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
9154100000037

第37章 子宫因素(1)

子宫发育不良

子宫发育不良又称幼稚子宫,是指女性青春期后甚至进入生育期后,子宫结构形态正常,但比一般成人小,子宫颈相对较长,宫体与宫颈比例相对失调,宫颈外口小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痛经、月经过少、不孕等。其发病率高,约占整个不孕症的10%。中医学中无“子宫发育不良”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散在见于“经迟”、“月经量少”、“痛经”、“不孕”等病证中。

一、病因病机

1.肾虚 肾藏精,精化气,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事不节、大病久病等损伤肾气。肾气虚,则生精化气生血功能不足,天癸泌至失调,则冲任虚衰,胞宫失养,致胞宫发育不良,而不能摄精成孕;或素体肾阳虚或寒湿伤肾等致肾阳亏虚,命门火衰,阳虚气弱,有碍气化与蒸腾,气血失煦,脉流失畅,冲任温煦不足,督脉不健,胞脉、胞宫失于温养,致子宫发育欠佳,或不能触发氤氲乐育之气,致令不能摄精成孕;或素体肾阴亏虚,或房劳、久病失血等耗损真阴,天癸乏源,冲任血海空虚;或阴虚生内热,热扰冲任血海,皆可使冲任血虚,胞脉、胞宫失养,导致胞宫发育不良,而不能摄精成孕。

2.气血虚弱 久病或失血过多,失血伤气等致气血虚衰,则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使胞脉、胞宫失养,致子宫发育不良。

3.痰湿内阻 素体脾肾阳虚或劳倦思虑过度,饮食不节伤脾或肝木犯脾,或肾阳虚不能温脾,脾虚则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肾阳虚则不能化气行水,湿聚成痰;或嗜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生,躯脂满溢,遮盖子宫;或痰阻气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不能启动氤氲乐育之气,致胞宫发育不良,而不能摄精成孕。

4.寒凝胞宫 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等,致寒邪客于胞宫。寒性凝滞,主收引,可使血脉运行不畅,同时寒易伤阳,可使胞宫失于温煦,皆可影响胞宫、胞脉、胞络、冲任的功能,致子宫发育不良、宫寒不孕。

二、辨证论治

1.肾气虚

主症 婚久不孕,子宫小,月经不调或停经,经量或多或少,色黯;腰膝酸软,精神疲倦,头晕耳鸣,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

治法 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方药 肾癸续嗣丹(自拟)。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炙甘草、菟丝子、巴戟天、鹿茸、紫石英。

2.肾阳虚

主症 婚久不孕,子宫小,月经迟发,或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无血块,或有少量的血块,或经闭,带下量多,清稀如水,性欲低下,小腹冷,畏寒肢冷,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夜尿多;眼眶黯,面部黯斑,或环唇黯;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尺弱。

治法 温肾暖宫,调补冲任。

方药 右归广嗣丹(自拟)。熟地黄、附子、龟甲、鹿茸、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

3.肾阴虚

主症 婚久不孕,子宫发育不良,月经常提前,经量少或停经,经色鲜红;或经期延长,甚则崩中或漏下不止;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眼花心悸,肌肤失润,阴中干涩,性交痛;舌质稍红略干,苔少,脉细或细数。

治法 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方药 左归螽斯丹(自拟)。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茱萸、龟甲、鳖甲、紫河车、肉苁蓉、菟丝子、牡丹皮。

4.气血虚弱

主症 婚久不孕,子宫小,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色淡红,无血块,经后小腹隐痛,坠痛,绵绵不休,面色微黄或苍白,头晕眼花,心悸神疲,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调宫助孕。

方药 八珍益宫丹(自拟)。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炙甘草、紫河车、紫石英、巴戟天。

5.痰湿内阻

主症 婚久不孕,子宫小,多自青春期始即形体肥胖,月经常推后、稀发,甚则停经;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臭;头晕心悸,胸闷泛恶,面目虚浮,神疲倦怠;舌淡胖,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 燥湿化痰,行滞调经。

