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69

第69章 皮肤科疾病(2)

【治疗效果】

刘建新用方一治疗本病36例,分别经2~6次治疗痊愈[刘建新.中国针灸,2002,22(12):826]。李建兰用方二治疗本病38例。治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李建兰.中国针灸,2001,21(2):122]。杨生华用方三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60例,3个疗程基本治愈27例,占45%;好转31例,占52%;无效2例,占3.3%,有效率96.6%[杨生华.针灸临床杂志,1996,12(9):19]。刘新建用方一治疗皮肤瘙痒症36例,均2~6次治疗痊愈[刘新建.中国针灸,2002,22(12):826]。

【处方荟萃】

1.于大椎、陶道、风门、肺俞配风市、阳陵泉点刺放血,再于督脉、背腧及胆经穴交替走罐,配合血海针加罐,每周行2次治疗[苗新凤.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2]。

2.取膈俞穴,配血海穴。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2号羊肠线2cm的12号穿刺针向脊柱斜刺入膈俞2.5cm;血海向上以45°斜刺3cm,注入羊肠线,退出穿刺针,外盖敷料。15d埋线1次,3次为1疗程[吴汉鑫.实用医学杂志,1993,(3):18]。

【按语】

背针治疗皮肤瘙痒症临床效果较好,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改善机体状况,使病情得以缓解,止痒作用尤为突出。本病病位在肌肤,与肺、脾、胃、肝、肾有关。急性病者以邪实为主,慢性者多虚实夹杂,临床证型主要有风寒、风热、寒湿和冲任不调,故临床治急性者多以泻法为主,取针后还可在针眼处挤出少量鲜血以清热泻实,慢性者则尚可配用肺、脾、肝、肾等腧穴治其本,有较好效果。

治疗过程中,忌食生冷,调养情志,适度寒温,注意消除病因。如因食物诱发者,忌油腻食物及酒类;如因风寒暑热而致者,应适寒热。如因糖尿病、肝肾应对病因进行治疗。瘙痒处忌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

二、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以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特征的皮肤病。中医称为“摄领疮”、“牛皮癣”。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情志不遂、郁闷不舒、心火上炎等原因使气血运行失调,凝滞皮肤,日久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蕴湿热.复感风邪蕴阻肌肤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多发于颈部,其次发于肘部、腕部及腰背、骶髋等部位.呈对称分布,或呈线状排列亦可泛发于全身。

2.皮损灰白,肥厚粗糙似牛皮,剧痒时有发作,夜间尤甚,顽硬且坚,抓之如枯木,瘙痒剧烈。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

2.操作用梅花针法。用75%的乙醇棉球将病变部位及肺俞、心俞、肝俞、脾俞消毒后,用梅花针均匀叩刺,中等刺激手法,叩刺速度要均匀,针尖起落方向要垂直,以病人感觉微痛,叩刺部位皮肤潮红并有轻度出血点为宜。将艾条点燃后,在叩刺过的部位均匀悬灸,以病人有微热感、病变部位潮红为宜,每处灸5~7min。在艾条悬灸过的部位用闪火法拔罐,并留罐7~15min。以上各法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足太阳膀胱经。配穴:局部皮损。

2.操作用梅花针法。用梅花针弹刺脊柱两侧太阳经和病灶部位,手法轻重以病人耐受而定,叩至皮肤潮红。病灶区弹刺微微出血,加拔罐5min,隔天1次,5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第1颈椎下第4骶椎之间督脉的循行线上及膀胱经一二侧线。

2.操作用梅花针法。用32号1寸或2寸毫针5~7根撮合在一起、手持针柄在项背腰部从第1颈椎下第4骶椎之间督脉的循行线上及膀胱一二侧线上,自上而下点刺,有轻微出血点为宜;隔日1次。急性发作期,可配合耳背静脉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四

1.取穴肺俞、心俞、脾俞、至阳。配穴;曲池、血海。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每次选2~3常用穴,疗效欠佳时配备用穴。

