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9151700000016

第16章 灸疮的处理及灸后调养

(一)灸疮的处理

古人善用瘢痕灸而形成的灸疮,认为是治疗上的需要。只有艾炷直接着肤灸后产生的灸疮才能达到治疗作用。不过要达到治病目的,不一定要形成灸疮。艾炷非瘢痕灸,或隔物灸,或后人改制成的艾条温和灸等都能达到治疗目的,而且效果甚佳。

艾炷着肤施灸后,局部皮肤都有红晕、灼热感,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经数小时后即可消失,或遗留黄色瘢痕。

1.产生灸疮的原因灸疮是因灸后起疱所致。其原因是:①艾炷捻得太松,燃时部分掉落触肤;②艾炷大而壮数多;③起疱后被抓破感染。

然而灸后起疱,只有化脓后才能形成灸疮。所以《中国针灸学》云:“直接施灸,不论壮数多少,必起一水疱,水疱不论大小,若以其有痒感而抓破之,则化脓菌易于潜入,遂引起化脓……灸后水疱大者,其内部组织为灸火所伤,引起炎症,分泌物增多,贮留于疱皮之下,易于擦破,即引起化脓之症状。”说明疱后化脓是因疱破感染所致。

2.灸疮的防止与处理首要是艾炷要捻紧,避免大艾炷直接施灸;适量控制施灸量壮数和施灸时间,便不致会起水疱或起大水疱;起疱后,要保持局部清洁,小者可自行吸收,发生痒感时,绝对不可抓破。如此自可防止灸疮之发生。若水疱大者,可用消毒针管抽出疱液,用消毒纱布或淡膏药覆盖固定。若偶因不慎而擦破时,即重行消毒后严密包扎,如是决不致化脓溃烂。

若灸火较重,发了灸疮,应进一步处理。

(1)除上述抽液外,还要保护灸疮,避免感染,并可用赤皮葱、薄荷各适量煎汤乘热淋洗,淋洗疮之周围,外贴玉红膏,促进结痂,自然而愈。

(2)一旦灸疮感染化脓,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若疮愈后,新肌黑色不退,可以取桃枝嫩皮煎汤温洗之。若灸疮黑色而烂,可用桃枝、柳枝、胡荽各等份煎汤洗之;如灸疮痛不可忍者,可用桃枝、柳枝、芫荽、黄连各适量煎汤温洗之,立可止痛;灸疮久不收口,多为气虚,宜内服内托黄芪丸(黄芪48g,当归12g,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6g);天热时,灸疮之分泌物(液)较多,宜常用净纸或消毒棉花纱布拭干之,不宜用凉水洗滁;天寒时,肉芽不易生长,宜常以葱汤淋洗其周围,以助药膏之不及。灸疮脱痂后,除用桃、柳枝汤温洗外,应保护局部皮肤,免受风寒侵袭。

(二)灸后调养

艾炷瘢痕灸后,对病人的精血、津液多少会有些影响,故宜重视灸后调养;个别体质虚弱者,灸后可能出现低热、口渴、疲劳等不适,不用停灸,继续施灸,即可消失。如这种不适感觉较重,且出现口渴、尿黄、便秘等症状,为灸火伤阴之象,可予加味增液汤(生地黄、麦冬、玄参、肉苁蓉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即可消除。

其他灸法,灸后一般无不适感觉,不需特别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