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56

第56章 外科疾病(12)

方三

1.取穴身柱、腰俞。配穴:疮口顶端。

2.操作用锋钩针挑刺拔罐法。用锋钩针把疮顶波动感明显处钩开,使脓外流,再连续重度拔罐10~20min,拔至疮口周围组织呈紫黑色,或毛囊无脓血排出为度。再选后穴用锋钩针刺后重度拔罐,脐以上者选身柱穴,脐以下者选腰俞。隔日1次,每周为1疗程,主治痈肿。

方四

1.取穴大椎、身柱。配穴:委中。

2.操作用三棱针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在大椎穴点刺三下,然后拔罐。患处用梅花针中度叩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再拔罐。若已化脓,先用三棱针大椎、身柱点刺拔罐,委中刺血。用三棱针挑破脓头,连拔2~3罐,若出现红丝疔,用三棱针或毫针沿红丝止点,依次点刺至起点,以泄恶血。主治痈疖。

【治疗效果】

陈志刚用方一治疗发际疮20例,经1~5次治疗,所有患者均获临床痊愈[陈志刚.中国针灸,2004,24(1):6]。于世礼用方二治疗疮疡51例,痊愈14例,显效30例,好转5例,无效2例[于世礼.中国针灸,1995,15(1):5]。

【处方荟萃】

1.用挑治法。在脊背两侧距背正中线1.5寸的部位,用三棱针从大椎水平开始向下,沿足太阳膀胱经每隔1寸挑刺皮肤一下,以渗出少许血为度,向下达第5腰椎水平,每3d治疗1次,3次为1疗程。主治发际疮[何福山.中国针灸,1997,17(7):394]。

2.选大椎、灵台、陶道、长强、肺俞、天柱中2~3穴。用三棱针或毫针浅刺快出,深入2~3分,挤压出血数滴。或拔以火罐。主治项背臀部痈疽。

3.在脊背两侧距正中线1.5寸处用三棱针从大椎水平向下,沿足太阳膀胱经每隔1寸左右挑刺皮肤一下,以渗出少许血液为度,向下达第5腰椎水平。每3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已出现脓头者可将其刺破,插入药提脓散药捻,主治发际疮[何福山.中国针灸,1997,17(7):394]。

4.以大椎为中心,左、右1.5~2cm各选2~3个点,呈弧形排列。持三棱针直刺皮肤,并挑断皮下纤维2~3根,当5~7点挑完后挤压出血3~5滴,每周挑2次。主治对口疮[李克曲.北京中医,1984,(2):64]。

5.术者用乙醇棉球擦拭背、腰及骶部皮肤,寻找明显的赤色或紫色血络。

上肢及颜面疾患出现在两肩胛区为多;下半身疾患出现在腰骶部为多。确定挑刺部位后,局部进行常规消毒,用左手拇、示两指捏紧其部,右手持针迅速挑破皮肤,然后逐次挑起白色的皮下纤维,用力拉断,务尽为度。挑后放松其部,可出瘀血数滴,用干消毒棉球稍压针孔,血止,贴以小条胶布。若在背部见有多处血络者,选挑1~2处即可。急性淋巴管炎,则需在红线尽头加刺放血数滴,当可截断。主治外科炎性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丁育林.中国针灸1984,4(3):5]。

【按语】

运用背部挑治法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绝大多数均挑刺1次即愈。如需复挑者,则隔3日,量情再刺,以肿消红散疮敛为度。疮疡疔毒之深浅,除局部和全身症状可辨外,且可从络脉色泽辨认,如赤络多主病浅,紫络多主病深。

我们综合刺血和挑络两法,寓挑络于刺血之中,意在增强刺激,以祛其瘀血,泻其实火,清其热毒,通其脉络。达到除病祛邪的治疗目的。一般挑刺,皆习惯于选择不同色泽的疹点。但临床观察,不少患者平素背部就布有各色皮疹,何为常,何为病,往往乱真,难于鉴别。《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灵枢·官针》曰:“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故选挑浮而易见的络脉,往往屡试屡验。此外,个别背部不显血络者,可按发病部位的皮肤节段水平,夹脊挑刺,同样疗效不逊[丁育林.中国针灸1984,4(3):5]。

