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67

第67章 传染病(3)

【处方荟萃】

1.选肝俞、胆俞、脾俞。以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将猪鬃4支从套针尖端装入,细头朝外,以肝胆经症状为主者,从脾俞进针透刺至肝俞;以脾胃症状为主者,从肝俞进行透刺至脾俞,到位后将针心插入,边插边退套针,以保证猪鬃均匀地分布于这三个穴位,出针后以纱布盖之24h内不浸湿该部,20d后于另一侧施相同手术[刘修利.按摩与导引,1994,56(3):14]。

2.华佗夹脊穴(自第1胸椎更第5腰椎共17椎)用5分至1寸毫针刺3~5分深,速刺放血,然后在肺俞、心俞、肝俞穴接D-6805电针治疗机,以连续波刺激20~30min,外加TDP照射。每日1次,共治疗20次[吕士琦.中国针灸,1996,16(6):58]。

【按语】

用本法治疗肝炎,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可增免疫力,在慢性迁延性肝炎抑制性T细胞数量和功能不足自身抗体产生过多,肝细胞不断破坏时,可起到抑制免疫作用。因而有助于肝炎的恢复。胁痛是肝炎引起的最为常见的症状,可选用肝俞或其相应夹脊,压痛点。肝俞或夹脊取右侧,如痛及两侧取双侧,压痛点则按以痛为腧的原则在胸骨剑突与右锁骨中线之间触摸寻找,如无明显压痛点,则于胸骨剑突之右侧与右肋弓之间、足少阴肾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进针。以28号25mm不锈钢毫针直刺,捻转泻法约5min后即出针。每天治疗1次,14d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休息3d继续第2疗程[徐光福.中国针灸,1998,18(5):277]。

针刺肝炎患者,应该使用一次性针灸针,操作要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止交叉感染。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中医学称之为“肠澼”。

【病因病理】

本病是经口感染痢疾杆菌,当患者受凉、疲劳、饮食不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时,痢疾杆菌繁殖,引起肠黏膜炎性反应,导致局部黏膜缺血、缺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溃疡,产生本病。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成。

【诊断要点】

1.有不洁饮食史和接触史。

2.急性菌痢起病急,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等。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高热、惊厥,迅速出现循环呼吸衰竭。慢性菌痢有痢疾史,时好时发,病程在2个月以上。

3.血象检查可见急性者白细胞总数增高。慢性者大多正常,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少量巨噬细胞及红细胞。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神阙、脊椎两侧压痛点。

2.操作用三棱针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神阙周围1cm处围刺放血,以微出血为度。然后在脊椎两侧压痛点上用三棱针或刀片平行轻划两条2cm长的纵行切痕,以不见血为度。在神阙拔罐5min,在脊椎旁切口用内罐法拔15~20下,留罐15min,隔日或3d治疗1次。

方二

1.取穴长强穴上1寸处。

2.操作用毫针刺法。患者依附床边,腰向前弯曲90°,暴露骶尾部,在长强穴上1寸处取穴。用3寸针刺入皮下,平行向上进针2~2.5寸,中度或强刺激,患者感到骶尾部酸胀感或肛门紧缩感为得气,不留针。急性痢疾体温在38.5℃以上者,加针曲池、足三里、天枢1~2次,待体温降至38℃以下,再单针该穴1~3d,急性患者1~5次即可痊愈。

【治疗效果】

程爵棠用方二治疗本病,屡用效佳,一般1次可见效(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79)。翁树凡治疗急性痢疾6例均愈;慢性痢疾10例,治愈2例,好转6例,无效2例[翁树凡.河北中医.1987,9(5):41]。

【处方荟萃】

1.以三棱针速刺大椎穴出血,用闪火法拔罐起罐后针眼处盖上半个花椒皮,以胶布固定,配大杼、间使针刺。对中毒性痢疾高热39~40℃者,一般20~40min体温下降1~2℃[秦化理.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55]。

