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02

第2章 背部解剖与经络分布(1)

第一节背部解剖

一、背部肌肉

背部肌肉分浅、深两群,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1.浅肌群

(1)斜方肌:位于项、颈部的浅层,一侧成三角形,两侧合起来为斜方形,起点从枕外隆凸向下直达第12胸椎,上部肌束向下斜行,下部斜向外上行,中部横行,抵止于肩胛冈、肩峰和锁骨外端。

(2)背阔肌:位于背下部,腰区和胸侧壁。起自第6胸椎以下的全部椎骨棘突和髂嵴后份,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3)肩胛提肌:呈带状位于颈后区两侧,斜方肌深面。

(4)菱形肌:位于斜方肌中部深面,菱形。

2.深肌群主要有竖脊肌,位于背部深层全部椎骨棘突两侧的纵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份,向上分出多条肌束分别止于椎骨、肋骨及枕骨。其深层为数目众多的短肌,附于椎骨与椎骨之间,加强椎骨的连接,韧带是连接椎骨及确保各个关节牢固的锁链,它共分长短两大类。

二、背部韧带

1.长韧带长韧带接近脊椎,共有3条。前纵韧带性质坚韧,为人体最长韧带,起自枕骨底部,紧贴椎体及椎间盘前面。下降而终于骶骨前面,可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后纵韧带细长而坚韧,起自枢椎,紧贴椎体后面,下降而终于椎管前壁,防止脊柱过度前屈;棘上韧带连于各个棘突的尖端,细长而坚韧,但从第7颈椎向上,则变薄增宽而成膜状的项韧带。

2.短韧带短韧带连接相邻的两个椎骨。如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位于相邻的两个椎弓板之间,呈膜状,可防止脊柱过度前屈;横突间韧带在相邻两椎横突之间;棘间韧带在相邻两椎棘突之间;项韧带也即颈后区棘上韧带,为三角形的弹力纤维膜,起自枕骨,向下止于所有颈椎棘突之上;另外,翼状韧带与寰椎十字韧带和寰枕外侧韧带、寰枢关节囊的附件软组织连接在一起。使头前俯、后仰、侧屈进行旋转活动。

三、背部骨骼

1.脊柱背腰部有脊柱骨支撑人体,脊柱上托头颅,下连骨盆,内有脊髓及神经,为全身之要干,身体的支柱。具有负荷重力、缓冲震荡、平衡肢体,参与胸腔、腹腔、骨盆的形成,使躯体具有屈伸、侧弯、旋转、回旋等功能。

脊柱上端借枕骨承托头颅;在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保护胸腔内脏器以及脊髓及神经根等信息网络结构,上肢借肋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下段脊柱及骨盆与其前面相连的腹壁肌肉共同构成腹腔及盆腔,容纳并保护其中的内脏器官。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

脊柱由椎骨和椎间盘组成,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并附着许多肌肉,成年人的脊柱由26块椎骨及相应的椎间盘、关节、韧带相连而构成。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2个向前凸,2个向后凸。

脊椎骨约占脊柱长度的3/4,椎间盘约占1/4。脊椎骨由周围坚强的韧带连接,并有很多肌肉、筋膜、神经、血管等软组织附着。

2.椎骨椎骨的主要部分是椎体和椎弓。椎弓与椎体后面联合形成椎孔,各椎骨经椎间盘连起来,椎孔即形成椎管,容纳脊髓。椎管最宽部约在第7颈椎、第5腰椎平面,以适应脊髓的颈膨大、腰膨大。相邻两椎体的椎骨上下切迹之间构成椎间孔,左右各一,脊神经根由此穿出,动脉由此进入椎管。

脊柱系统中,椎骨计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骨1块,尾骨1块。每节椎体有1对横突,1个棘突,上、下关节突各1对,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相互咬合形成关节突关节,有利于椎体的前后屈伸运动。

