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9162200000015

第15章 佛心是平常心(2)

漂亮女人眼皮也不抬地吩咐道:“叫他给我滚出去,今天我已经和他离婚了,与他什么关系也没有了。”

佣人小心地答应着要退出去,漂亮女人又说:“顺便带个信儿给他,明天我就要和我的第12任丈夫结婚了,他有兴趣的话,可以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说完,“啪”一声关上了房门。

小伙子看得目瞪口呆。

从漂亮女人家出来后,禅师问小伙子:“小伙子,两个理想,你随便挑一个,我都可以想办法替你实现。”

小伙子想了一会儿,说:“不,其实我什么也不缺,与富翁相比,我有他所有金钱都买不来的健康,至于那个漂亮女人,我老婆可比她贤淑善良多了……”

佛心领悟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什么也不缺,我们最值得羡慕的应该是自己。

佛林百科

六道轮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放底自己的姿态

佛陀格言

茶杯只有低于茶壶,才能被注入香茗。

有一个对自己的老师深感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至今没找到一位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些人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

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尤其喜欢那些造型古朴典雅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幅茶杯与茶壶?”

年轻人爽快答应,便铺开宣纸、寥寥数笔,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只造型典雅的茶杯就画成了。那水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杯中。

年轻人得意地问:“这幅画你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弄颠倒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壶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清泉,人只有把自己放底,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翻然醒悟。

佛心领悟

茶杯只有低于茶壶,才能被注入香茗;只有谦虚才能使才智增值,而自负则使才智贬值。做人做事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必须放低姿态,才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佛心慧语

佛法功夫,全要自参自悟。即至亲厚之父子、师友,俱替代不得,亦非世法之技艺可以传授得的。譬如他人吃饭,只是他人腹饱,己腹仍是饥饿。

——《禅宗直指》

最珍贵的东西最容易失去

佛陀格言

珍惜不是妄念,而是一种感恩。

在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富有的老人,他非常担心从小娇生惯养的儿子没有生存能力。他害怕自己庞大的财产反而会给儿子带来不祥,他认为与其把财产留给孩子成为祸害,还不如尽早教会孩子如何奋斗。

老人诚恳地与儿子谈话,对儿子讲述了自己愿望。他感动了儿子。于是,儿子决定出海去探险,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儿子打造了一艘大船,出海探险。一路上,他度过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发现了一种树木。

这种树木高达10余米,数量奇少无比,一片森林中可能只有一两株。砍下这种树的外皮,留下木心的部分,就会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气。最奇怪的是把它放在水中时,不会像别的木头一样浮上水面,而是沉到底下。他心想,这真是个奇怪的宝贝呀!

他又历尽艰险,把香气无比的树木带到市场上的出售,希望卖个好价钱,可是市场上竟然没人看得上这种颜色黑暗、毫不起眼的木材。

在旁边有个卖木炭的小贩,每天早早地就卖完木炭收工。刚开始时他还忍得住,后来就越来越动摇了:“看来这木头就是个普通的玩艺,似乎远没有木炭好卖,干脆我也把香树烧成木炭来卖好了。”

第二天他便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上。一天时间不到就全部卖完了。他为自己及时采取了他人的赚钱办法感到得意,很高兴地回家,将事情原委兴高采烈地向老人描绘了一番。

老人听着听着就落下泪来。

原来,儿子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其价值就会超过一车的木炭。

佛心领悟

我们在不断地得到一些东西,同时也在不断地失去一些东西。对于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学会珍惜。如果不懂得珍惜,就会轻易地失去所得,而这轻易失去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佛林百科

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一心三智: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

一心三惑:谓三惑融镕于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心动则物动

佛陀格言

面对诸多诱惑,心不动则欲不能侵。

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为了悟道修行,只身来到南海。

当时,广州法性寺有一位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槃经》,于是,慧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

到了这一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

其中,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其中一人说:“是幡动。”

