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9151700000012

第12章 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5)

风池(交会穴)位于枕骨下两侧,风府穴旁大筋(斜方肌)外,后骨头下凹陷中功用: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健脑安神。主治:偏头痛、感冒、项强、鼻出血、鼻塞、耳鸣、耳聋、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热病无汗、咽喉肿痛、腰痛、脑神经衰弱、流行性感冒、目痛、青光眼(青盲)、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渊、迎风流泪、落枕、肩背痛、高血压、脑震荡、风疹、荨麻疹、瘙痒症、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动脉阻塞、内分泌眼突症、面肌痉挛、神经性皮炎、疥癣、痤疮、脱发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

肩井(交会穴)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凹陷中。功用:理气降气,疏经活络。主治:中风不语、颈项强痛、肩背痛、肩关节周围炎、腭扁桃体炎、难产、胞衣不下、落枕、产后子宫出血、神经衰弱、半身不遂、四肢厥冷、急性乳腺炎、肺炎、颈项肌痉挛、麻痹、上肢酸痛、瘫痪、胸满、瘰疬、手臂不举、嗜睡、神疲乏力、痰壅咳逆、反胃、阑尾炎、产后血晕、乳汁不下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日月(募穴、交会穴)位于乳头直下方第7肋下5分。功用:疏调肝胆,和中降逆。主治:胁肋胀痛、肋间神经痛、呃逆(膈肌痉挛),呕吐、吞酸、腹痛、癔症、黄疸、胆囊炎、胃溃疡、肝炎、腹胀、胆石症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京门(募穴)位于第12肋前端。功用:温补肾阳。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小便不利、肾炎、疝气、腰膝冷痛、肋间神经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带脉(交会穴)位于第11肋前缘下约1.8寸,与肚脐平齐。功用:温补下焦,调气束带。主治:腰腹冷痛、疝气、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痢疾、膀胱炎、子宫痉挛、经闭腹痛、少腹痛、腰胁痛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五枢(交会穴)位于带脉穴下3寸,骼前上棘之上凹陷中。功用:温补下焦。主治:疝气、腹痛、便秘、腰胯酸痛、赤白带下、胃痉挛、腰腿痛、子宫痉挛、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灸法:艾炷灸5~10壮,艾条灸5~10分钟。

维道(交会穴)位于五枢穴下5分凹陷中。功用:温阳利湿,疏经活络。主治:阑尾炎、睾丸炎、肾炎、呕吐、肠炎、腹水、便秘、疝气、腰胯酸痛、腿痛、麻痹及子宫疾病等。灸法:艾炷灸5~10壮,艾条灸5~10分钟。

居髎(交会穴)位于髂前上棘与髋骨头(大转子最高点)之间凹陷中。功用:清利湿热,舒筋利节。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髋关节酸痛、膀胱炎、睾丸炎、肾炎、阑尾炎、下肢肿痛、痉挛、瘫痪及子宫疾病等。灸法:艾炷灸5~10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交会穴)位于髋骨头(大转子最高点)后上方约2寸凹陷中。功用:祛风利湿,舒筋利节,通经活络。主治: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风寒湿痹痛、挫闪腰痛、下肢肿痛、痉挛、麻痹、瘫痪、骼腰部痛、膝胫痛、髋关节炎、荨麻疹、赤白带下、痔疮、膝不得伸、风疹、脚气、水肿及臀部软组织疾病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风市位于大腿外侧正中线,胭横纹头上7寸,患者以手贴于大腿外侧,中指尖下即本穴。功用:祛风利湿,疏经活络。主治:痹证、中风偏瘫、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荨麻疹、遍身瘙痒、神经性皮炎、脚气、下肢肿痛、麻痹、瘫痪、膝关节酸痛、腰腿麻木、疼痛、股外侧支神经炎、风疹、湿疹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膝阳关位于髌骨(膝盖)外侧,膝窝外面横纹头之上凹陷中。功用:祛风利湿,舒筋利节。主治:膝关节炎(红肿、疼痛、拘急)、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风寒湿痹、脚气、呕吐、大腿麻痹、下肢冷痛、小腿麻木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阳陵泉(五输穴、筋会)位于膝窝外面横纹头下2寸,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功用:清泄肝胆,舒筋利节。主治:胸满、胁痛、黄疸、呕吐、全身拘挛、口苦、腰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肝炎、胆囊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脚气、膝关节炎、习惯性便秘、胆石症、颜面水肿、胸膜炎、遗尿、膝部红肿、小儿惊风、破伤风、下肢肿痛、痉挛、瘫痪、足内翻、癫癎、胆道蛔虫症、耳鸣、耳聋、带状疱疹、下肢动静脉炎、落枕、肩周炎、踝关节扭伤、胁肋痛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阳交(郄穴)位于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两筋间。功用:疏经活络。主治:腓骨神经痛及麻痹、喘息、胸膜炎、脚气、胁痛、面肿、癔症、坐骨神经痛、惊狂癫疾、失音。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

外丘(郄穴)位于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阳交穴(后约一横指)与飞扬穴之间。功用:疏经活络。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腿痛、瘫痪、脚气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

光明(络穴)位于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两筋间凹陷中。功用:清热散风,疏经活络。主治:头痛、目痛、目视不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夜盲症、目痒、热病汗不出、脚气、小儿佝偻病、膝痛、胫酸、颊肿、乳房肿痛(乳腺炎)、下肢肿痛、麻痹、白内障、青少年近视、偏头痛、腓肠肌痉挛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阳辅(五输穴)位于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两筋间凹陷中。功用:清肝胆热,疏经活络。主治:膝关节炎、全身百节神经痛、头痛、目痛、胸满、胁痛、腋下肿痛、坐骨神经痛、脚气、下肢挛痛、麻痹、半身不遂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

