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9151700000051

第51章 皮肤科疾病(1)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多根据发生部位而命名,如发生于腰部的,称缠腰火丹或蛇串疱;发生于头面部或其他部位的,称蛇丹或火丹等。本病好发于腰胁、胸部和头面部。以春秋季节发病较多。

【病因】

多因肝胆风热或湿热内蕴,客于肌肤所致。

【症状】

皮肤局部出现绿豆或黄豆样大小水疱,如贯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形成囊状,刺痛灼热,多局限。初起多伴有全身性症状。一般干者色红,多属肝胆风热;湿者色黄,多属肝脾湿热。

【疗法】

配穴方一取阿是穴(病变部位)。

灸法:用艾条回旋灸,取念盈药条(苏州针灸用品厂产),燃着一端在病变部位均匀缓慢地向左右上下四旋移动灸之。每日灸1次,每次灸20~30分钟。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20例,均全部治愈。皮肤疱疹损害9.3%在1~3日干涸、结痂;10.7%在3~5日治愈,平均2.21日(次)。

对120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灼痛感的观察,止痛效果在5分钟至24小时出现的112例,余8例在24~72小时痛感消失。配穴方二根据患病部位取患侧穴位,颜面部取合谷;头顶部取列缺;胸胁部取内关;腹部取足三里;少腹部取三阴交;腰背部取委中;臀部取环跳;四肢取阳陵泉。

灸法:用灯火灼灸,以灯心草1根(约3寸长),一端蘸菜子油,点燃后迅速将灯心草油火接触在穴位的皮肤上,一点即起,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施灸处可出现绿豆大的水疱,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52例,均获痊愈(水疱干涸,皮疹结痂,疼痛或自觉症状消失),一般1~4日疼痛及炎症基本消失。2~5日水疱开始干涸、结痂。其中最少治疗1次,最多6次,平均治愈时间为4.8日。

配穴方三主穴:肝俞、曲池、外关、阿是穴。配穴:发于头面部者,加合谷、内庭;发于胸胁部者,加支沟、阳陵泉;脾虚湿热者,加脾俞、阴陵泉;瘀血阻络者,加内关、血海。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或3穴及局部阿是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根据辨证每次取2或3穴及局部阿是穴,取艾炷如枣核或蚕豆大小,置于穴上直接灸,各灸3~5壮(阿是穴采用围灸),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③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或3穴及局部阿是穴,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至愈为止。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取阿是穴(病变部位)。

灸法:用棉花灸,令患者将患部充分暴露,取微薄一层医用脱脂棉,越薄越好(不要人为地将厚棉压成薄片),薄棉片中切勿有空眼和空隙,以免烧灸时影响疗效。并严防操作时烧坏衣物。薄棉片按病损区大小,覆盖在患者疱疹上,待一切就绪,令患者闭目,医者即用火柴点燃棉片一端灸之,此时薄棉片一过性燃完。患者一般只感觉有轻微灼痛,无需任何处理。多数患者翌日疱疹颜色变暗,缩小消失,疼痛减轻,不再灸烧而愈。否则可按原方法再灸烧1次。每日灸1次,最多4次痊愈。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22例,全部治愈。病情轻者经1或2次痊愈;病情重者,多灸治2~4次而愈;平均灸治2次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者最短2日,最长者7日,平均3.5日。本疗法与病程的关系不大,无任何后遗症,经1~5年随访,无一例复发。

配穴方五取阿是穴(病变部位)。

灸法:用药线灸,取当归、香附、延胡索、威灵仙根、防己、陈皮、乳香、没药、穿山甲(代)、柴胡、冰片各20g,薄荷15g,麻线(苎麻搓成麻线)250g。冰片另研细末备用。麻线加水2000ml与上药(除冰片)共煮,水干后加冰片浆搓,晾干后即成。用时取药线一段点燃,沿皮损周围由边沿中心快速点灸3遍。每日灸1次。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17例,灸治1~4次,均获治愈。