2.取穴背正中线两侧51~10cm处第1颈椎至第4骶椎间患者取俯卧位:先在背正中线两侧51~10cm处第1颈椎至第4骶椎间涂少许润滑剂,将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在第4骶椎处的夹脊穴上,往上推至大椎穴后返回原处,如此反复4~6次,至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少量瘀血时,再将火罐按顺序推至关元俞,三焦俞、脾俞穴上,每穴2~3min。再取仰卧位,将火罐拔在关元穴上留罐2~3min,沿腹正中线上推至阴交穴,再向左推至胃上穴,再向右推至中脘穴、同侧胃上穴,再返回阴交穴,如此反复2~3次。隔日1次,6次为1疗程[蒋绍义.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2):37]。

【按语】

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忌食多渣、多油或辛辣刺激食物,少进乳类及糖类等易产气和增加腹胀的食品,及时补液和纠正酸碱平衡,中毒性痢疾要及时观察生命体征,配合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第四节其他疾病

一、疟疾

疟疾是由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传染病。中医也称为“疟疾”。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疟疾通过按蚊叮咬人体时传播。疟原虫在人体血液中的代谢产物所引起异性蛋白反应等导致临床发作,出现典型的寒战高热;由于原虫裂殖体成熟时间各有差异,故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等在发作时间上各不相同。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外感于疟邪、瘴毒及六淫之气。而过食生冷,油腻之物,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蕴,困阻脾阳,则更易受邪。疟邪瘴毒侵袭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正邪交争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寒战、高热、出汗,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2.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区,在夏秋季节发病,可作为参考。

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涂片检查疟原虫,若查到疟原虫则为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配穴:间使、后溪。头痛者加太阳。

2.操作用毫针刺法。大椎穴进针深度需达1.2寸,体形肥胖者进针需1.5寸。间使、后溪二穴进针深度控制在1寸即可。均行提插手法,以产生强烈的得气感为佳。留针20~30min,每隔5min行间歇术1次,于发病前2h进行针刺,3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身柱。

2.操作用刺络法。在发作前1.5h治疗,医者左手捏起穴处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1分许,随即以一手小鱼际按于患者风府穴部位,另一手小鱼际按于患者尾骶部,两手同时用力推向针孔,反复推10次左右,再从针孔挤出3~5滴血液。

方三

1.取穴大椎。配穴:间使。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7~9号针头注射器抽取常山注射液0.5ml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于大椎、间使穴注入,隔日1次。

方四

1.取穴大椎、陶道、脾俞、至阳。配穴:间使、后溪、足三里、合谷。

2.操作用毫针刺法。大椎、陶道、至阳、足三里直刺1~1.5寸,其余均刺常规深度,强刺激,留针20~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每日1次,在发作前2h针刺。5d为1疗程。

【治疗效果】

45例患者,痊愈41例(91.1%),无效4例。经针刺1次治愈的17例,2次治愈的13例,3次治愈的11例。余4例无效[王振琴.中国针灸,1986,6(5):18]。刘长修用方二治疗本病间日疟21例,全部治愈[刘长修.中国针灸,1985,5(4):8]。肖少卿用方四治疗间日疟133例,痊愈99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3.5%[肖少卿.中国针灸,1983,3(4):1]。

【处方荟萃】

1.在疟疾发作前1~2h,用艾条灸大椎至局部微有汗出为度,6~8min,再在合谷穴注入柴胡注射液0.5ml,隔日1次[翟范.福建中医药,1983,14(5):21]。

2.用刮痧法,取颈7椎至胸椎1~5及其两侧。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用泻法刮3行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未愈,隔2、3d再刮1次,一般1~2次,最多3次即可痊愈(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41)。