另一人则说:“不,是风动。”

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休。

这时,慧能大师一看,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两人的心在动。”

正在争论不休的两人,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以后,即刻恍然大悟。

佛心领悟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春光灿烂、鸟语花香,或者寒风凛冽、花凋叶落,在佛的眼里这都是我们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向外界事物的一种投射。因此,保持一颗平常之心,真正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佛心慧语

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把快乐和痛苦表达出来

佛陀格言

无论快乐还是痛苦,你都有表达的权利。

昙照禅师每日对信徒说法,第一句话总是:“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但有,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不断地叫唤道:“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老远就听到了,过来责备他道:“一个出家人,生了点小病,就不住地叫苦喊痛,像什么话!”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自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以前你不是这样的呀。我记得有一次你掉进水里,快要淹死了,后来被人救起后,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当时你那种视死如归、无惧无畏的样子,令全院的和尚很是佩服。而现在,你怎么变得这么娇气呢?况且,你平时不住地讲快乐、快乐的,怎么生了这么点小病,就毫无顾忌地大叫痛苦呢?”

昙照对住持和尚道:“你过来一下,到我的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声问道:“住持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又不住地叫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按照佛法,答快乐对还是痛苦对都是错的。因此,住持无言以对。

佛心领悟

人生中总有酸甜苦辣,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怒哀乐。因此,我们应顺其自然,遇到快乐的事情就该开开心心、高高兴兴的,而如果遇到不幸的事情,叫叫苦,抱怨抱怨也是应该的。人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刻意隐瞒,只会让快乐失去意义,让痛苦更加不堪。

佛林百科

八解脱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的系缚的禅定。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

要经常打扫心灵

佛陀格言

我们最需要打扫的地方是我们的心灵。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椠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念了前句忘后句,念了后句忘前句。没有办法,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脏了,要用扫把去扫;心里脏了,要怎样清扫呢?突然之间,周利椠陀伽就开悟了。

鼎州禅师领悟这一点,可比这位笨弟子容易多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咱们每一天都在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悟道:“落叶不光是在地上,还在我们的心里呀!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但心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

佛心领悟

我们不但应该经常打扫尘埃,更应该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只有将自己心里的枯叶一片一片地捡起,才会保持内心的洁净。

佛心慧语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也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判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让你看不清真实面貌。

——证严法师

平常心是悟道之本

佛陀格言

佛道存于平常心之中。

从前,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块盐,交给学僧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照指示去做,没多久,跑回来说道:“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老不化;葫芦口太小了,伸进筷子也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不解地问:“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仍耐心地解释说:“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崩断,弦太松不出声音。时刻保持着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佛心领悟

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做其他事情,只勤奋用功往往收效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忘却了平常心。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处理好各种事情。

佛林百科

十种自在

一、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短促的刹那亦不减退,但为渡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

二、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挂碍,故能智慧方便,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超然独立。

三、财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无量佛土,亦以无量珍宝物资布施众生,更作无畏与法乐布施,救护与满足一切众生之所欲乐。

四、业在。菩萨梵行已立,所作皆办,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再不受业的拘束。

五、生自在。菩萨住于无生法忍中,但为饶益众生,所以随类受生,藉以度脱无量众生,但却能去住无碍,生死无染。

六、愿自在。菩萨能随愿乐成,无有障碍,在各种刹土中,皆能修成无上正等正觉。

七、解自在。菩萨能了达诸法,破一切所执,故能胜解成就,且能示现种种色身,为诸众生演说无量妙法。

八、如意自在。菩萨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为度诸众生,能于各种世界中,示现变化,随意自如。

九、智自在。菩萨悲智俱足,能于十方世界,演说圆音利乐一切众生。

十、法自在,菩萨辩才无碍,为度众生乐说诸法,于诸法中,圆融通达。

生死是人生中很自然的事

佛陀格言

有生就有死,有死才会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