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73

第73章 五官科疾病(2)

【按语】

视神经萎缩的发病原因有很多,《证治准绳·视物昏渺症》中指出:“有神劳,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致害不一。”总以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为要。故多取肝俞、肾俞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理气和血,从而达到明目之目的。通过治疗可促进机体产生抗病能力和改善功能,强刺激能促使长期处于“睡眠状态”的神经组织重新兴奋,埋入羊肠线则可发挥持续刺激作用,故有较好疗效。如能配合眼部周围穴位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视神经萎缩病因复杂,有明确病因者应配合对病因的治疗。本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方法,用埋线可恢复部分视力,扩大视野。但本病疗程较长,故应耐心治疗。

第二节耳鼻喉科疾病

一、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鼻部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鼻鼽”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属Ⅰ型变态反应,花粉、尘土、空气中污染物及颗粒甚至冷热空气等均可为变应原,引起鼻黏膜水肿,从而出现各种敏感反应。中医认为,鼻为肺之外窍,肺气通于鼻,本病主要由于肺气虚弱,或脾虚气弱,肾虚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肺气失宣,邪客于清窍邪正相搏,造成本病。

【诊断要点】

1.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

2.起病迅速。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3.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环境温度变化也可诱发。

4.鼻腔检查黏膜多为苍白,少数充血,鼻甲肿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肺俞(双)、风门(双)、大杼(双)。

2.操作用穴位自血注射法。将泼尼松龙振荡摇匀后,用5ml注射器抽取1.5ml并抽取等量患者肘静脉血,充分混匀后交替注入患者穴位,每次一组穴位,肺俞(双)、风门(双)、大杼(双)三组穴位交替进行,每日1次,3次后将泼尼松龙量改为1ml,继续治疗3次后将泼尼松龙量改为0.5ml,再继续治疗3次后将泼尼松龙量改为0.2ml,治疗1次而结束。共10次,患者自血量始终为1.5ml。

方二

1.取穴定喘。

2.操作用小针刀和穴位注射法。用小针刀快速直刺穴位进入皮下,针尖方向斜向脊柱与表皮成60°,深度1寸左右,沿着肌纤维方向纵行提插切割3~5刀,病人局部有明显酸胀感出刀。再用2%利多卡因2ml,曲安奈德20mg分别注入两侧的定喘穴,用创可贴封贴针眼,每周1次。

方三

1.取穴大椎、肺俞。偏脾虚加脾俞(双),偏肾虚加肾俞(双)。

2.操作艾灸加穴位贴药。施艾条灸15~20min(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取苍耳子、辛夷花、徐长卿、细辛、甘遂、沉香、肉桂各等量,研末,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cm的圆饼贴于穴位,用胶布固定24h后取下。初诊患者每隔10日贴1次,3次为1疗程;第2疗程每间隔1个月贴1次。

方四

1.取穴肺俞、脾俞、肾俞。配穴:迎香、足三里。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10ml注射针管每次吸入黄芪注射液、胎盘注射液2ml混合。先取双侧肺俞、肾俞,进针0.5~0.8寸(注意肺俞、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上下提插得气后,回抽无回血时,则推入药液,每个穴位注射药液1.0~2.0ml。然后再用毫针针刺迎香、足三里。迎香穴向鼻根方向斜刺,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用补法,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李月梅用方一治疗本病52例,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显效31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8%[李月梅.上海针灸杂志,2006,25(7):35]。

谢中灵用方二治疗本病76例,痊愈40例,占53.7%;有效34例,占44.7%;无效2例,占2.6%。总有效率97.4%[谢中灵.中国针灸,2002,22(1):40]。

黄碧玉用方三治疗过敏性鼻炎48例,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黄碧玉.福建中医药,1990,21(6):14]。孙燕用方四治疗本病46例,显效14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孙燕.针灸临床杂志,2000,16(3):3]。