3.椎间盘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椎间盘的生化成分为胶原、蛋白多糖、弹性蛋白和水。椎间盘承受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正常的椎间盘极富弹性和韧性,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可承受大约450kg的压力,腰椎间盘位于椎间隙偏后外侧,纤维环前厚后薄,后纵韧带到达腰区时变窄,并且腰区承受压力较大。

4.胸廓胸廓由12对肋骨和1个胸骨组成。在背部分布有肋骨12对,肋骨与椎体间形成肋椎关节。第1条肋骨后端稍膨大称肋头,与胸椎椎体凹形成肋头关节,肋头稍细的部分称肋颈,再转向前方为肋体,颈体交界处和后外侧有突出的肋结节,其上的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胃凹相关节。

5.肩胛骨肩胛骨位于胸廓后外侧,通常为第2~7后肋之间,为一个三角形扁骨,分两个面、三个缘和三个角。前面一大而浅的窝称肩胛下窝,后面上方有一向前外上方突出的骨嵴称肩胛冈,冈的上、下各有一窝,分别称冈上窝和冈下窝。

6.骶骨骶骨:17~23岁以前,骶骨为5个分离的骶椎,之后才融合成一骨。直立时骶骨向前倾斜约45°,此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总体观之,男性的长而窄;女性的短而宽。骶骨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

骶骨底即第1骶椎体的上面,位于上方,其前缘突出称岬,女性岬是产科测量骨盆上口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侧部的外侧有耳状面,与髋骨的耳状面相对应,形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有骶粗隆。盆面凹,朝前下,可见明显的4对孔称骶前孔。背侧面朝后上,中线处有棘突融合而成的骶正中嵴,两侧有与骶前孔相通的4对骶后孔,它们是针灸”八髎穴“的位置。

骶正中嵴下方有形状不整齐的骶管裂孔,此孔两侧有明显的骶角,临床以它为标志进行骶管麻醉。裂孔向上通骶管(sacralcanal)。骶骨尖向下与尾骨相连。

7.尾骨尾骨由3~5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一般30~40岁才融合成尾骨。

四、背部神经系统

1.脊髓脊髓是仅次于大脑的第二级神经中枢,通过其灰质中各种不同的功能细胞核及由此发出的各种神经纤维束,指挥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生理活动。

脊髓呈略扁的圆柱状,循行于椎管中,上在颅底枕骨大孔处连于延髓,下至第1或第2腰椎的高度终于脊髓的圆锥。其颈部和腰区较粗,形成颈膨大和腰膨大,末端则变成细长的索条呈圆锥状,叫终丝,其周围有腰骶神经根伴行,称为”马尾“。成人由于整个脊髓位于枕骨大孔至第1腰椎体下缘之间的椎管内,第1腰椎体以下已无脊髓而只有马尾。

与每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因脊髓与脊柱的长度不等,故脊髓节段的位置并不与其相同序数的椎骨相对应。新生儿的脊髓末端相当于第3腰椎水平,一般成人相当于第1腰椎体的下缘或第2腰椎体的上缘。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构成。灰质呈H形,分前角、后角和侧角,是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神经胶质及血管等的复合体。白质由许多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逐处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反射活动。

2.脊神经脊神经共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在椎间孔内,脊神经前方是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是椎间关节及黄韧带。因此脊柱的病变常可累及脊神经,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每条脊神经均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而成。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两者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典型的前根有2种运动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脊髓侧角和骶副交感核发出的内脏运动纤维,管理脉管系、内脏各器官以及竖毛肌、汗腺等的活动。后根在椎间孔附近膨大,称脊神经节,节内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神经元。前者的周围突分布于皮肤、骨骼肌、关节、韧带、骨膜等;后者的周围突分布于内脏、血管和腺体,传导来自这些区域的感觉神经冲动。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使脊神经中混合了来自椎旁节的交感神经纤维。脊膜支分布于脊髓的背膜和脊柱的韧带。前支粗大,是混合神经,主要分布于躯体前外侧,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除胸神经前支外,其余脊神经分别构成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等。后支较细,是混合性神经,对按脊疗法十分重要,因它主要分布在颈、背、腰、骶部棘突两侧的皮肤与肌肉,其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

