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25

第25章 内科疾病(1)

第一节呼吸系统疾病

一、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炎症。属于中医学“咳嗽”、“咳喘”范畴。

【病因病理】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或因理化因素刺激所致,病变多限于黏膜。慢性者是由于理化因素刺激或病毒感染、过敏反应等使全身或局部抵抗力减弱所致。病变常波及支气管壁全层。中医学认为多由外邪犯肺,肺卫失宣,津液失于敷布,聚而成痰,阻塞气道而成,慢性者则因病情迁延日久,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

【诊断要点】

1.既往无慢性支气管炎史,而出现咳嗽、咳痰、或喘息等症状,病程在1个月以下,并排除心肺及其他疾病引起者即可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

2.凡每年咳嗽、咳痰或喘息在2个月以上,连续2年以上发病连续3个月以上,并排除心肺及其他疾病引起者,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肺俞(双)、心俞(双)、脾俞(双)。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痰热型用鱼腥草注射液;肺虚型用核酪注射液。上药加1ml2%利多卡因注射液。将针斜向脊柱方向刺入皮下组织1寸许,然后提插捻转,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推入,每穴3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肺俞、风门、膏肓。

2.操作用拔罐法。自制中药涂剂:白芥子2g,延胡索2g,生甘遂1g,生川乌2g(以上药量为1人量),将以上药物研粉加蜂蜜、姜汁调成糊状涂剂,装瓶备用。涂于以上6个穴位上,面积为略小于罐口的圆面,采用直径约5cm的真空抽气罐,加罐抽气,拔至病人能耐受的程度为止,留置25min后取下。

治疗时间为暑夏中的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里。每年共治疗3d,3个伏天为1个疗程。

方三

1.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膏肓俞。

2.操作用穴位贴敷法。外敷药物成分:白芥子、前胡、川芎、矮地茶以5∶1∶1的比例配制,将药物粉碎后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备用。将中药糊做成1cm×1cm大小药饼,贴敷在上述穴位上,并用胶布固定。24h后取下,在贴药的局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发疱现象,嘱病人预防感染,出现破溃者可在局部涂以甲紫(龙胆紫)。每10天贴1次,连续治疗3次。

方四

1.取穴肺俞、肝俞、脾俞、心俞。配穴:偏于风寒者加肩中俞,偏于风热者加大椎、大肠俞。

2.操作用挑治拔罐法。每次取主穴2穴,再加配穴。患者取俯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选用12号一次性针头,在所选穴位处快速挑刺5~8下,然后拔罐,10~15min后起罐,擦干血迹。隔日1次,共4次。

【治疗效果】

马玉平用方一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2例,治愈:1疗程内症状消失,共30例;好转:1疗程内症状明显减轻,年急性发作率减少六成以上,共11例;无效1例[马玉平.中医外治杂志,2001,12(1):17]。吴晓梅用方二治疗116例中,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50例,占43%;好转57例,占49%;无效9例,占8%。有效率为92%[吴晓梅.中国针灸,1999,19(6):352]。王淑伟用方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92例,临床控制达到52.2%,显效率为19.6%,有效率为14.1%,总有效率85.9%[王淑伟.中国针灸,1998,18(2):77]。徐蔚东用方四治疗急性支气管炎36例,对照组29例,痊愈20、9例,显效10、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97.2%、82.8%[徐蔚东.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39]。

【处方荟萃】

1.取大杼、风门、肺俞,每次1穴,交替使用,将耳针贴于1.5(cm2)正方形胶布上,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入皮内,贴平胶布,每日揉针2次,每次30s,留针2~3d,冬季3~5d,7次为1疗程[王学良.广西中医药,1988,11(2):11]。

2.用玻璃火罐口及治疗部位涂层凡士林并点火拔罐,沿大椎到至阳、定喘到膈俞、肩中俞至天宗,来回推4~6次,发热者并固定于大椎穴上3~5min,隔日1次,3次为1疗程[齐伯民.中华理疗杂志,1989,12(2):85]。

