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65

第65章 传染病(1)

第一节呼吸系统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学称之为“时行感冒”。

【病因病理】

本病乃因感染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内复制和扩散,引起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反应。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卫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外侵,或因非时之气侵袭所致。

【诊断要点】

1.有集体发病史及接触史。

2.突起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等中毒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病程短。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继发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肺俞。

2.操作用拔罐法。先在患者背部抹少许香油,然后用闪火法将罐拔于大椎穴处,而后用双手将罐由大椎穴沿督脉向下拉至腰区后起罐,再用上法分别在督脉两侧各旁开1.5寸、3寸的膀胱经上,由肩部向下拉至腰区后起罐。

反复施上法于督脉、膀胱经上3~5次,再将背部的油擦拭干净。继而在大椎、肺俞穴常规消毒后各点刺2~3下,再用大号玻璃罐在该处拔罐20min,起罐后消毒。隔日施术1次。

方二

1.取穴大椎。头晕、头痛重者加风池、列缺;发热重者加少商、商阳点刺出血;病久不愈者加足三里。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1.5寸毫针刺1~2寸,得气后出针拔火罐。留罐10min。配穴刺入得气后不留针。

方三

1.取穴大椎、大杼、风门、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白环俞。配穴:天宗、秉风、肩中俞、曲池、合谷。

2.操作用针刺加拔罐法以半刺手法疾刺以上穴位得气不留针,随即以大椎为起点沿督脉向下至腰俞排列拔罐8个;然后以大椎为中点经过肩中俞向外排列拔罐,双侧各2个;随后以肩中俞为起点,沿督脉平行线至秩边拔罐,双侧各7个;最后从肩部依次向下过秉风至京门连线排列拔罐,双侧各5个。

累计可用罐30~36个。留罐时间皮肤颜色变为紫红或紫黑为准,最长不超过6min,偏热者拔罐前提插捻转泻法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太冲;偏寒者拔罐后艾灸百会、大椎、肺俞、足三里。每日1次,连用3d。主治胃肠型感冒。

方四

1.取穴肺俞、厥阴俞、脾俞、胃俞、膈俞、大椎穴。

2.操作用三棱针分别在肺俞、膈俞、胃俞、脾俞、厥阴俞点刺后挤压出血,每穴挤血8~10滴,再将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8~10滴,再将4cm×4cm大小、厚0.2cm的姜片置于大椎穴上,另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灸,每次灸6壮,每壮燃烧完毕后再更换另1壮。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

蔡晓刚用方一治疗161例。经治疗1~3次,痊愈101例,显效4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9.4%[蔡晓刚,中国针灸,2002,20(2):127]。陈传民用方二治疗流行性感冒121例,1~3次治愈64例,4~6次治愈51例,无效6例,治愈率95%[陈传民.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47]。唐韬用方三治疗胃肠型感冒50例,对照组50例,结果分别显效35、10例,有效15、35例,无效0、5例,总有效率50%、45%[唐韬.中国针灸,2004,24(3):176]。马胜用方四治疗52例,痊愈45例,占86.5%;好转5例,占9.6%;无效2例,占3.9%。总有效率为96.1%[马胜.中国针灸,2002,22(2):128]。

【处方荟萃】

1.于大椎穴上以闪火法拔罐20~30min,发热明显者,大椎先放血2~3滴后再行拔罐。体虚加补足三里,泻合谷[郭冬梅.针灸临床杂志,1998,14(8):30]。

2.用梅花针叩刺以大椎穴为中点纵横2cm的区域共8~10次,再拔罐5min。出血1~2ml[宗玉祥.中国针灸,1996,16(10):20]。

3.袒露背部,以牛角刮痧板醮少许清茶油,在背部的督脉和左右膀胱经脉,自大椎至命门,从上向下刮痧30遍左右,待起痧(表皮充血)后,取大椎、肺俞(左)、风门(左)穴位,用梅花针叩刺,以大罐头瓶拔罐15min。在拔罐期间,根据患者病势需要适当加刺风池、曲池、合谷(泻)、复溜(补)以加强疗效。第2天以同法治疗,但取右侧穴位进行拔罐。起罐后取期门(左)、尺泽(左)用较小的火罐再刺络拔罐10min。第1天则取右侧的期门和尺泽。若仍未愈,则隔日进行第3次、第4次治疗[汤鈺峰.中国针灸,2002,22(2):128]。