湿疹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的皮肤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一般分为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两大类。

【病因】

多因饮食伤脾,脾虚失运;或外受湿热之邪;或素体蕴湿,郁久化热,湿热蕴遏,客于肌肤所致。慢性多由急性失治转化而成;或因血虚,风骤;或因脾湿所致。

【症状】

周身或胸、背、腰、腹、四肢等局部皮肤出现红色疙瘩;或皮肤潮红而有集簇或散发性粟米大小之红色丘疹或丘疹水疱,瘙痒;或皮肤溃烂,渗出液较多,常伴有便干溺赤,口渴,心烦等症。慢性多经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且多出现鳞屑、苔藓样变等损害。皮损处有融合及渗出的倾向。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阿是穴、大椎、曲池、神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湿热证,加陶道、肺俞、阴陵泉;血虚证,加郄门、大都。

急性期熏灸阴陵泉、三阴交;慢性期宜熏灸血海、足三里。偏湿热者,加合谷、水分;偏虚者,加膈俞。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阿是穴可用小艾炷在皮损边缘围灸,皮损范围大者可于中心灸3~5壮,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蒜(或黄土)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隔日灸1次。③用艾条熏灸,在皮损局部用艾条熏灸5~7分钟,使局部皮肤出现红润为度,每日灸1或2次。④用灯火灼灸,每次取3~5穴,各爆灼灸一下,并可沿皮损边缘自外向内,采用梅花灯火灸,每日灸1次。⑤用温和灸,慢性湿疹可在皮损局部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每日灸1次。⑥用药蒸气熏灸,取地肤子、蛇床子各30g,白鲜皮、苦参各15g,川椒9g,白矾3g。加水煮沸,对准患部用蒸气熏灸,每日灸1次。⑦用药烟熏灸,慢性湿疹取大枫子、白鲜皮各30g,五倍子15g,木香、鹤虱草各12g,苍术、黄柏、苦参、防风各10g。共研细末,用棉纸捲成药捻,点燃烟熏皮损局部,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⑧用热烘灸,慢性湿疹取青黛膏,皮枯膏或皮脂膏涂皮损上,然后用电吹风热烘,每次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7次为1个疗程,一般3~4个疗程可望治愈。

主治:湿疹。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治疗湿疹有效。皮损处切勿搔抓和用热水烫洗及肥皂等刺激物洗涤。

配穴方二主穴:脾俞、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百虫窝。配穴:痒甚者,加曲池、风市;发热者,加大椎;纳少、腹胀、便溏者,加中脘、天枢;腰酸肢软者,加肾俞、太溪。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取艾炷如枣核大,置于穴上直接灸,各灸3~5壮,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而不起疱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蒜灸,每次取3~5穴,将蒜片或蒜泥铺于穴上,上置如蚕豆大艾炷,点燃施灸,各灸3~5壮,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湿疹。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古称隐疹。是临床常见病。

【病因】

多因内有蕴热伏湿;或血虚,复感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客于肌肤所致。

【症状】

局部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扁平隆起,时隐时现,剧痒、灼热;或如虫行皮中,搔抓后,增大增多,甚则融合成环状等各种形状。慢性可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百虫窝、曲池、血海、三阴交、合谷。配穴:风热者,加大椎、委中;风寒者,加风池、肺俞;脘腹疼痛者,加中脘、天枢;手足心热者,加内关、神门。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6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7日为1个疗程。

主治:隐疹。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风门、身柱、膈俞、神阙、曲池、手三里、风市、血海、足三里、筑宾、百会、长强。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取麦粒大艾炷,各灸5~7壮,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起疱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将姜片放在穴上,上置麦粒大艾炷,点燃施灸,各灸5~7壮,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灸1次。③用艾炷隔徐长卿灸;每次取3~5穴,取徐长卿鲜根捣成糊状,置患处或穴上,上置艾炷,各灸5~10壮,每日灸1次。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0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灸1或2次。⑤用灯火灼灸,在百会、长强穴上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