疖肿初起时,不能乱挤压和用针挑疖肿处,不然易致感染加重,疮疡局部应注意保持清洁,已出现脓头者可将其刺破,用提脓散药捻插入脓头内,次日拔出药捻时即可将脓头带出,治疗期间应忌食辛辣鱼腥刺激性食物。

对原无疮孔或疮孔过小,脓出不畅者,可先用三棱针或手术刀在疮顶刺孔或扩大疮口,然后取口径大于疮界的火罐吸拔5~10min,以拔出脓血。体弱每日1次,体壮2~3次[王炜.中医外治杂志,1994,3(2):18]。

十、毛囊炎

毛囊炎是毛囊的表浅或深部细菌感染和炎症。

【病因病理】

引起毛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和类大肠杆菌。毛发的牵拉、摩擦、搔抓引起的损伤,皮肤的浸渍,局部蜜封包扎及应用皮质激素等是引起毛囊炎的诱因。中医学认为,毛囊炎系因湿热内蕴,外受热毒,郁于肌肤所致;或因素体虚弱,腠理不固,外受热邪所致。

【诊断要点】

1.毛囊炎系化脓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围,局限于毛囊上部的炎症,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2种,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或糖尿病患者。

2.毛囊炎好发于成人的多毛部位;小儿则多发于头发部位,头部、颈后区愈后可留下小片秃发。

3.毛囊炎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疮,继而干燥、结痂,痂脱不留痕迹。皮疹数目多,但不融合,自觉瘙痒或轻度疼痛。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

2.操作用三棱针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大椎穴,一般点刺3~5下,点刺深度中等,再在大椎穴处快速拔上火罐放血,放血量视毛囊炎程度而定。每3d治疗1次。

方二

1.取穴至阳、督俞。配穴:疮面。

2.操作用三棱针刺络拔罐法。剪去毛囊炎周围毛发。用三棱针在发炎的毛囊中心点刺1~2下,深度2~3mm。未化脓者可在周围点刺2~3下,再将去掉瓶底的青霉素瓶装2/3清水扣在皮肤上,用注射器抽出清水,吸出瘀血和脓液,5min后取下。最后在至阳、督俞点刺出血,再用水罐抽拔1次。每周治疗1次。主治颈后毛囊炎。

方三

1.取穴脊柱两侧胸1~12椎棘突旁。

2.操作用挑刺刺络法。选取背部脊柱两侧胸1~2椎每个棘突平面各旁开2横指为挑刺部位,每侧10~12针,用三棱针进行挑刺,挤出少量血液。隔日1次,1周为1个疗程。主治慢性复发性毛囊炎。

方四

1.取穴背部反应点、大椎、身柱、灵台。

2.操作用三棱针挑刺刺络法。在患者背部第1胸椎至第10椎及两肩胛骨范围内寻找反应点(隆起如粟状或椭圆形,呈粉红色或棕色),同时加其他穴位用三棱针挑刺,出血少量。主治复发性毛囊炎。

【治疗效果】

陈志刚用方一治疗本病20例,经1~5次放血,所有患者均获临床痊愈[陈志刚.中国针灸,2004,24(1):6]。段福来用方二治疗颈后毛囊炎56例,3次治愈者38例,5次12例,6次以上6例,[段福来.中国针灸,2000,20(4):228]。郭兴友用方三治疗慢性复发性毛囊炎360例,最短在2个疗程内痊愈,最长8个疗程[郭兴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86]。胡秀芬用方四治疗复发性毛囊炎15例,痊愈10例,显效4例,无效1例[胡秀芬.中国针灸,SI:126]。

【处方荟萃】

1.取第7颈椎棘突、第1、2胸椎棘突,自第7颈椎棘突向左右旁开2寸,用9号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2~3mm,拔针后挤压出血每针眼3~4滴血。

每7天治疗1次。主治硬结性毛囊炎[李绍君.河北中医,1984,4(4):49]。

2.取大椎、身柱、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腰俞用丛针扬刺法出血,并在风池穴针手凉泻汉法,不留针,并用赤小豆粉调鸡蛋清成膏,放在纱布上贴患处。每周2次(郑魁山.针灸集锦,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56)。

