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始六年(270)六月,晋武帝派杜预协助安古将军石鉴去陇西抗击鲜卑族树机能的进攻。军队开进到塞外,石鉴在没有察明敌军虚实的情况下,想贸然发起进攻。杜预看到敌人兵强马壮,准备十分充分,而自己来时仅带了步兵300人、骑兵100人,即使加上西域的兵马,也丝毫不占优势;而且晋军是远离后方作战,粮食匮乏,补给困难,又是孤军深入,人马疲乏,如果开战很难取胜。杜预于是建议暂缓进攻,抓紧时间增加兵力,筹措运粮,等等到春天粮草齐备,兵力充实之后再展开战斗,并提出了五条不可以出击、四条不必出击的理由。但石鉴对杜预不听自己命令的行为十分恼怒,不仅没有采纳,而且还上奏皇帝,说杜预来到边境以后擅自修饰城门和自己的官邸,克扣地方官员征集上来的军用物资,造成军需匮乏,且消极作战,贻误战机。接着石鉴派人用囚车将杜预押往廷尉处受审。由于杜预与司马炎是亲戚关系,并且平时业绩突出,仅被削去了爵位。但不久,石鉴出击失败,证实了杜预主张的正确,杜预的罪名也就不成立了。后来匈奴刘猛起兵反对西晋,皇帝下诏命杜预以散侯身份在宫中制定计划。不久官拜为度支尚书,提出了50多条对内有利于国家、对外有利于安定边境的建议,都被采纳。石鉴从前线回来,论功行赏不符合实际情况,杜预给予揭发,两人的矛盾激化,互相指责争吵,结果同时被免去了官职,杜预仅留了侯爵的职位。几年后,他又重新就任度支尚书。
都督荆州伐吴建功
咸宁四年(287),西晋主张伐吴并一直积极备战的大将羊祜病亡,临死极力推荐杜预代替他的位置。于是,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杜预出镇荆州以后,便继承了羊祜的遗志,积极筹措伐吴,使物资和兵力都比较充裕。而此时的东吴政治腐败,国力日衰,将士离心,民怨沸腾,边防松弛。当时,吴主孙皓在战略上重下游、轻上游,加上东吴兵力有限,吴国在西起建平、东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市)的沿江重镇,都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的防御态势。咸宁四年(287)十一月,杜预派出精锐之师袭击濒临长江、出入三峡的战略要地西陵。东吴在西陵的守将张政疏于戒备,布防混乱,在杜预的突然攻击下西陵失守,损失惨重,许多士兵被晋军俘获。张政慑于孙皓的暴虐,隐瞒失败真情,不敢上报。杜预得悉这一消息后,以送还吴军俘虏为名,写了一封揭露吴军惨败实情的书信送给孙皓。孙皓接到杜预的书信,果然大怒,立即调回张政问罪。同时,改派驻武昌的监军刘宪,率领张政所属部队接替西陵防务。吴国在面临晋朝大军来攻之际,更换第一线统帅,削弱了防卫力量,使军队动荡不安,形势十分有利于晋军。
杜预做好准备工作后,就向朝廷请示何日伐吴。武帝说第二年才能大举伐吴。杜预上表陈说利害,认为当下正是伐吴的大好时机。过了十几天,杜预又上表文,杜预表章送到朝廷时,武帝正与张华下棋。张华也是一向主张伐吴,借此机会对武帝进行一番吹捧和游说,使武帝同意了这一计划。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武帝发兵20万,以贾充为大都督,分水陆六路伐吴。杜预率其中一路,自襄阳南下江陵。
太康元年(280),在晋军的猛烈进攻下,江城被攻破。长江上游一经平定,沅江、湘江以南,直到交州、广州,吴国的州郡纷纷归降。接着,杜预在武昌会集各路晋军,商议如何进攻吴国都城建康。有人提出,东吴已建国百年,根基深厚,不易拔除;如今临近暑季,雨水正多,疾病将起,应该等到来冬,再发起大规模进攻。杜预则认为缓兵势必功亏一篑,指出攻打东吴已经形成破竹之势,应该乘胜进击,不能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于是,在他的运筹指挥下,各路大军直指秣陵,所过城邑望风而降。使得主张来冬再进军的人佩服不已。扫平吴国,凯旋回师。杜预因功晋爵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9600户,他的儿子杜耽也被封为亭侯。
功成身退居安思危
杜预认为自己家庭世代都是文官,在军事方面没有什么功绩,所以在平吴回到朝廷之后,多次上书请求辞去现任的职务,但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
天下虽然归于统一,但杜预深谋远虑,认为如果忘记备战,必然会有危险发生,于是他一面强调练兵习武,加强军备,一方面致力于兴建学校、开办水利建设等利民事业,得到了江汉一带百姓的拥护,周围很远的地方都受到了他教化的影响。他进攻并击败了山越,交错地设置驻屯的军营,分别占据要害地区,以巩固安定的形势。他修缮水利设施,灌溉万顷良田,给土地划定界标,这无论于国于民都十分有利。
杜预同时还考虑到现在国家虽然统一,但也要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杜预经考察和研究发现,割据势力之所以能够立足,除了政治的原因之外,还有重要的地理原因。割据者往往凭借山川险阻,据守要害,占地为王。杜预认为,从政治和民心上解决问题是政治家们的事,而消除山川险阻等产生割据的地理条件、铲除割据势力,是自己的责任所在。杜预对地理和工程知识深有研究,他经测量发现,巴丘、沅湘之间的山川地势险要,既是割据势力的屏障,又是水患的根源。他上表朝廷要求开通杨口之峡,使巴陵之水一泻千里而入大海,朝廷给予了批准,从而既除去了荆州、益州、西川等地割据的地理优势,又解决了上游的水患问题,增加了外通桂陵的漕运。
杜预征南归朝,举朝为之庆贺,他却一如平常谦虚和善,毫无居功自傲之意,这种恬淡无欲的超然态度正是一种极好的自我保护。晋朝政权是争权夺利的产物,从该政权确立之日起,就存在着尖锐的内部斗争。杜预政治头脑敏锐,对此也深有了解。因此,他在言行上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晋武帝太康五年(284),62岁的杜预病故,死后被晋武帝追赠为“征南大将军”。