3.取大椎、双肺俞、双肾俞穴。先拔火罐,用闪火法,留罐10~15min。

取罐后用核酪注射液4ml穴注,每次取两穴,肺俞、肾俞交替选用,每穴注药2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1周。症状控制后巩固治疗1~2个疗程更佳,主治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尹淑英.中国针灸,1998,18(2):13]。

4.将白芥子3g,麻黄6g,制半夏6g,淫羊藿10g,细辛1g,甘遂2g等药溶入75%乙醇500ml1周,滤出浸液备用。操作前将0/3号羊肠线剪成0.5cm长的线段并泡入乙醇浸液中10min。选穴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咳嗽重者加天突,病程15年以上者加身柱。将9号腰穿针的针芯装入羊肠线。取双侧肺、膈、脾等俞穴,快速刺入皮内,待患者得气后埋入羊肠线。用创可贴在针眼处贴敷,1d后取下。每年入伏开始治疗,10d埋线1次,每年3次为1疗程[董卫.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40]。

5.用28号1.5~4.5寸针灸针数支,用钳把针尖围绕钳楰根部环绕3圈,剪去余部,环绕成麻花状制取2个针圈,浸入苯扎溴铵液备用。局麻后于定喘穴与脊柱平行纵行切开1cm,深及皮下组织,用镊子提起皮与脂肪及皮下组织,剪去直径约0.5cm,暴露肌腱膜,同样剪除0.5cm。用血管钳顶端按摩局部有明显酸胀感后,把针圈放入肌肉间。缝合或用创可贴牵贴,5d拆线或去除胶布。另侧用同样方法[顾云程.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29]。

6.药物组成用白芥子、生甘遂、延胡索各1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之饼状,备用。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肺俞穴(双)、膏肓俞穴(双);中伏取定喘穴(双),风门穴(双)、脾俞穴(汉);末伏取膻中穴、百劳穴(双)、命门穴、肾俞穴(双)。把药饼置于穴位上,用30mm×30mm胶布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及病情较轻者贴4~6h,其他6~8h。于每年夏季三伏的第1天开始,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3年为1疗程[陆亚康.针灸临床杂志,1998,18(9):31]。

【按语】

临床发现,经过背针治疗,患者不仅咳嗽、气喘及咳痰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而且感冒次数亦可明显减少。

埋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埋线3d内不吃鱼腥及发物(如酒、鱼虾等)以免感染。另外,有外感发热者和月经期妇女不宜埋线,有感染或溃疡的部位不宜埋线。

在埋针时,定位要准确,手术要稳妥,不可伤断肌肉,以防出血。一旦出血可按压0.5min;发作期病人,仍坚持原治疗方案,逐步停药。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发病和病情变化往往与季节有关,在热天特别是夏季多数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根据中医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之原则。在每年夏季三伏天采用药物穴位敷贴之“三伏灸”来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三伏灸”较为强调时间,为每年夏季的三伏天,即农历节气“夏至”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第六或第五庚日为末伏,由此可见伏日必为庚日,庚属金与肺相应,至此,三伏天药物穴位贴敷防治慢性气管炎有了时间治疗的理论依据,在临床上也确有疗效。

应当注意的是,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应提前取下,治疗期间忌食冷冻制品。

二、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肺部过敏性疾病。中医称为“喘息”、“哮喘”。

【病因病理】

本病的形成与体质的遗传过敏有关,外源性哮喘致敏源来自体外,如花粉、屋尘、尘螨、动物毛等,亦有因进食某些食品过敏而发作。内源性哮喘则为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这些因素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充血水肿,黏液腺分泌增加,使细支气管管腔狭窄,导致呼吸困难。

中医学认为,凡感受风寒风热,闻及花粉、烟尘、异味均可影响肺气宣肃,津液凝聚为痰饮,阻塞气道发为哮喘,也可因饮食不当,贪食肥甘鱼虾,以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内伏于肺,壅遏肺气而为哮喘。慢性者可导致肺、肾、心三脏俱虚,一旦感受外邪,则新感触动伏痰,痰气相结,阻塞气道,影响肺气升降而致哮喘发作。

【诊断要点】

1.反复发作性胸闷气急,咳嗽咳痰,痰多为白色泡沫样痰,遇感冒而发作时可咳黄痰。发作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发绀。