先在背部穴位周围仔细按压,找出棱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然后任选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2ml,当归注射液中的1种,吸入注射器后,用5号齿科针头刺入阳性物,待有酸胀感,即做雀啄状提插加强针感,然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0.3~0.5ml(每次总量在2ml左右)。备用穴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7d。

【治疗效果】

屈云用方一治疗本病46例,治愈39例,占84.79%;好转5例,占10.87%;未愈2例,占4.35%[屈云.中医外治杂志,2004,13(6):48]。作者用方二治疗王某,患神经性皮炎2年,皮损灰白,肥厚粗糙似牛皮,剧痒时作,夜间尤甚。经治疗4个疗程,基本消失。刘继光用方三治疗本病100例,痊愈92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刘继光.上海针灸杂志,1989;(1)21]。邢灿朝用方四治疗本病39例,临床痊愈20例(51.3%),显效7例(17.9%),有效7例(17.9%),无效5例(12.9%),总有效率87.1%。[邢灿朝.新中医,1973;(2):34]。

【处方荟萃】

1.取脊椎两侧各3~4行,若皮炎在上半身重刺颈椎4至胸椎4,并中刺双侧乳突肌,若在下半身重刺腰骶部;皮炎局部由外向内围刺几圈,刺至出血为止,一般治疗2~3个疗程[孙霈.中国针灸,1997,17(3):167]。

2.取肺俞、病变部位。用维生素B12200~500μg,0.5%盐酸普鲁卡因8~12ml。用注射器吸入上药混合,在距病变边缘0.5cm处,斜刺进针于皮损皮下,注射药物少许,退针,再进针注射药物。如此反复进退注药4~6次(视病变面积大小而定)。每次进针换一个方向,使药物注射成扇形。注射后使针管内剩药1ml,注入一侧肺俞(两侧交替使用)。每隔2d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d[李洪全,针灸临床杂志,1995,(8):458]。

【按语】

神经性皮炎以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病变为主要特征,病情顽固难愈。

梅花针叩刺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促使机体恢复正常;拔火罐具有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散风除湿的作用;艾灸具有温经通络、祛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泻热、益气温中等作用。三者共同作用可使气血调和、运行正常,从而达到使患者康复的目的。

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皮炎,或局部封闭,或辨证取穴效果均满意。临床上,播散型神经性皮炎比局限性难治,用穴位注射,则对播散型神经性皮炎疗效较为显著,如能配合局部封闭,疗效更佳。

第三节代谢性疾病

一、痤疮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毛囊及皮脂腺慢性炎症引起的皮肤病。中医学称“肺风粉刺”,俗称“青春痘”。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多由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功能旺盛,体内雄性激素水平上升,导致皮脂腺排泄不畅而堵塞于毛囊口内,使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时排出,形成粉刺,进而引起毛囊皮脂腺发炎,形成本病。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体内郁热,上蒸颜面,或因风热外侵,或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久成毒,热毒上攻,通过人体阳经经脉循行上达头面,溢于肌表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

2.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3.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受外邪等诱发。

4.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

5.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胆俞(均为双侧)与风门、厥阴俞、督俞、肝俞(均为双侧)。

2.操作用刺络拔罐法。上穴分两组,交替使用。用三棱针点刺其中一组穴出血,而后加拔火罐,取大口径玻璃罐用闪火法将它扣在穴上,亦可用毫针针刺该组穴后不留针,不闭针孔,加拔火罐。留罐10min,每穴使其出血1~2ml,隔日治疗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0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胃俞、大肠俞。

2.操作用火针疗法。患者取伏卧位,暴露背部,穴位常规消毒后,取三棱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点刺各穴。隔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灵台透至阳、背部压痛点(多在背部C7~T5棘突间)。