方药 涤痰祈嗣丹(自拟)。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胆南星、枳壳、生姜、柴胡、人参、黄芪、淫羊藿、巴戟天。

6.寒凝胞宫

主症 婚久不孕,子宫发育不良,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或淡,或闭经,白带量多,色白质稀薄,小腹冷痛,四肢不温,骨节酸痛,舌质淡,苔白腻,脉细。

治法 温经散寒,暖宫毓麟。

方药 暖宫毓麟丹(自拟)。紫石英、肉桂、吴茱萸、淫羊藿、菟丝子、麻黄、炮姜、熟地黄、当归、鹿角胶、炙甘草。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但并非是肌瘤的基本组成部分,故又称为子宫平滑肌肌瘤。中医文献中没有子宫肌瘤这个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属于中医“癥瘕”、“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等范畴。

尤其与《内经》记载的“石瘕”颇为相似。

一、病因病机

1.气滞血瘀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气聚血凝,瘀留胞宫,日久益增而为子宫肌瘤。

2.气虚血瘀 脾胃素虚,或久病等致气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日久聚结而成瘀,停积胞宫,而成子宫肌瘤。

3.痰瘀互结 素体脾阳不振,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生痰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等凝而为痰,痰停气滞,甚则血行受阻,痰浊与气血相搏,痰浊易阻碍气机,致瘀血内生,痰阻血瘀,聚于胞宫,积聚不散,日久渐生子宫肌瘤。

4.湿热夹瘀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正气不足,湿热之邪内侵,或脾失健运,湿由内生,湿邪下流,郁于下焦,日久化热。湿热之邪易阻气机,致瘀血内生,湿热瘀血互结,窒塞经脉,聚于胞宫,日渐增大,发为子宫肌瘤。

5.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饮冷或感寒,使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或素体、久病脾肾阳虚,寒从内生,寒邪凝滞不行,寒则血凝,而生瘀血,滞于胞宫,日久而成子宫肌瘤。

6.阴虚血瘀 痰浊瘀血积聚胞宫,壅塞经脉,崩漏反复,或热病伤阴等致营阴耗损,阴虚内热,热灼血稠而成瘀血,聚于胞宫,日久乃成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易致月经量多,使其阴血益虚,而瘀滞更坚。

7.肾虚血瘀 肾藏精,主生殖,妇人以血为本,气血之根在于肾。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伤肾,肾虚则气血痰滞而为肾虚血瘀;或瘀血久积,化精乏源,亦可成肾虚血瘀,阻滞冲任胞宫,日久渐成子宫肌瘤。

二、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主症 胞中结块(子宫肌瘤),小腹胀痛或刺痛,月经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善太息,面色晦黯,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法 疏肝行滞,化瘀散结。

方药 柴胡逐瘀汤(自拟)。柴胡、香附、枳壳、三棱、莪术、昆布、延胡索、白术、当归、白芍。

2.气虚血瘀

主症 胞中结块(子宫肌瘤),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夹有大血块,小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舌淡暗,苔薄白,脉虚细而涩。

治法 补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药 济气逐瘀汤(自拟)。黄芪、人参、白术、赤芍、川芎、当归、三棱、莪术、水蛭。

3.痰瘀互结

主症 胞中结块(子宫肌瘤),经色暗红,经量或多,淋漓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色白,质黏腻;胸脘痞闷,形体肥胖,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法 化痰除湿,化瘀散结。

方药 导痰逐瘀汤(自拟)。陈皮、半夏、茯苓、青皮、香附、苍术、厚朴、桂枝、牡丹皮、桃仁、赤芍、昆布。

4.湿热夹瘀

主症 胞中结块(子宫肌瘤),经行量多色红,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下腹疼痛,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方药 清宫逐瘀汤(自拟)。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马齿苋、薏苡仁、大黄、牡丹皮、赤芍、瓜蒌。