【按语】

用背穴治疗感冒,大多使用拔罐之法。临床观察表明,拔罐后瘀血程度与疗效有一定的关系,瘀血程度重者疗效好,瘀血程度是拔罐疗法治疗量的标志之一。瘀血程度与罐内的负压、留罐的时间成正比。在负压恒定的情况下,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联系,气虚型多数瘀血程度轻,而痰热型多数瘀血程度重,因而有辅助诊断的意义。在治疗中还观察到,同一部位反复多次连续拔罐,瘀血程度明显减轻;而有的则相反,瘀血程度逐渐增加。瘀血程度是否反应正邪斗争情况,还是治疗量叠加,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流感后的久嗽,也可使用拔罐之法。取大椎、风门,三穴同时拔罐,留罐10min,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黎健.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27]。

对阳虚易感冒者,可取大椎、华佗夹脊(取对应脏腑的相应节段)。配穴:

易感冒出汗者配风门;咽痒喷嚏或流清涕者加肺俞;腰膝酸软者加肾俞;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者加涌泉。膏药条剪成宽1.5cm的条状,用于夹脊穴位。1.5cm×1.5cm大小用于单独穴位。结合中医辨证临床选穴[丛日波.中医外治杂志,2001,10(2):34]。

对感冒高热者,可取穴大椎以得气为度,选用G36805-Ⅰ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将输出线的小针夹一端夹在大椎的针柄上,令患者手持另一端作为无关电极。刺激波型选用2/100Hz等幅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引起肌肉微微颤动、患者感觉舒适为宜(8~20mA)。针刺时间20min,治疗1次[肖蕾.中国针灸,2007,27(3):169]。

对风寒感冒者,可在背部涂上驱风油,将火罐吸在背上,从大椎穴开始沿督脉及膀胱经背部第一、二侧线循行上下推动火罐至腰区,致其皮肤潮红、充血为度。然后,用闪火法在大椎、风门(两侧)、肺俞(两侧)、大杼(两侧)留罐10min,发热患者走罐后在大椎穴消毒后用三棱针局部点刺2~3下,再在针刺部位拔火罐,以出血为度,留5~10min后起罐。隔日治疗1次[谢芳.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3):299]。

对因感冒引起的头痛,可分别在两侧肩井穴附近敏感点用阿尼利定注射液穴注,进针0.5寸,全头痛者两侧各注射1ml,单侧头痛患侧注射1ml,健侧注射0.5ml[孙继铭.中医外治杂志,1996,5(1):16]。

二、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种常见于小儿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医学称为“天哮呛”、“疫咳”、“顿咳”。

【病因病理】

百日咳杆菌侵入呼吸道后,毒素引起黏膜炎症,分泌物刺激局部黏膜神经末梢,引起痉挛性咳嗽,大脑皮质的兴奋灶可使任何非特异性刺激均可诱发阵发性痉咳。中医认为,多因内蕴伏痰,外感时行疫邪,邪袭肺卫,肺气郁闭,与伏痰相搏;或气郁化热,酿痰阻遏气道,肺气上逆而致。

【诊断要点】

1.未接种过百日咳疫苗。

2.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或有鸡鸣样长吸气回声。

3.咳嗽日轻夜重,并有眼睑或面部水肿或舌系带溃疡或结膜出血1项者。

4.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淋巴数均增高,但合并肺炎者淋巴细胞升高不显著。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肺热型:大椎、肺俞。配穴:肝俞、丰隆;肺寒型:肺俞、脾俞。配穴:足三里、太渊。

2.操作用针刺拔罐法。肺热型用捻转泻法,肺寒型用捻转补法,均不留针。针刺后将维生素K1注射液0.5ml装入小罐内,扣放在针刺后的主穴上,再用注射器经胶皮盖抽出空气,留罐15~20min。治疗每天1次,5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肺俞。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5号针头抽取黄连素注射液,用量为1~3岁。每穴注入1ml,3~5岁每日1.5ml,5~7岁注入2ml。快速垂直注入穴位0.3~0.5cm,再向脊柱斜刺1cm,徐徐注入药液即可出针,每天1次,3d为1疗程。痉咳缓解可改用双穴隔日交替注射,2~3d即可。