主治:荨麻疹。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有效。

配穴方三主穴:①风门、肝俞、肩髃、委中;②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风寒束表者,加风池、肺俞;风热客肺者,加大椎、风池;脾胃湿热者,加脾俞、肾俞;气血两虚者,加中脘、郄门、膈俞;冲任失调者,加关元、隔俞、公孙。

灸法:上列两组穴,每取一组穴,交替使用,并随证选加配穴,按法施灸。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药饼灸,每次取3~5穴,取大枫子、荆芥各等份,共研细末,以水调制成小圆饼,置于穴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各灸5~7壮,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6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

主治:荨麻疹。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有效,若配合药物外治(熏洗和涂搽),则效果更佳。

扁平疣

扁平疣俗名扁疣、扁瘊。本病好发于颜面、手背和前臂、肩胛等处。多见于青年男女,尤以青春期后少女为多见。

【病因】

多因外感风热之毒邪,阻于经络,与肝热搏于肌腠所致;或因肝失所养、肝气外发所致。

【症状】

初起如米粒大至黄豆大的扁平隆起,色浅褐,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零星分散;或簇集成群如串珠,数目很多,互相融合;或与寻常疣并发。本病可自愈,亦可复发。

【疗法】

配穴方一取疣表面。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取适当大小之艾炷置疣表面,各灸3~5壮。艾炷之圆锥底面直径比疣之表面大2~3mm为宜。如过大则损伤正常组织过多,过小则疣之根部未受烧灼,可能复发。灸时应选择原发之母疣,母疣治愈后,其继发之小疣,常可自行脱落而愈。隔日灸1次。

主治:扁平疣。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主穴:阿是穴、曲池、外关、养老、支正、中渚、鱼际、丘墟、外踝点。配穴:肝气郁滞者,加肝俞、血海;偏风热者,加风池、商阳;郁火者,加行间、侠溪。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在外关养老丘墟外踝点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或2次;或在支正及疣体上各灸7~9壮,灸至以局部皮肤温热灼痛时即将未燃尽之艾炷移去,每日灸1次,直灸至疣体全部脱落为止。灸后用敷料包扎,避免着水,防止感染。②用艾条熏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分钟,或在患处熏灸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扁平疣在疣体局部视疣体大小针刺3~5针,每针灸2~3壮(或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④用桑枝灸,点燃桑枝,然后灭火,直点灸疣上,至局部黄焦。

主治:疣(包括扁平疣、寻常疣、丝状疣、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等)。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有效。灸治寻常疣时应以母疣为主,母疣愈后周围继发的子疣有时能自行脱落。

寻常疣

寻常疣又名千日疣,俗称鱼鳞痣。本病好发于手背、手指,头、面部次之。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男女。

【病因】

多因风邪搏于肌肤而致;或因肝虚血燥,筋气不养所致。

【症状】

局部初起赘生物,小如粟米,大如黄豆,凸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略硬,其数不一,少则一二枚,多则数十枚。可呈群集状,挤之疼痛,伤之出血。

【疗法】

配穴方一取疣表面。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取艾炷置疣上,点燃即可。若疣的范围大,可在不同部位连灸数壮,于临睡前和早晨起床后各灸1次。治疗1周后,用或钳子向疣的四周稍掀动一下,就可自行脱落。

主治:寻常疣。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临床屡用,总有效率为100%。

配穴方二阿是穴(疣表面)、曲池、外关、养老、丘墟、外踝点。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4穴或阿是穴,取艾炷置穴上,点燃施灸,各灸3~5壮,灸至局部皮肤温热潮红而不起疱为度。灸阿是穴应在母疣上施灸3~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②用艾条熏灸,在上述穴位,各熏灸5~10分钟,每日灸1或2次,至治愈为止。③用温针灸,在阿是穴---母疣四周,各从疣体脚向疣中心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将艾炷套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各灸2~3壮(或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