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27

第27章 内科疾病(3)

电针背部心俞、厥阴俞、督俞穴,切忌长时间强电流刺激。电针治疗中要严密观察心律,心率,出现异常及时关机。如心绞痛发作,应及时服硝酸甘油片,以免延误病情。若症状危重,有心肌梗死征兆者,应立即请内科医生抢救。

二、心绞痛

心绞痛是一种以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称为“胸痹”、“真心痛”。

【病因病理】

本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冠状动脉狭窄,缺血与缺氧,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交感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传入相应脊髓段和大脑皮质而产生疼痛。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劳倦内伤,使心、肾、脾虚损,加之饮食失节、情志内伤、寒邪侵袭,形成痰阻、气滞、血瘀、寒凝等病变,引起心肺气虚、胸阳痹阻、心血不畅、气滞血瘀。

【诊断要点】

1.以胸骨上、中段后方出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压榨性、紧缩性等特点,可伴有窒息感或濒死感。一般持续3~5min,数天或数周发作1次。

2.以体力劳动或活动过量为主要诱因。情绪激动、吸烟、饱餐受寒等均可诱发。

3.可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高,心率快,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出现奔马率。

4.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可协助诊断。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至阳穴。

2.操作用埋线法。在至阳穴两侧各1cm处,选择两点。消毒后,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缝合针,从右侧点刺入皮肤,穿过第7胸椎棘突下的皮下组织,然后从左侧点穿出。捏起两针孔间的皮肤,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开皮肤,轻轻揉按,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敷上消毒敷料。

方二

1.取穴心俞、肝俞、肾俞。

2.操作用毫针刺法。患者俯卧位,毫针针尖朝椎体方向斜刺1寸。右手捻针,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1min,留针25min,每5min运针1次,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休息4d后继续下1疗程。

方三

1.取穴心俞、厥阴俞。配穴:膈俞、膏肓俞。

2.操作用灸法。用鲜姜切成5分硬币大的姜片,用缝衣针在其上面刺孔若干,把艾绒制成艾炷,约枣核大小。将姜片贴于所选穴位上,上置艾炷,用香点燃。当病人感觉灼痛时,可将姜片略微抬起,稍候再放下,待艾炷燃尽后再换l炷。每穴皆燃3壮;施灸次数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施灸程度掌握,如灸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灸处起疱者无须再灸,若灸后临床症状减轻,灸处未起泡者可翌日再灸,灸处起泡者,可另选穴再灸。每次选用2穴,6d为1个疗程。

每疗程之间间隔3d。

方四

1.取穴至阳、心俞。配穴:心前区。

2.操作用激光针照射。先直接扩束照射心前区5min,然后用双光纤照射至阳、心俞(左)5min。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焦乃军用方一治疗心绞痛48例,治愈28例,好转18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5.83%[焦乃军.中医外治杂志,1999,8(2):47]。李保良用方二治疗本病34例,药物组28例,结果分别显效14、9例,好转17、14例,无效3、5例[李保良.中国针灸,1999,19(7):406]。齐惠涛用方三治疗18例。显效4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4%[齐惠涛.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35]。蒋征荣用方四治疗本病34例,经1~2个疗程治疗后,疼痛消失或显著改善为75%,其他症状改善率为50%~63%[蒋征荣.中华理疗杂志,1991,14(2):86]。

【处方荟萃】

1.从大椎穴向下椎骨数至七节上的至阳穴后,用艾条灸之,每次30min,每日1次,如配合鸠尾穴疗效更好[马玉霞.中国针灸,1994,14(3):30]。

2.先在厥阴俞、心俞用三棱针刺血,每穴挤出3~7滴,再于督脉及膀胱经背腧穴走罐,于心俞、厥阴俞部重点行走罐,走罐上及厥阴俞下及肾俞,配合体针内关、公孙[苗新凤.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4]。

【按语】

至阳穴是治疗胸痹的有效穴位,而且刺激方法也较多,现介绍几种供临床参考。

1.拇指按压法:找准穴位后(一般是在至阳上下按压,找出患者最感疼痛的敏感点),医生用手拇指尖按压,可持续按压3~5min,也可一按一抬,有节奏地进行按压3~5min。每天按压1~2次,7d为1疗程。

