水提来放在禅师的面前。

无德禅师告诉信徒:“你低下头去看看,说不定你能从水桶里面发现地狱和天堂。”

信徒觉得奇怪,就凑近水桶聚精会神地寻找。

这时,无德禅师突然从后面握住他的脖子,并将他的头压到水里。信徒痛苦地挣扎着,快要喘不过气来了,这时,无德禅师松开了手。

信徒大口喘息着,生气地问道:“禅师,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把我的头压在水里,让我几乎透不过气来,那感觉简直就是在地狱。”

无德禅师微笑着问道:“那么现在呢?现在你感觉如何?”

“现在好多了,呼吸畅通,感觉就像在天堂一样!”

无德禅师点了点头,问道:“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你就从地狱来到了天堂,现在,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地狱和天堂的存在?”

佛心领悟

其实,天堂和地狱只是一种感觉,当你心怀不满、怨恨或者因不幸的遭遇而痛苦不堪时,那么,你就陷入了地狱;而如果你感到幸福、快乐或者因实现某个目标而志得意满时,你就升入了天堂。所以,天堂和地狱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地方,它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佛心慧语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过真正快乐的生活

佛陀格言

要想拥有快乐的生活,就必须要有理想、信念和责任。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佛心领悟

我们为什么生活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缺少些必须要有的东西――理想、信念和责任。我们所有的行为应该为理想、信念和责任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快乐。

佛林百科

八正道

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

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