【按语】

掌握针刺时间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一般在发作前1~2h治疗,最理想的时机是在发作前1.5h。曾有人做了这方面的实验:针刺大椎穴可增加白细胞的计数,而2h后正是血液中白细胞增长到高峰的时间,对游离于血液中的裂殖子起到大量吞噬作用。因此需在发病前2h针刺,疗效方佳。另外刺激量和深度也不容忽略,如针刺大椎穴,其深度不达1.2~1.5寸深或刺激量过小,针感反应轻,疗效则差。

二、颈淋巴结核

颈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颈淋巴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属于中医学“瘰疬”范畴。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可由肺门淋巴结,或口腔、鼻、咽喉等感染灶通过血管和淋巴管播散而达到颈淋巴结部,形成颈淋巴结结核。病变轻、病情较缓者,经治疗可纤维化或钙化而愈合;如果病变恶化,肿大的淋巴管可破溃穿破皮肤,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或瘘管。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外感痨虫,又逢机体正气不足,遂致痨虫乘虚而入。忧思恼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炼液成痰,痰浊凝结于颈,多则成串,累累如贯珠状。结久化热,热胜肉腐,溃而流脓。

【诊断要点】

1.初起颈部一侧或两侧有单个或多个核状肿块,推之可移,皮色不变,亦不疼痛。病情发展,核块与皮肤粘连,有轻度疼痛。

2.化脓时皮色转为暗红,肿块变软可形成窦道。

3.可有肺痨病史或肺痨病接触史。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夹有败絮样物。疮口潜行,久不愈合。

4.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血沉降率增快。病理活检可助诊断。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胸5、6夹脊穴。

2.操作用挑治法。在穴处按压明显压痛点。两侧同时发病取双侧。

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双手平放于椅背上。用挑治针先挑破表皮,然后挑断皮下肌纤维,每次挑4~6根即可。术毕,用无菌干棉球按压伤口,无菌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月挑1次,3个月为1疗程。第2次挑治第5胸椎,操作方法同上。依此类推。

方二

1.取穴肝俞。

2.操作用割治法。先在穴处做局部麻醉,在肝俞上切开皮肤,长1~1.5cm,深达表层,用挑截器挑断肌纤维110~120根,再消毒后敷盖无菌纱布。割治取患侧穴位,两侧取双侧穴位。

方三

1.取穴膈俞、肝俞。配穴:肺俞、鸠尾。

2.操作用割治法。用1%普鲁卡因2ml做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切口长2~3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尖手术刀或三棱针挑断肌纤维5~10条,以患者自感酸、麻、胀、痛为度,不需缝合,以无菌纱布包扎。一般间隔15d割治1次。

【治疗效果】

王登亮用方一治疗102例临床治愈79例,占77.5%;显效13例,占13%;好转6例,占6%;无效4例,占3.5%;总有效率为96.5%[王登亮.江苏中医,1995,16(8):32]。刘桂芳用方二治疗本病211例,全部有效,治愈率93%,显效率7%[刘桂芳.中国针灸,1987,7(3):45]。张文俊用方三治疗270例中,割治2次痊愈者32例;4次痊愈者196例,6次痊愈者39例,无效者2例,痊愈率达99%[张文俊.中国针灸,1985,5(2):17]。

【处方荟萃】

1.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再刮颈椎及其两侧3行及枕后区,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颈侧区、肩上区。

颈前区施以拧痧法,然后刮肘弯区。最后以梅花针叩刺(中、重刺法)异常表现的部位20~30下。每日1次[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40]。

2.用结核点(位于背部上起第7颈椎,下至肩胛骨下角,两侧至腋后线的区域内)或大椎穴。治法;用挑痧法。把结核点或大椎穴皮内的白色纤维样物挑断、挑净。挑得越彻底效果越好[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40]。

【按语】

用挑治法和割治法治疗本病,取“菀陈则除之”之意。肝气郁结,肺肾阴亏引起的淋巴结核,挑治夹脊穴或割治背腧穴,使其经脉出血以祛瘀泻热,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舒肝解郁,行气散结,滋养肺肾的作用。故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