方三

1.取穴风门、肺俞、定喘。配穴:天突。鼻衄和痰中带血加鱼际和点刺少商;痰多加丰隆;发热加曲池。

2.操作用毫针刺法。速刺进针后,左右捻转7~8次出针。背部宜斜刺,儿童刺2~4分,每日或隔日1次,4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5d。

方四

1.取穴定喘。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穴位注射氯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40~50mg,直刺进针4分至1寸深,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注入,迅速出针,按压1~2min。每次选用一侧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

【治疗效果】

王会来用方一治疗本病31例,治愈25例,占80.6%;显效4例,好转2例,治疗次数短者7次,长者15次[王会来.中国针灸,2004,24(7):518]。刘世哲用方二治疗百日咳痉咳期48例,治愈3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愈率75%,总有效率95.1%[刘世哲.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27]。王瑞恒用方三治疗本病340例,治愈194例,占80.8%;显效21例,占8.8%;好转19例,占7.9%;无效6例,占2.5%,总有效率97.5%[王瑞恒.山东中医杂志,1982,(4):220]。韩志河用方四治疗百日咳33例,痊愈25例,显效6例,好转2例,治疗时间2~10d,平均6d[韩志河.河北中医,1986,(4):14]。

【处方荟萃】

1.取忠阳。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两侧旁开一横指。左右计2穴。用一指禅法。患者俯卧。操作者立其旁示指或中指端旋揉100~200次(周荣.捏脊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0)。

2.取心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般手法为揉、点、擦、揪。

治疗时,应向下椎体方向按揉,出现感压和酸胀时为效果良好(周荣.推背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0)。

【按语】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5岁以下婴幼儿最易感染,年龄愈小,病情愈重。该病典型症状为顿咳,这样对口服给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旦口服给药刺激顿咳就愈加重,因此我们采用了穴位注射这一有效途径。百日咳病位在肺,肺为娇腑,主气而行清宜肃降之令。而痉咳期主要是风邪与伏痰互结,郁而化热,则煎津液,酿为痰浊,阻遏气道,肺失清肃,壅塞不宜,致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应以清热肃肺为主,故选用肺的背腧穴肺俞或定喘双穴,可使气道阻力减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不仅对百日咳杆菌有抗菌之效更有抑制作用,穴位注射后快速进入本腧穴组织并释放药效。可见,药物穴注射能起到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通过经络达到清热泻肺、止咳化痰之目的。

第二节神经系统疾病

一、脑炎后遗症

脑炎后遗症是指由各种病毒引起的脑部炎性病变后遗留的神经性瘫痪。

中医属于“痿证”范畴。

【病因病理】

脑炎、脑膜炎是小儿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引起脑炎及脑膜炎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治疗不当会造成智力低下、反应迟钝等,这就是脑膜炎后遗症。常见的还是细菌及病毒。细菌中有各种细菌如球菌、杆菌,病毒也有各种类型。临床上把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称为流行性脑膜炎。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感受毒邪所引起,湿热之邪感而生风,风火相煽,痰火闭塞脑窍,髓海受损所致。后期尤其是重症病儿,筋脉失养或余邪未消、痰蒙清窍,风痰留阻络道,气血痹阻而产生各种症状。若不积极治疗,日久脏腑、经络功能难以恢复,延致终身病残的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多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数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2.一般型有发热、抽搐、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

3.意识障碍型有呆痴、模糊或嗜睡,烦躁和谵妄交替出现意识障碍与体温不成正比。

4.精神异常型,主要表现情绪和行为改变。如淡漠、恐惧、傻哭、大哭、大叫、兴奋或忧郁、狂躁、自言自语。

5.抽搐型,抽搐与发热高低无关,可呈癫癎持续状态。

6.瘫痪型有偏瘫及脑神经瘫痪。

7.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脑炎改变。脑电图出现高电位弥漫性慢波。特异的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可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