【按语】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时毒瘀血壅盛症,毒血遇刺皆出尽,肿消红散有奇功。”可见本法治疗痈疖确有良效,不论脓成与否,可即刻针之,拔出脓血,一般3~5d可愈。

对毛囊炎慢性反复发作者,可用三棱针刺委中、尺泽、太阳、大椎。对湿重者可刺足三里,热重刺曲泽穴。

患者要避免物理性刺激,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十一、疔疮

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反应比较强烈的急性感染性症病。根据其发病部位和形状的不同而有不同,如生于人中部位的“人中疔”、生于颏部的“承浆疔”、生于迎香穴附近的“迎香疗”、生于口唇部的“唇疔”、生于指下旁的“蛇眼疔‘生于掌心的托盘疔”、生于足心的“涌泉疔”、发于四肢呈红丝显露的“红丝疔”。

【病因病理】

中医学疔疮的范围较广,它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较重的疖,手足感染,淋巴管炎,皮肤炭疽及气性坏疽等疾病。多因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从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而致。中医学认为,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嗜食膏粱厚味以及酗酒等因素,引起脏腑积热,毒自内发所致。若毒邪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候。

【诊断要点】

1.以患处皮肤突然出现粟米样红疖,根深坚硬,状如钉头且红肿热痛为主症。

2.常伴有恶寒、发热、口渴、便干、溲赤等症状,发于面、鼻、上唇及其周围的疔疮最为险恶(称“危险三角区”),其疔毒可随经络流窜于脑络而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等,形成“疔疮走黄”。

3.检查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神道透至阳。

2.操作用毫针刺法。针大椎穴时,针尖向下沿督脉透刺,同时针神道透至阳。用泻法。留针12h,取针后从穴位挤出血10余滴,3日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灵台、大椎。配穴:疔疮所在经络的郄穴。颜面和上肢部位的疔疮配合谷;下肢部疔疮配委中。

2.操作用毫针刺法。一般单取患侧,先取灵台,如发热再取大椎,然后取相应郄穴。均用提插补泻之泻法,强刺激,进针后留针20min,5min运针1次,用捻转提插法,每天针刺1次。一般2~3d后疔疮会自行溃破,这时切勿用力挤压。合谷三棱针点刺出血1~2ml,下肢部疔疮配委中点刺出血2~3ml。可引流后敷上消毒纱布,再行治疗1~3次,即可痊愈。病势严重如走黄者,可酌服黄连解毒汤或犀角地黄汤。如遇红丝疔,可在皮肤消毒后,先在红丝尽头用刀针挑断,再沿红丝行走路径,隔寸许挑断1次,然后再行针刺。

方三

1.取穴神道透至阳。病程短、身体强者配大椎穴;病程久,身体弱者配命门穴。

2.操作用粗针刺法。选用不锈合金钢丝加工做成。针长125mm(针体100mm,针柄25mm),直径1.2mm。皮肤常规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针以30°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压低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向下刺进,进针100mm,针的方向和脊椎中线平行,病程久者,留针3h;病程短者,留针6h。每日针刺1次。急性病例出针时最好从起针穴位挤出数滴血液。

【治疗效果】

王雪苔用方一治疗刘某,右手患疔疮,全手红肿疼痛,头痛、呕吐,诊为“疔疮走黄”,用方一治疗,2h痛止,6h体温下降,留针12h,3d后痊愈(王雪苔.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技术出版社.1991:310)。彭伟用方二治疗58例,均在治疗2~10次痊愈,其中2~5次40例,7次15例,10次以内3例[彭伟.中国针灸,2005,25(9):602]。李复峰用方三治疗本病1426例,痊愈率94%,无效率6%[李复峰.针灸学报,1990,(4):2]。

【处方荟萃】

1.取身柱、灵台用针刺泻法。面疔加合谷,手疔加曲池,足疔加足三里,疔疮走黄加委中、十宣、大陵。阿是穴,周围敷以蒜泥,暴露疔疮之头,用艾卷雀啄法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十宣、委中穴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2.三棱针寻找背部脊柱两旁有丘疹样突起处,用三棱针挑刺,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