3.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背针疗法的解剖学基础。这些周围神经,不论是31对脊神经,还是自主神经系统,在脊背部都有广泛分布,其中丰富的皮神经分支还依一定的规律由表皮到内脏起全面联络作用,这种联系是背针疗法的解剖学基础。

自主神经为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分泌,与内脏活动有密切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意志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中枢部位于脑和脊髓内,受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根据形态和功能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它们都有各自的中枢部和周围部,互相拮抗又互相辅助,共同完成机体内部复杂的生理活动。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至腰3(或颈段8至腰段2)节段的灰质侧柱(角)的中间带外侧核。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交通支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

交感神经节: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又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

①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每侧有19~24个椎旁节,其中颈部常有上、中、下3个节,胸部10~12个节,腰部4个,骶部4个,尾部两侧合并为1个奇神经节。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2条交感干,左右各1条。交感干神经节由多级神经元组成,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自这些细胞。②节前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包括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

交通支:每一个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的脊神经之间都有交通支相连。白交通支由节前纤维组成,共15对。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脊髓中间带外侧核发出,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和白交通支进入交感干后,有4种去向: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一般认为来自脊髓上胸段(胸段1~5)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升至颈部椎旁神经节;中胸段者(胸段6~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终止于其他胸部神经节;下胸段和腰段者(胸段11至腰段3)在交感干内下降,至腰骶部椎旁神经节。③穿过椎旁神经节,离开交感干,终止于椎前节。④少部分纤维直接到达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有3种去向: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尔后随脊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②攀附在动脉周围形成相应的神经丛,随动脉分支分布于所支配的器官。③由椎旁神经节或椎前神经节直接到达所支配脏器附近的内脏神经丛,再经该丛的分支到脏器,如心神经。

五、肺与肾的体表投影

1.肺的体表投影胸膜前界即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前缘之间的反折线。

两侧均起自胸膜顶,向内下方经胸锁关节后方至胸骨柄后面,约在第2胸肋关节水平,左右侧靠拢并沿中线稍左垂直下行。左侧在第4胸肋关节处斜向外下,沿胸骨左缘外侧2~2.5cm处下行,至第6肋软骨后方移行于胸膜下反折线;右侧在第6胸肋关节处右转,移行于胸膜下返折线。由于左、右胸膜前反折线上下两端相互分开,所以在胸骨后面形成两个三角形间隙;上方的间隙称胸腺区,内有胸腺;下方的间隙称心包区,其间显露心和心包。肺的前界几乎与胸膜前界相同。肺尖与胸膜顶的体表投影一致,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

胸膜下界是肋胸膜与膈胸膜的反折线。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处,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后方,两侧均斜向外下方,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并转向后内侧,在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在脊柱旁平第12胸椎棘突高度。肺下界体表投影比胸膜下界的反折线高出约2个肋骨,即在锁骨中线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肩胛线与第10肋相交,在脊柱旁平第10胸椎棘突高度。

2.肾的体表投影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方,紧贴腹后壁的上部。肾的长轴向外下倾斜,左肾上端平第12胸椎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上缘;右肾因受肝的影响比左肾略低,上端平第12胸椎下缘,下端平第3腰椎下缘。第12肋斜越左肾后面的中部、右肾后面的上部。肾门约平第1腰椎平面,距正中线约5cm。

第二节背部经络分布

一、督脉

1.循行

(1)本支《灵枢·营气》云:“足厥阴……其支别者,上额,循巅顶,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指足厥阴肝经上行到“颃颡”后,一支上额,沿头顶正中,下项背正中,到达骶部,这就是督脉的主要通路。接通十二经和身前的任脉,构成了营气的运行通路。从营气的运行来说,督脉走向是由上而下,与任脉的由下而上相连接。但《素问·骨空论》等则从“气”(丹田之气)的产生来论,按从下向上来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