2.操作用埋针疗法。用圆利针纵行刺入皮下,并活动周围皮肤,无刺痛后,用胶布固定,留针1~3d。一般每周埋针1~2次,休息2d后再埋针。

方四

1.取穴身柱。

2.操作用锋勾针疗法。将针斜抽刺入皮肤0.5~0.7cm,勾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用无菌敷料覆盖,胶布固定,7d挑治1次,4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李红枝用方一治疗40例,经2个疗程的治疗,治愈26例,占65%;显效9例,占22.5%;好转4例,占10%;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为97.5%[李红枝.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42]。丁原全用方二治疗本病50例,治愈31例(62.0%),好转18例(36,0%),无效1例(2.0%)。有效率98.0%[丁原全.中国针灸,2000,20(2):84]。包大鹏用方三治疗40例,对照组36例,治愈21、6例,显效12、22例,有效7、5例,无效0、3例,总有效率100%、91.7%[包大鹏.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31]。张连生用方四治疗218例,痊愈143例,占65.6%,有效67例,占30.3%;无效8例,占3.67%。总有效率96.33%[张连生.中国针灸,1995,19(4):43]。

【处方荟萃】

1.取大椎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放血少许,即刻用火罐拔其穴上。5min后取下,2d1次,5次为1疗程[栾志勇.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8]。

2.在背部双侧肺俞穴,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拔以抽气罐,使之出血量增加,每3~5d放血1次[王玉兰.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1、12):58]。

3.用三棱针挑灵台、至阳,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数根,放血3~5滴,酌加挑肺俞、胃俞、肾俞、肝俞。5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张跃祖.浙江中医杂志,1991,26(12):549]。

【按语】

治疗期间,要求不洗澡,注意施术部位的卫生,防止感染;其次,还应调节情志,注意饮食清淡,勿食辛辣荤腻,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放血疗法是治疗痤疮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临床中发现,用三棱针太钝,刺时疼痛较重,且需消毒,患者不易接受。如用一次性针头,刺激轻,痛苦小,易出血,用之临床比三棱针较具优势。

二、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代谢障碍引起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女性多见。中医学称之为“肝斑”。

【病因病理】

本病系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皮肤黑色素增加。一般认为内分泌障碍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经常涂擦化妆品及日光照射,对黄褐斑的发生及加剧也有关系。认为本病可因脾气不足,不能使气血润泽于颜面肌肤;或因肝气郁结,致使血液瘀滞于颜面;或因肾阳不足,阴气弥漫,致使肌肤气色发褐,血滞成片。

【诊断要点】

1.女性较多。

2.分布于颜面的颊部,亦可累及前额、眼眶附近、颧区、鼻、口周或颏区。

3.淡褐色、咖啡色或淡黑色斑片,大小不定,形状不规则,但常为对称性,呈蝴蝶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第1~5胸椎间隙。配穴:肩外俞、三阴交、手三里。

2.操作用挑治法。自1~5每个胸椎间隙各挑刺2下,距离约0.5cm,深度在表皮之间,另在配穴处各挑刺2下,在面部皮损处轻挑数下,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7d。

方二

1.取穴大椎-长强、大杼-白环俞。

2.操作用刺络拔罐法。将石蜡液涂于治疗部位,用闪火法把火罐拔在大椎或大杼穴上,双手用力向下缓慢走罐,每条经络走罐3~4次,直至皮肤红紫为度,每次选择瘀点较大的5~7个,用梅花针叩打,痛觉敏感者,用手捏起用三棱针快速点刺2~3下,拔罐5~10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膈俞、胃俞、脾俞、肾俞。气滞血瘀型以心俞、肝俞、膈俞为主;气血不足型以肺俞、脾俞、肾俞、胃俞为主。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每次取二对穴位,每组穴使用以10次为宜。

发病时间短、瘀斑色浅者用当归注射液,瘀斑色深或灰黑者可加丹参注射液,各2ml或4ml。针入穴位0.5寸,抽无回血,缓慢推入药液1ml。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