5.寒凝血瘀

主症 胞中结块(子宫肌瘤),月经后期,量少,色黑红,夹有血块,小腹冷痛拘急,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四末不温,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 暖宫散寒,化瘀散结。

方药 暖宫逐瘀汤(自拟)。小茴香、艾叶、紫石英、肉桂、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川芎、延胡索、三棱、莪术。

6.阴虚血瘀

主症 胞中结块(子宫肌瘤),下腹刺痛,月经延后、量少,或先期量多色红,带下甚少,或阴中干涩,口干目涩,五心烦热,两颊潮红,头晕目眩,舌质紫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化瘀散结。

方药 济水行舟汤(自拟)。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麦冬、沙参、牡丹皮、地骨皮、川楝子、昆布、水蛭。

7.肾虚血瘀

主症 胞中结块(子宫肌瘤),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

治法 补肾益精,化瘀散结。

方药 济肾逐瘀汤(自拟)。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续断、香附、当归、三棱、莪术、水蛭。

三、现代研究进展

目前西医主要是手术治疗,中医治疗该病有极大的优势。现将国内一些著名中医学家关于子宫肌瘤的治疗与研究进展归纳如下。

(一)病因病机

肖承悰认为气虚血瘀夹痰是子宫肌瘤的重要发病机制,本虚标实为其特点。

尤昭玲等认为本病乃因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血内阻;或经期、产时、产后摄生不慎,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或脾肾阳虚,运化无力,痰湿内生,均可导致湿、痰、郁、瘀等聚结胞宫,发为本病。徐福松、莫惠等认为本病当属血瘀。瘀血的形成原因颇多,先天禀赋不足或素多抑郁,或脾胃素虚,或气血素弱之人,处于生育年龄,精神、体力负担较重,在经期、产后等多虚多瘀之时,抗病能力低下,如有致病因素作祟,日积月累,终可致胞宫血瘀气滞,痰瘀交结而成子宫肌瘤。杨家林等认为本病病位在胞宫。初起以实证为主。但瘀血内结,血不归经,常可致暴崩不止或淋漓漏下或崩闭交替,日久则致气虚、血虚,甚则气血两虚;瘀久化热,热灼阴精,阴不足而阳有余,可伴见虚热之象。故病久最终导致虚实夹杂,因果交织的复杂证候。

刘云鹏认为瘀血内停,或加痰湿为其主要病机。

(二)诊断标准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医诊断、辨证标准(讨论稿)。

1.中医诊断 妇女子宫有结块,或痛或胀或伴阴道下血者,称为石瘕。

2.辨证标准

(1)气滞血瘀:①主症:下腹包块,质地坚硬;形寒肢冷。②次症:月经周期延后或量少;经色暗淡;经行小腹冷痛;面色青白,或面色晦黯;舌质黯,苔白或白腻,脉沉涩有力。

(2)寒凝血瘀:①主症:下腹包块,质地坚硬;形寒肢冷。②次症:月经周期延后或量少;经色黯淡;经行小腹冷痛;面色青白,或面色晦黯;舌质黯,苔白或白腻,脉沉涩有力。

(3)瘀热内结:①主症:下腹部包块,质地坚硬;烦热口渴。②次症:月经提前量多,或经期延长,或崩中下血;经色紫红,加块;经行小腹灼热疼痛;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赤;舌黯红或有瘀点,苔黄而干,脉弦涩或弦数。

(4)痰瘀互结:①主症:下腹包块,触之或硬或略软;形体肥胖。②次症:月经周期延后,或月经量少,或淋漓难净;经色紫暗,质黏滞;经行下腹胀满,时或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脘痞痰多;舌黯淡或有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沉滑或弦滑。

(5)气虚血瘀:①主症:下腹包块,质地较硬;少气懒言。②次症:月经提前或量多,或崩中下血,或久漏不止;经色淡质清稀,夹块;经行小腹坠胀作痛;神疲乏力;舌淡暗边有齿痕,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凡具备主症及次症3项以上可作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