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9159200000045

第45章 认同感的确立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老子

领导者要做到勤政为民,就必须在领导工作中“以百姓心为心”,与群众心连心,做到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应该考虑到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标准,不能不顾。对人民冷漠,惟我独尊,这种人后来都被人民抛弃。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是领导最容易犯的错误,所以要时刻注意,要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心胸虚静开阔,谦下让人,交往上“善仁”亲和,谈话“善真”诚守信,为政“善治”,治理有序,办事善于发挥才干,行动善于伺机而动。

这样的领导者当然会时时怀着一种警惕、甚至恐惧的心理,这就是“圣人在天下怵怵”;他为了人民或员工的利益,使自己处于一种被监督状态下,这就是“百姓皆注其耳目”。

“以百姓心为心”,是老子发自肺腑的正义的呼唤,蕴涵的是民主法治思想,因为专制统治者决不会“以百姓心为心”。法治社会,对于不同的政见,我可以不采纳、不认同,但可以允许其存在。俄国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在氢的冷聚变热核反应、宇宙射线研究和基本粒子研究中有很大的贡献。1957年起,他开始过问社会问题,最初特别担心核试验会污染环境。1958年他第一次向苏联政府提出取消当年的大气层核试验计划,遭到政府拒绝。1961年和1962年,他又上书赫鲁晓夫,建议停止大气层核试验,意见被拒绝。以后他逐渐从反对核试验演变成了持不同政见者,遭到迫害。

当然,领导者的决策与计划,开始并不需要所有人都认同,但是它的结果应能为百姓谋求福利。

老子认为,任何一个对立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用不着争辩,所以没有理由打倒它。一切对立观的成立都得以共性为指导原则。共性对人类来说就是理性,就是道德,或者说,对人类一切对立关系的认可,都得以人类的理性为前提。信与不信的问题是另一个问题,不能取消对立面,否则是违反事物对立法则的,结果必将得到惩罚。

对立的两种判断,没有经过验证,很难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老子提倡,人要保持童真,这对于养生是有好处的,“老顽童”多半心情开朗,身体健康。童孩无欲望、无作为、无名利之心,你要能做到这样,就是个快乐的人。苏东坡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圣人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说,看众生如同自己子女,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也是这种心态,她不会如同凡夫狭隘心态,比如说两家人打官司,她不可能因某家供养的钱多就保佑多一些。我觉得这样分析也有道理,因为中国有“父母官”的称法,可是造成了多少当官的家长制工作作风?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又违背了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