2.拳尖敲击法:患者自己握拳,用拳尖对准穴位,左右手有节奏地轮换敲击,轻重以微感疼痛为宜,每次敲击5min,每日早、晚各1次。

3.穴位贴珠法:找三轮车轴用的圆铜珠1个,放在1块1cm的胶布中央,贴在穴位处,每日用拳头敲击2次,每次5min。

4.留针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5寸毫针从上斜刺,然后用胶布将针柄固定在皮肤上,1周后除去。隔1~2d可再行刺入。

5.刺络拔罐法:针刺至阳穴,然后在该处拔罐。隔2~3d可重复进行。

以上方法均可选用,前三种方法适于阴邪较重的痛证。因其刺激量较轻,多用于年老体弱或畏针的患者。后两种方法刺激较重,适于阳邪较重的痛证。

因其刺激性较强,多用于身体壮实的患者[周莉莉.针灸临床杂志,1995,11(7):26]。

三、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收缩频率或节律失常,归属于中医“惊悸”、“怔忡”范畴。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室性期前收缩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药物毒性作用,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以及折返活动所致。而中医学则认为此症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且往往内外因结合而引发。

【诊断要点】

1.心律失常表现为心率和心律的异常。

2.心率异常主要表现为快(每分钟超过100次)和慢(每分钟低于60次)。

3.心律异常主要表现为期前收缩、扑动、颤动、停搏、逸搏等。

4.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出现心悸、晕厥,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可出现低血压,晕厥、呼吸困难,心绞痛和少尿;房颤可出现晕厥、心力衰竭;室扑和室颤可迅速出现阿-斯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见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重者可出现阿-斯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头晕、乏力、晕厥、抽搐及心功能不全。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心俞。配穴:内关。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5号针头抽取1%利多卡因4ml,向下直刺,略捻转,待局部得气后抽无回血时将药缓慢注入,每穴各1ml,出针后轻揉片刻。隔日1次,3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主治室性心律失常。

方二

1.取穴心俞。配穴:肺俞,脾俞,肾俞。

2.操作用点穴法。术者首先用右手拇指指腹抵住左侧心俞穴,按顺时针方向揉动300次,频率为100/min,力量以病人有局部痛感为度,稍停再按逆时针方向揉动300次,频率、力量同上。然后再逐个点揉右侧心俞穴和肺俞、脾俞、肾俞穴(此3穴可减少点揉次数和减轻力量)。最后用双手拇指由内向外,由上至下逐步揉推疏理背腧穴,总治疗时间为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主治室性期前收缩。

方三

1.取穴背部阳性反应点。

2.操作用小针刀加推拿法。在棘突旁或棘突上选择2~3个压痛点及软组织硬结,用1号小针刀按同步进针程序深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切割、横行摆动、松解病灶软组织,同时配合手法,患者仰卧,术者左手托住枕区,右手扶下颌做颈前倾牵引,将颈椎小关节锁紧后稳力一扳,即可闻及咔嗒声,再向左做同样牵扳1次。4~5d1次,6次为1疗程。主治脊柱源性心律失常。

方四

1.取穴夹脊4~5(或心俞、厥阴俞)。每次取2穴,交替使用。配穴:内关、神门。心气虚者取膻中、列缺、足三里,素髎,每次选1~2穴。对心阴虚者取三阴交、太冲、太溪,每次选1~2穴。对心脉痹阻者取膻中、膈俞、三阴交、列缺每次选1~2穴。对心阳虚型者取素髎、大椎、关元、足三里,每次选1~2穴。