【处方荟萃】

1.在风门穴每侧注射康宁克通-A10mg,针入穴位得气后,缓慢注入药液,每月注射1次[赵长信.中医杂志,1990,3(7):43]。

2.取双侧肾俞、肺俞,用10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胎盘注射液2ml,和10%葡萄糖5ml,进针得气后,分别注入等量药液,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陈常珍.上海针灸杂志,2003,22(6):48]。

3.取穴肺俞、风门、膈俞、大杼、脾俞、肾俞。以藿香、白芥子、细辛各20g,甘遂、白芷各15g,延胡索10g共为细末,加冰片和麝香少许,用鲜姜汁调成糊状,用梅花针叩刺穴位至微出血为止,然后再将上药贴敷于穴位上,24h取下。10d贴1次,3次为1疗程[刘岩红.针灸临床杂志,2005,21(9):54]。

4.取穴:肺俞、脾俞、肾俞、印堂。取紫皮独头蒜切成直径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所选穴位上,上置艾炷施灸。每次灸15~20壮,使皮肤潮红而不起疱为度。周身微汗出效果更佳,每日1次。以上治疗方法同时进行,10d为1疗程,休息3d,再进行下1疗程[周敬佐.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21]。

【按语】

用背针疗法治疗本病病程短者收效较快,说明该病越早接受本法治疗效果愈显著。对伴有鼻息肉合并症者效果较差,但可缓解鼻塞、流涕症状。对病情重、病程长者可酌加中药内服,以提高并巩固疗效。本法能激发和增强自身免疫功能,致使鼻腔内血管运动功能重新恢复,有效改善症状。由于本病属慢性病,治疗需持之以恒,坚持治疗1~3个疗程。若为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应在发病季节前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延缓和减少发病机会。

患者应尽量预防感冒,如平时能进行迎香穴按摩则效果更好。

二、耳聋

由于听觉功能严重损伤,妨碍了思想和语言交流,称之为耳聋。中医又称“听不察”。

【病因病理】

耳聋可因耳内炎症、外伤、急性传染病、药物中毒及声损伤造成耳内器官受到损伤所致;也可因年老血管硬化,耳内器官萎缩所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风热侵袭、肝胆风火上逆,以至少阳经气闭阻;或因震伤;或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或继发于其他疾病。

【诊断要点】

1.特发性耳聋听力突然下降,1~2d内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或伴耳鸣、眩晕。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鼓膜检查多无明显变化,或有鼓膜浑浊。

2.久聋起病缓慢,逐渐加重,长期不能恢复。常因使用耳毒性药物、年老、营养不良等因素致病。鼓膜检查少光泽,或有内陷、增厚、粘连、钙质沉着等表现。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至阳。

2.操作用毫针刺法。取1.5寸毫针在至阳穴处直刺进针,手法为轻度震颤加捻转,局部得气后将针尖分别向左、右两侧夹脊穴、膈俞穴斜刺,针感向脊柱两侧上下传导,轻度捻转针柄,针感向两肋及前胸放射时可将针徐徐退出。然后辨证分型选穴。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d进行下一疗程。

方二

1.取穴大椎、肝俞、胆俞、肺俞、肾俞。

2.操作用三棱针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呈雀啄或点刺上穴5~6处,让瘀血自然流出,再拔罐10~20min,出血10~15ml。每次取3穴,大椎必取,余穴交替使用。隔日1次,3次为1疗程。主治突发性聋。

【治疗效果】

张庆和用方一治疗感音性耳聋31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张庆和.针灸临床杂志,1999,15(3):23]。郎福文用方一治疗突发性聋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郎福文.中国乡村医药,1997,4(9):19]。

【处方精萃】

1.取肾俞、膀胱俞用艾条灸法,每次灸30min。翳风、听会用针刺法,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1个月为1疗程。

2.取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哑门、廉泉、耳门、听宫、翳风、中渚、外关。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82)。