祖逖
祖逖(226-321),东晋名将。字士雅,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祖逊志向远大,闻鸡起舞,力主北伐,积极实现祖国统一。
闻鸡起舞击楫中流
祖逖家是北方大姓,祖上世代担任两千石的高官。父亲祖武,曾任上谷太守,但在祖逖还未成年的时候就去世了。
祖逖少年时代,正是西晋王朝由盛转衰之时,而且潜伏的内乱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封建世族豪门置战后民穷财尽于不顾,竞相以淫侈、奢华彼此炫耀,展开了对糜烂生活的无止境追求。面对国家政治的腐败,祖逖深恶痛绝,心急如焚。祖逖性情豁达,轻财好义,没有故意做作、假装斯文之风。由此,结交了许多侠义之士,在乡民邻舍中享有盛名。
祖逖在青年时代读了很多书,内容也相当广泛,并常常去京师,开阔了视野。人们见祖逖才华不凡,皆以为将来必成大器。24岁那年,祖逖侨居阳平。这时,正值当地考举孝廉、秀才,论才学,祖逖完全可以应试而第,但并不想涉足科场的祖逖没有参加过一次考举。后来,祖逖与中山魏昌(今河北安国西南)人刘琨,同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当了司州主薄。刘琨和祖逖一样,性格豪爽,行侠仗义。所以,他们二人非常要好,情同手足。这时期,祖逖和刘琨常常居住在一起,晚上共盖一条棉被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深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还是起床吧!”刘琨接受了祖逖的观点,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只见满天星斗,月光皎洁,于是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他们才汗流涔涔地收剑回房。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永嘉五年(311),匈奴人刘渊起兵,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居住在北方的汉人纷纷向南逃跑,祖逖也率领宗族数百家向淮泗地区转移。南下避难的人很多,杂乱没有秩序,老弱病残者,大多无所依靠。祖逖本来就性格豪爽,又经过岁月的磨砺,待人更加慈厚。他把乘坐的车马让给年老有病的人,自己步行,并把所带的药物粮食拿出来与大家共用。乱世本来就不太平,途中艰险颇多。祖逖用自己的权略,把难民组织得有条不紊,因此祖逖便被大家推为同行的领导。
到达泗口后,祖逖即被司马睿用为徐州刺史,不久,又奉命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担任军谘祭酒(军队首席参谋)的重要职务。这时的江南还比较安定,但祖逖不愿安于现状。他心系中原,总是盼望能够收复失地,重兴晋室江山。为此,他着手进行筹备工作,注意招贤纳才。因他抚爱下属,待士众如子弟,因此在他周围汇集了许多有志之士和勇士俊杰,这些奠定了他以后北伐的军事基础。
西晋建兴元年(313),祖逖上书司马睿,对西晋祸乱的起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识到北伐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请求出兵北伐。
司马睿在江南经营多年,实际上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他不但不打算北伐,还不断压制打击建议北伐之人,这次,碍于祖逖的声望,只好应允。他授祖逖奋威将军、豫州(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一带)刺史,但仅给他1000人的口粮和3000匹布,叫他自己制造兵器、招募士卒,进行北伐。司马睿冷淡的态度,并没有使祖逖感到气馁,他从随自己南来的乡族亲友中挑选100多家渡江北进。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敲击船桨,当众发誓说:“我祖逖若不能清扫中原,就像这东流的大江一去不返”。他的誓言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同行者北伐的信心更加坚定。
祖逖渡过长江,先将军队驻扎在江阴(今江苏清江西南),起炉冶铸兵器,招募士卒,组成了2000余人的队伍,为继续北上作准备。
巧定谯国智平陈留
东晋建武元年(317),祖逖进驻芦洲,与坞主张平、樊雅相遇。张平自称豫州(今河南汝南东南)刺史,樊雅自号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各据一城拥兵数千人。祖逖派参军殷乂去张平、樊雅那里劝降。殷乂轻慢张平,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被张平杀死在座席上。后来祖逖攻打张平,并将其杀死,但樊雅仍据守谯郡。祖逖觉得自己的兵力还比较薄弱,便向王含求助,共讨樊雅。王含只派参军杜宣领兵500援助祖逖,祖逖很不满意,但认为杜宣反倒可以帮助自己成就大事,就对杜宣说:“您为人很讲信义,又是樊雅的同乡,先前就说服过他。现在您再为我去说服他吧!他如果能投降,不仅可以免于一死,而且可以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