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草原猛士的旅程
9154700000007

第7章 草原植食哺乳动物(5)

荒漠草原上的“长跑健将”——野驴

中文名:野驴

英文名:wild ass

别称:蒙古野驴、赛驴

分布区域:非洲、亚洲

野驴,属奇蹄目、马科,又名蒙古野驴、赛驴,大型有蹄类动物,外形似骡。野驴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荒漠和草原地带,在亚洲也有分布,主要在蒙古共和国和中国内蒙古、甘肃等地。野驴体形比马略小,跟家驴比较相似,只是身体较轻巧,而且腿上还带有花纹。亚洲野驴又叫蒙古野驴、赛驴,但它们并不是现代家驴的祖先,家驴源于非洲野驴。

成年的野驴体长2.6米左右,肩高约1.2米,尾巴有0.8米左右长,重约250千克。野驴有着略为细长的吻部,长而尖的耳朵,细长且呈棕黄色的尾巴、尾巴尖端的毛稍长,刚劲有力的四肢,比马小但比家驴大的蹄。野驴多有从白到灰或黑的体色,有一条深色的条纹长在野驴的背到尾巴处的鬃毛那里,另外,野驴的肩部通常还有一个十字形斑。

野驴发情繁殖期8~9月,雄驴间争雌激烈,胜者拥有交配权。孕期11个月,每产1仔,3~4岁性成熟,寿命25~30年。

野驴喜欢集群生活,通常四五十只生活在一起,白天出外活动,以各种野草为食,营迁移生活。野驴的视觉和听觉都很敏锐,警惕性很高。它一般很少鸣叫,只有雄兽在失群、求偶、争斗时才会嚎叫发声,声音比家驴嘶哑低沉。野驴的胸肌比较发达,角质蹄也比家驴、家马要大,善于快速奔跑,且耐力超强,能一口气跑上40~50千米,最高时速可达64千米,是荒漠草原上的“长跑健将”。野驴在快速奔跑时,连狼群都追不上它们。在被迫自卫时,野驴会翘起后腿用蹄子踢蹬对方。它们的蹄子相当有力,可将狼的肋骨踢断。野驴耐渴性较强,可以几天不喝水,冬季缺水时就啃冰舔雪来摄取水分。在干旱的环境中,它们还会找到有水源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来饮用。

形似骏马的鹿——马鹿

中文名:马鹿

英文名:red deer

别称:赤鹿

分布区域:欧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俄罗斯东部

马鹿是一种大型鹿类,在鹿类中,它的体型仅次于驼鹿,因体形酷似骏马,故而得名马鹿。马鹿的体长约1.6~2.5米,尾巴长约12~15厘米,肩高1.5米左右,重达150~250千克。雌性马鹿的体型略微要比雄性的小。到了夏天,马鹿多长赤褐色的短毛,没有绒毛,背部的毛颜色较深,腹部的毛颜色较浅,故而又有“赤鹿”之称。

马鹿的分布范围比较大,在大多数环境中都能栖息生存,属于北方森林草原行动物。雄性马鹿具有很大的角,并且角的大小与体重成正比,其角上一般有6~8个分叉,多的可达9~10个。雌性马鹿并没有角,只是在相应的部位有两个隆起的嵴突。

马鹿的形态会随着产地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马鹿在世界上有23个亚种,马鹿中体型最大的是北美亚种,又名“北美马鹿”,其个别雄性马鹿的体重甚至超过了400千克。中国的马鹿亚种大多为中国所特有,约有7~9个之多,且。其中包括栖息于针阔混交林、林间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的东北马鹿,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及冷杉边缘的白臀鹿,以及栖息于罗布波地区西部有水源的干旱灌丛、胡杨林与疏林草地等环境中的塔里木马鹿。

由于季节的变换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马鹿要经常变换生活环境。良好的隐蔽条件、充足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是马鹿选者生存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它比较喜欢隐蔽条件和食物条件都比较好的灌丛草地等环境。不过,马鹿也可以在荒漠、芦苇草地及农田等食物比较缺乏的环境生存。

马鹿在白天活动,特别是黎明前后的活动更为频繁,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种类多达数百种,也常饮矿泉水,在多盐的低湿地上舔食,甚至还吃其中的烂泥,夏天有时也到沼泽和浅水中进行水浴。

马鹿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群体成员包括雌兽和幼仔,成年雄兽则离群独居,或几只一起结伴活动。在自然界里的天敌有虎、熊、豹、豺、狼、猞猁等猛兽,但由于性情机警,奔跑迅速,听觉和嗅觉灵敏,而且体大力强,又有巨角作为武器,所以也能与捕食者进行搏斗。

马鹿的发情期集中在每年9~10月,此时雄兽很少采食,常用蹄子扒土,频繁排尿,用角顶撞树干,将树皮撞破或者折断小树,并且发出吼叫声,初期时叫声不高,多半在夜间,高潮时则日夜大声吼叫。发情期间雄兽之间的争偶格斗也很激烈,几乎日夜争斗不休,但在格斗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时并不坚持到底,而是败退了事,强者也不追赶,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时,才会使一方或双方的角被折断,甚至造成严重致命的创伤。取胜的雄兽可以占有多只雌兽。

雌兽在发情期眶下腺张开,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气味,经常摇尾、排尿,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性周期为7~12天。

雌性马鹿一般有225~262天的妊娠期,通常是独胎。刚出生的马鹿幼仔有着布有白色斑点的黄褐色体毛,重约10~12千克,出生后的幼仔在头三天内不能行动,5~7天后才可以跟随雌性马鹿活动。马鹿幼仔有3个月的哺乳期,大约1个月大的时候会出现反刍现象,一年之后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角在第三年会分成2~3个枝杈。马鹿在3~4岁时就已经成年,其寿命约为16~18年。

在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的马鹿约有100000只,但由于过量猎捕和栖息地被破坏,马鹿种群的生存也逐渐产生了危机。尤其是在新疆,生活在塔里木地区的野生马鹿种群已经由15000只下降到4000~5000只;阿尔泰马鹿由20世纪的100000只下降到约40000只;野生的天山马鹿的数量则正以每年约3000只的速度锐减。

最“高”的鹿——白唇鹿

中文名:白唇鹿

英文名:white-lipped deer

别称:岩鹿、白鼻鹿、黄鹿

分布区域:青海、甘肃、四川西部、西藏东部

白唇鹿是中国的特有动物,十分珍贵,被视为“神鹿”。它们同时还是一种古老的物种,早在更新世纪晚期的地层中,就发现了它们的化石。它们曾经广泛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的中部一带。由于古地理的影响,第三纪后期、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得以我国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地面剧烈上升,高原隆起,森林消失,致使它们的分布范围也向东退缩。白唇鹿现在的分布地点有甘肃、云南西北部、四川、西藏等。白唇鹿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被列为世界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