2.多因感冒,气候突变,吸入煤气、油烟、油漆等异味,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3.多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哮鸣音,可伴湿啰音。

5.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排除心源性哮喘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因素引起的哮喘。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肺俞、风门、大椎。

2.操作用穴位贴敷法。背贴药物组成:炙白芥子20g,延胡索20g,细辛10g,桂枝10g,葶苈子20g,共研细末,封装备用。上药物为1人量。每次用上药物的1/3药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待用。选好体位,把已调好的药膏做成2cm的圆饼,贴于肺俞、风门、大椎穴上,用胶市固定,最短贴4d,局部无明显烧灼感或疼痛可24h后取下,夏季炎热天气上午11时至下午1时贴。每隔10d贴1次,共贴3次,至少贴3年,或贴至不发作为止。

方二

1.取穴定喘、膏肓、肺俞、脾俞、肾俞。

2.操作用皮内针法。每次选2穴,艾柱隔姜灸3~5壮,然后在灸过的穴位处局部消毒,用0.5cm皮内针埋入,用胶布固定。3d后更换穴位,7次为1疗程。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

方三

1.取穴第1组取定喘、肺俞;第2组取风门、肾俞,两组均取双侧穴位。

2.操作用小针刀法。用2%利多卡因2ml,注射用水4ml,混合后每穴分别注入1.5ml。局封后用小针刀快速直刺穴位,针刀尖方向斜向脊柱与表皮成45°,深度1~1.5寸,针刀进入皮下组织做*形提插切4刀,然后拔出针刀,按压针刀口用创可贴封贴针刀口。两组穴位交替选用,哮喘发作时每周治疗2次,哮喘停止发作,听诊哮鸣音消失后每周治疗1次,治疗1个月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方四

1.取穴肺俞、脾俞、肾俞。

2.操作用埋线法。顺经络循行路线,距穴位0.5cm处为进针点,做好标记,局部常规消毒,局麻后,右手持无菌埋线针,针体与皮肤平面约成15°将线快速植入穴位皮下,待线头见不到时再进0.3~0.5cm后快速拔针,按压针孔数分钟,最后再消毒针孔,外贴创可贴。

【治疗效果】

黄庚仁用方一治疗97例,治愈9例,临控19例,显效22例,有效31例,无效16例[黄庚仁.福建中医药,1998,29(4):9]。林冬梅用方二治疗本病13例患者中,1疗程痊愈,3年未复发者2例;2疗程痊愈,3年未复发者6例。

其余5例为患病10年以上,1年后复发者2例,2年后复发者1例,3年后复发者2例,但症状较轻,再次治疗1疗程后,3年未复发[林冬梅.针灸临床杂志,2002,28(12):35]。林矛用方三治疗156例患者经治疗2~3个疗程后,基本痊愈37例,显效65例,有效3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90%[林矛.上海针灸杂志,1996,15(6):15]。李磊用方四治疗支气管哮喘52例,痊愈35例,占67.3%;显效10例,占19.2%;好转5例,占9.61%;无效2例,占3.8%。总控制率达96.1%[李磊.针灸临床杂志,2005,21(6):41]。

【处方荟萃】

1.在华佗夹脊穴2、3、5、7直刺1~1.5寸,针感放射至胸前,捻转补法1~3min,留针30min。喘急配孔最;痰多配丰隆。提插捻转泻法。拔针后,在风门、肺俞、膈俞处每次选1~2对,用三棱针点刺后加火罐,出血3~5ml,每日1次,连续10次[韩艾.针灸临床杂志,2000,16(4):53]。

2.选定喘、肺俞为主穴,脾俞、肾俞、少商为配穴,交替挑刺,每次2穴(各单一穴)。用2%奴夫卡因浅表穴位局麻,再以消毒三棱针刺0.4~1.0cm深,感觉达到肌膜层时,将三棱针上下划拨5~10次,划拨幅度0.6~0.1cm,患者感到麻木或轻微疼痛,随起针拔罐后,局部消毒,敷消毒纱布贴膏固定,每周2~3次,6~8次为1疗程[孙桂霞.针灸临床杂志,1994,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