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9161900000024

第24章 苏轼认字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据传说,这事惊动了仙界。一天,观音菩萨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

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边把对联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他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后来终于成为了有名的大学问家。

感悟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而不骄傲自大,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会更上一层楼。

佛学常识六道轮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佛禅故事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老和尚带着年轻的徒儿出庙下山化缘,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年迈老妪。老和尚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徒儿有些不情愿。老和尚便开导他说:“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两和食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暂时能维持生计罢了,可对那位施主却是救命之物啊!”

徒儿似懂非懂,恭谨道:“师傅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待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之时,定要救助穷苦百姓。”谁知老和尚听了却轻叹着摇了摇头。

几年之后,老和尚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位后,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扩建完毕,一定谨遵师傅的教诲去广济百姓,行善积德。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

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时,寺庙已是殿壁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多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