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李叔同说佛
916200000005

第5章 2 即使出家,也在这个世界

第一篇第一章2 即使出家,也在这个世界

……贾政行到毗陵地方,天气乍寒下雪,泊舟在一个清净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贴辞谢朋友,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侍候,自己留在船里写家信,写到宝玉之事,便在思想中暂时停下笔来。这时,贾政抬头,忽然看到船头前面微微的雪影里,有个身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光头赤脚的青年人向着他倒身下拜。贾政不知是谁,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可是那人已经拜了四拜,起来打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贾政大吃一惊,忙问:“可是宝玉么?”

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

贾政又问:“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

宝玉未及回答,只见船头边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着宝玉便说:

“欲缘已毕,还不快走!”

说着,三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路滑,急忙赶来,哪里追赶得上?这时只听他们三人中不知是谁作歌道: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大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贾政一面听着,一面断续赶去,转过一个小坡,倏然不见。这时,只见贾政心虚气喘,惊疑不定,还要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在旷世奇书《红楼梦》的结尾,怡红公子贾宝玉看破红尘,飘然出家,而且出家后俨然避离尘世,他的父亲贾政甚至寻他不见。贾宝玉的“消失”符合多数人对佛教信徒剃度出家的印象:飘忽、神秘、出家就仿佛从这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很多对佛教不甚熟悉的人认为,佛教徒出家是为了“出世”,即抛却一切,寻找寂静清幽之所修行,躲开人世的烦忧。确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避世的观念。最为著名的是陶渊明一类的士人,因为不想受到世俗的污染而隐居,不问世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在人们的观念里,佛教徒的出家与高人逸士的隐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想法确实非常美好,可惜是片面、不正确的。

一次在上海太平寺中,弘一法师见到了前来拜访的老友穆藕初。叙旧之后,两人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佛法上来。穆藕初对于佛教并无多少了解,不过他在一些哲学、文化类的书籍中见过一些批评佛教的观点,在他看来,佛教是一种引导人出离世间,逃避家国社会责任的宗教,当此国家衰微,正需国民奋发图强之际,佛教于世又有何益呢?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都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着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弘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弘一法师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他出家之后,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律部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不断游历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曾经留学日本的他更是立场坚定地主张抗日,甚至日寇临于门下而不避,慷慨激昂地写下“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由此可见,所谓“出世”,并不是一种逃避或是摆脱的行为。弘一法师曾经专门解读过“出世”一词,认为这个词有两层涵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方也有这个意思,把一百年称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

“世”还有一层意思,当“蒙蔽”讲。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在世人眼中混沌的三世因果就是“世间”。

常人所谓的“出世”显然是后一种含义。

“世间”是被业火炙烧的烦恼之地,能出离世间是人们无上的追求。什么才是真正的出世呢?弘一大师开示说,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

佛教所谓的出世并不是号召大家去逃避,而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用真理打开生活烦恼之锁、彻底化解那些无尽的忧愁。无论得道与否,我们面对的还是这个世界。只不过没有了悟的人妄想逃避世界,大彻大悟的人知道如何面对世界。

可见,那种认为出家了,就不在这个世界上的看法,是浅薄错误的。

即使是修成正果的菩萨、罗汉,也没有离开这个世间。在观念上来说,他们都已经达到了“出世”的超然境界,可是他们并没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些受人敬仰、满心慈悲的菩萨、罗汉,依然在这个世界上不知倦怠地救渡众生。

滴水佛音

1、法师 亦称为说法师,佛教中指擅于学法、说法的人。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释迦及其弟子都是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2、穆藕初 穆藕初(1876年~1943年),名湘玥,上海浦东人。穆藕初是上海工商界名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具有先驱者意义的实业家,他毕生秉持以实业求振兴的理念,探索西学,兴办纱厂,资助教育,参与政务,做出了卓越的社会贡献。他还是一位昆剧票友,是昆剧传习所的创办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