2.操作患者取卧位,选用30~34号不锈钢1~1.5寸毫针。以捻转结合提插补法为主,或用平补平泻,一般留针5~20min,中间须行针2~4次。

心动过缓者,留针5~15min,不宜过久。刺素髎时要刮针柄1~2min。对心气虚及心脉痹阻、心阳虚型等,可配合温和灸法或温针灸。每日或隔日针灸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张馨兰用方一治疗本病30例,经1~3个疗程的治疗,显效17例,占56.7%;有效10例,占33.3%;无效3例,占10.0%。总有效率为90.0%[张馨兰.中国针灸,1996,16(6):13]。胡汝明用方二治疗32例,药物对照组35例,显效28、30例,无效0、1例,有效率100%、97.14%[胡汝明.按摩与导引,1993,51(4):1]。谢学艳用方三治疗脊柱源性心律失常46例,治愈3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谢学艳。针灸临床杂志,2000,16(6):33]。高镇五用方四治疗本病,明显好转或趋于正常者,占有效病例数的20%。针灸治疗的当时,疗效常不明显,随着针灸次数的逐渐增加,病情也渐趋好转,直至正常者,占有效病例数的80%[高镇五.上海中医杂志,1980,(6):27]。

【处方荟萃】

1.脊柱两侧,胸椎1~8及其两侧与异常发现部位。胸骨柄区、剑突、前肋间及肘弯区。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椎1~8及其两侧5行与异常反应的部位,至出现痧痕为止。

然后刮胸骨柄区、剑突、前肋间区及肘弯区(诱导)。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心动过速(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06)。

2.取脊针穴、心穴、膈穴。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表皮内,先以90°直刺1.0~1.4寸,进行一个方向捻或转,得气后左手拇指腹或示指腹压在刺入穴位下边皮肤上施行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45°向前下方斜刺1.0~1.4寸,以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与皮肤成15°向下沿皮下刺入1.4寸,平放留针30~40min。在留针期间,可令患者任意活动,到时间将针拔出即可(王惠敏.脊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0)。

【按语】

心律失常病因复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长期使用药物治疗,或有毒性作用,或用药不便。用穴位注射方法常有疗效,可调整心率和心脏节律,对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有很好调整作用,对部分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疗效。临床对心动过速观察较多,疗效快,不良反应少,简单安全。但若出现频繁性期前收缩、心室扑动或颤动、阿-斯综合征+心脏停搏等危重病情时,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抢救。

按经络学说选用与心脏有关的腧穴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良好(针刺即时心电图对照记录心律趋向正常);这一临床事实,可以体会到经络学说作为针灸临床实践指导的重要性。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部分病人已随访1~4年,疗效巩固。凡是疗效稳定的,他们对下列几点能够经常注意。①起居有定时,经常保持充足的睡眠;②注意寒暑,预防感冒;③避免精神刺激;④控制烟酒。

四、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

中医学将本病归于“心悸”、“心瘅”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是病毒侵犯心脏肌层,心肌细胞和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变性,散在的坏死区域交替相间,致心脏的收缩率下降,累及窦房结及传导组织,引起心电活动或心肌的除极和复极发生障碍。中医认为其急性期系由热毒入侵,内壅心脉,损阴耗气而成。一旦进入恢复期或迁延期,还可累及肺、脾、肾,出现热郁、血滞、痰湿、寒凝等夹杂之症。

【诊断要点】

1.心肌炎进入恢复期或迁延期,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憋气、心悸、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晕厥。

2.舌质红或淡红,舌苔黄或白腻或迟或脉结。

3.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ST-T改变等。X线胸片和超声可显示心胸比例增大,心脏房室腔扩大。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膏肓、心俞、脾俞、胃俞等。

2.操作用推拿法。按揉膏肓穴5min,心、脾、胃俞3~5min。在患者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线,擦冬青油,然后用手掌鱼际擦至发热发红为度。最后顺时针摩腹10min。治疗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方二

1.取穴厥阴俞配膻中;心俞配巨阙。

2.操作用穴位贴敷法。敷贴膏的组成黄芪20份,沙参15份,丹参20份,党参15份,苦参10份,冰片1份。将冰片以外的药物研细涂于绵纸,成直径10cm,厚度2mm,然后将冰片粉撒于圆饼上,用胶布固定于穴位上。每天敷贴1次,两组穴交替使用。10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