【按语】

患者如能在发病初期及时就诊,临床上能得到治愈,病程短者可经1~3次见效,对病程较长者可配合扩血管、抗凝和神经营养药及中药进行治疗。治疗可间隔3~5d进行1次,其间以毫针治疗,可提高疗效。

耳压疗法对有残余听力者比没有者效果好,对噪音性耳聋亦有效,但对提高听力的效果波动较大。肝火盛型比肾虚型疗效好,对虚证治疗时间较长,而持续治疗仍有疗效。

用耳压法治疗本病应加大刺激量,如内耳穴采取对压强刺激手法,肾穴直压按摩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系由化脓性致病菌侵入引起的中耳黏膜的炎症性病变。中医学称之为“聘耳”、“脓耳”。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鼓室所致。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均可使炎症向咽鼓管蔓延而发病。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擤鼻等,也可导致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此外鼓膜外伤、穿刺或置管时,致病菌亦可由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感染后,中耳黏膜充血、水肿,鼓室内积脓而压力增加向外突,可形成鼓膜穿孔、流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上述急性炎症失治或误治,迁延所致。中医学认为,实证多为肝胆火盛,邪热外侵,结聚耳窍,蒸灼耳膜,血肉腐败,则生脓汁,虚证多由脾虚失健,湿浊不化,停聚耳窍,或肾元亏损,余邪未清,邪毒停聚而致。

【诊断要点】

1.耳胀闷,疼痛、听力下降。

2.中耳有脓或有脓液流出。

3.急性期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4.耳镜检查:急性期:鼓膜沿锤骨柄周边充血,继之弥漫充血、增厚,界标不清,鼓膜失去光泽。鼓室积脓,鼓膜向外膨出,活动受限,破溃,形成穿孔、溢脓;慢性期可见鼓膜有穿孔,分泌物可有臭味。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身柱。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1寸毫针,针身与皮肤表面成60°夹角向上斜刺5~8分,得气后均匀捻转5~10s,儿童患者即可取针,成人留针15~20min后取针。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方二

1.取穴脊柱两侧。配穴:耳区,颈椎1~5及其肘弯区。慢性者可加腰骶区。

2.操作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穴至命门穴)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椎1~5及其两侧3~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用梅花针在耳区进行重度(急性)或中度(慢性)叩刺,亦可用棉纱团擦刮至潮红为止。然后根据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进行局部刮拭,刮肘弯区。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治疗效果】

谭玉华用方一治疗慢性中耳炎16例,痊愈12例,占75.0%;有效4例,占25.0%,总有效率100%[谭玉华.中国针灸,2004,24(12):723]。程爵棠用方二治疗本病,一般3~5个疗程即见效或治愈(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83)。

【处方荟萃】

取头穴、督穴、大椎。用毫针刺法。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表皮内,先以90°直刺1.0~1.4寸,进行一个方向捻转,得气后左手拇指指腹或示指指腹压在刺入穴位下边皮肤上施行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45°向前下方斜刺1.0~1.4寸,以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与皮肤成15°向下沿皮下刺入1.4寸,平放留针30~40min。在留针期间,可令患者任意活动,到时间将针拔出即可。大椎可用三棱针刺血后拔罐。

【按语】

据临床观察,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多与病程长短和患病类型有关。病程短者疗效好,在未化脓前针灸,止痛消炎作用突出,因此,发病初期即应积极治疗,及时控制炎症。一般3~5个疗程即见效或治愈,待基本痊愈后仍需用补法连续治疗1~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慢性中耳炎有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之分,其中针灸对单纯型者疗效好。

本病多由于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因此,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持咽鼓管正常的通气和排痰功能,这也是提高疗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尽早彻底治疗本病,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免迁延日久,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资料表明,灸法对减轻化脓,缩短病程,预防鼓膜穿孔,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前应注意清洗外耳道脓性分泌物,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通畅引流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