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9151700000060

第60章 灸疗保健术

(一)保健灸

1.保健灸的起源和发展保健灸的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采用艾灸进行保健强身,防治疾病。文献中记载之“逆灸”就是现代的保健灸。古人非常重视艾灸保健,在《内经》中就有“大风汗出,灸”、“灸则强食生肉”的记载,并把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称为上工。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用灸法预防疾病,把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灸”,可以防病抗衰老。宋代《针灸资生经》提出了脐灸有壮元阳的功效,能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灸百会可以预防小儿惊风。《医说》指出:“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扁玉心书》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明代《针灸大成》在运用灸法预防中风时,主张“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灸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清代医家张璐在夏月三伏用药敷灸肺俞、膏肓俞、百劳等穴,可预防冬季哮喘发病。当代保健灸在继承古代经验的基础上,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发明了很多新的灸疗方法和器械,药物穴位敷灸防治慢性气管炎、心绞痛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运用灸法减肥防皱,使艾灸疗法步入美容延缓衰老的领域,受到世界医学界的注目。通过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逐渐阐明保健灸的作用原理。保健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可达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2.保健灸对世界医学的影响保健灸随着中医药学很早就流传到世界各国,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深受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医家和人民的重视。在日本保健灸很盛行,三里灸广为流行,《养生一言草》载有“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长寿灸,提倡婴儿时期灸身柱,以促进婴儿生长发育;17岁左右灸风门,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24岁左右灸三阴交,以避免生殖泌尿系统疾病;30岁灸足三里,以增强脾胃功能,预防一切疾病;老年人加灸曲池,以降低血压,预防中风,使眼睛明亮。在朝鲜《东医宝鉴》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防病延寿”之功。

3.保健灸的特点

(1)适应范围广,保健灸不仅能防病强身,延年益寿,而且可预防传染病,对治疗临床各科各种疾病均有明显的效果。

(2)保健灸方法多种多样,有艾灸、脐灸、隔药灸、药物敷灸等。

(3)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可以自己操作,副作用少,既适宜在医疗单位开展,也可在家庭操作。

4.保健灸的临床应用

(1)灸三里: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输穴之一,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心肺功能,使呼吸、代谢功能显著增强,调节血压、血糖,提高免疫功能。主治一切胃肠病证,虚损劳疾。无病灸之有防病健身,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的作用。对防治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肺心病、冠心病、中风、慢性胃肠病都有较好的效果。故俗话说“若要安,(足)三里不要干”是古今最常选用的保健灸。古人多采用化脓灸,每次灸3~5壮,灸后发疱化脓形成灸疮,20~40日结痂,灸痂晚落痊愈后遗留瘢痕,可每年灸1次。

现在多采用艾炷无瘢痕灸或艾炷隔药灸,即当艾炷点燃灸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用镊子夹去艾炷,再换新炷施灸,连灸3~5壮。亦可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皮肤出现红润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2)灸神阙穴:神阙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灸要穴,一向受养生家重视。具有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及强壮作用,对防治慢性肠炎有较好的效果。可选用艾炷隔盐(或姜、或附子饼)灸、炼脐灸、艾条温和灸,每次5~7壮(或10~15分钟),灸至腹内有温暖舒适感、局部皮肤红润、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本穴不宜采用化脓灸。

(3)灸关元穴:关元穴属任脉经穴,为足三里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胱的张力,促进垂体-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主治诸虚百损。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有较好的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的常用穴。多采用艾炷无瘢痕灸、艾炷隔药灸、艾条温和灸、温盒灸、药物敷灸等,每次灸3~5壮,灸至小腹有温暖舒适感、局部皮肤红润、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妇忌用。

(4)灸气海穴: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增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腹泻、遗尿有防治作用。可选用艾炷灸、艾炷隔姜(或附子)灸、艾条温和灸、药物敷灸等。灸法和注意事项同关元穴。

(5)灸肾俞穴: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保健腰脊、聪耳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胱张力,兴奋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肾虚腰痛、精少早衰、诸虚百损等。对肾虚腰痛、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哮喘有防治作用。可选用艾炷无瘢痕灸、艾炷隔姜(或附子饼)灸、艾条温和灸、药物敷灸等。灸法同足三里穴。

(6)灸膏肓俞穴:膏肓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有调整肺气、养阴清肺、补虚益损的功效。灸之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防治肺结核、咳喘、虚劳及一切血证。可选用艾炷无瘢痕灸或瘢痕灸、艾炷隔姜灸、艾条温和灸等。

(7)灸风门穴: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加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感冒、中风、痈疽等。预防高血压可选用艾条温和灸或温盒灸,每次10~30分钟,每日1次,每月灸10次;预防流行性感冒可选用艾炷隔姜灸,每次3~5壮,灸至皮肤潮红、温热舒适为度,在感冒流行季节,每日施灸1次,可连灸7~10次。

(8)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经穴,为小儿强壮促健要穴。具有通阳解表、祛风退热、清心宁神的功效。可防治小儿惊痫、癫狂。

每次用小艾条温和灸5~1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亦可配合灸风门。

(9)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经穴,又名百劳,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又称督脉之海,有总督诸阳之义,能主宰全身,故为保健要穴。具有通阳解表、清热解毒、疏风散寒、清脑宁神、肃肺调气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甲状腺及免疫功能,对血液循环、白细胞也有调整作用,配灸足三里,可防治白细胞减少。可选用艾炷无瘢痕灸、艾炷隔物灸及艾条温和灸。

(10)灸三阴交穴: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胃分泌功能,女性生殖功能、调整心律、心率,调节胰岛素分泌,预防生殖系统疾病。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能防治高血压、月经不调、子宫功能性出血。可选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3~5壮,3日1次,每月共灸5次;或艾条温和灸,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每月共灸10次。

(11)灸涌泉穴: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为老年保健要穴,有补肾益精、宁神开窍、舒调肝气的作用。灸之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防治高血压,能纠正胎位,并有强壮保健益寿之功。可选用艾炷无瘢痕灸或隔姜灸,每次灸5~10壮,灸至局部感觉灼痛时即用镊子夹去未燃尽的艾炷,更换新炷再灸。

(12)伏天灸:取白芥子、半夏(或延胡索)各21g,甘遂、细辛各12g,共研细末,加麝香少许调匀,用生姜汁调制成18个小饼,于每年三伏(头、中、末)时分别敷灸肺俞、心俞、膈俞(或百劳、定喘、膏肓俞)穴,用胶布固定,每次灸4~6小时或更长时间,每伏1次,每年共敷灸3次,连续3年,可预防哮喘冬季发病。(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

(二)灸术之健体作用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是言常灸足三里,可免除一切疾病,《备急千金要方》云:“官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虐毒不能着。”是灸之能预防毒疠,预防疾病,亦是保健作用……灸能增加血细胞,活泼功能,促进营养,则自有保健作用。用艾灸病,复能利用防病,此古人之卓见也。读日本帝国文库,名家慢肇载,灸足三里,寿长340余岁,则艾灸又能益寿延年。

综合日本人研究,证明灸有消炎、镇痛、促进营养诸作用,与古人之散热解郁、起陷复温之理适合。(引自《中国针灸学》)

(三)灸疗能却病强体

艾炷灸既能却病,又能强体。例如:常灸足三里,有预防流感、高血压及传染病之功。且能强壮脾胃。先人云:“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常灸关元、气海,至老四肢不冷;灸命门、肾俞,老而不夜尿。说明灸疗保健至关重要。(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