悬钟(髓会)位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两筋间凹陷中。功用:清肝胆热,疏经活络。主治:腹痛、胁痛、不欲食、落枕、痔疮出血、脚气、头痛、颈项强痛、胸胁胀痛、咽喉肿痛、腰痛、伤寒热不退、肩周炎、半身不遂、急性鼻炎、鼻出血、脊髓疾病、下肢肿痛、瘫痪、膝腿痛、腋下肿、胸腹胀满、胁肋痛、脚气、便秘、落枕、淋巴结结核、肋间神经痛、偏头痛、足内翻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丘墟(原穴)位于外踝前下方凹陷中。功用:清肝胆热,舒筋利节。主治:胸胁胀痛、颈项强痛、腋下肿痛、胆囊炎、半身不遂、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脚气、肺炎、胸膜炎、疝气、肋间神经痛、腿痛、外踝和足跟肿痛、头痛目眩、嚼腐吐酸、下肢痿痹、疟疾、目赤肿痛、目翳、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腋窝淋巴结炎、踝关节扭伤、足内翻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临泣(五输穴、交会穴)位于足背第4、第5趾间的趾缝侠溪穴上1.5寸,小筋后骨缝中。功用:清肝胆热,疏经止痛。主治:头痛、目眩、目痛、不明、耳鸣、耳聋、胸胁胀痛、疟疾、热病、寒热往来、胸满、急性乳腺炎、月经不调、全身麻痹及疼痛、心内膜炎、眩晕、胸痛、瘰疬、足背疼痛、目赤肿痛、遗尿、足趾疼痛、结膜炎、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颈淋巴结核、湿疹、脚气、回乳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侠溪(五输穴)位于小趾第4、第5趾缝间上方中点处。功用:清肝胆热,疏经活络。主治:头痛、眩晕、颌颊痛、耳鸣、耳聋、胸胁胀痛、目痛不明、疟疾、热病、全身痛、乳腺炎、经闭、足背肿痛、下肢麻痹、足趾挛痛、麻木、偏头痛、膝骨酸痛、肋间神经痛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窍阴(五输穴)位于足第4趾外侧,趾甲角外约1分。功用:清肝胆热。主治:胸膜炎、心脏肥大、呃逆、头痛、失眠、多梦、目痛、心烦、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舌强、胸胁胀痛、热病、耳聋、耳鸣、手足烦热、肋间神经痛、偏头痛、高血压、月经不调、足跗肿痛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足厥阴肝经穴本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左右共28个穴位。

大敦(五输穴)位于足拇趾外侧趾甲角外约1分。功用:清热醒神、固冲止崩、升举下陷。主治:小便频数、遗尿、淋病、睾丸炎、精索神经痛、子宫脱垂、月经过多、阴肿、经闭、痛经、崩漏、癫狂、胃脘痛、惊风、头痛、神经衰弱、脚气、晕厥、阴痒、腹胀、疝气、阴茎痛、月经不调、小便失禁、遗尿、癃闭、疝痛缩阴、便秘、腹股沟斜疝、阴囊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滞产、附睾炎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行间(五输穴)位于足木拇趾,二趾趾缝纹头后凹陷中。功用:疏肝理气,调经和血,镇惊止痛。主治:胸痛、胁痛、目赤肿痛、泪囊炎、心痛、咳嗽、呕血、胃脘痛、腹痛、惊风、疝气、遗尿、癃闭、头痛、失眠、糖尿病、赤白带下、崩漏、痛经、月经不调、神经衰弱、口眼喎斜、癫癎、癔症、尿血、便秘、阴茎痛、心悸、腹膜炎、睾丸炎、黄疸、阴肿、脚气、呃逆、泄泻、眩晕、中风、瘼疭、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闭经、淋证、结膜炎、青光眼、腭扁桃体炎、面肌痉挛、高血压、视力减退、肋间神经痛、乳腺增生、前阴瘙痒疼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太冲(五输穴)位于行间穴后1.5寸骨缝中。功用:疏肝理气,调经和血,镇惊息风。主治:遗尿、疝气、头痛、目眩、崩漏、口渴、胁痛、泄泻、癃闭、黄疸、高血压、月经不调、闭经、赤白带下、阴肿、淋病、胸满、癔症、失眠、口眼喎斜、足痛、无力、足趾挛痛、肾炎、乳腺炎、腋下肿痛、阴茎痛、便秘、眩晕、小儿惊风、精神分裂症、腹胀、呃逆、咽痛、咽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痛、下肢痿痹、胸胁胀痛、癫癎、小便不通、肝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胆囊炎、中风昏迷、面肌痉挛、手指震颤、乳腺增生、滞产、结膜炎、视力减退、青光眼、近视、前阴瘙痒疼痛、面部黄褐斑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中封(五输穴)位于内踝尖前大筋(胫骨前肌腱)后凹陷中。功用:疏肝理气,清利下焦。主治:膀胱炎、淋病、黄疸、全身麻痹、下肢厥冷、瘿气、遗精、阴缩、阴肿痛、疝气、小便不利、小腹肿痛、疟疾、肝炎、踝关节肿痛、胆囊炎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蠡沟(络穴)位于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处。功用:疏肝理气,清利下焦。主治:疝气、小腹肿痛、小便不利、会阴部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出血、下腹痉挛、麻痹、子宫内膜炎、癔症、性功能亢进、遗尿、丹毒、臁疮、小腿酸痛、肝炎、湿疹、睾丸炎、阴部瘙痒疼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曲泉(五输穴)位于髌骨(膝盖)内侧,膝窝里面横纹头之上凹陷中。功用:调气活血,清热除湿,舒筋利节。主治:大腿内侧神经痛、痉挛或麻痹、膝关节炎、心悸、疝气、痔疮出血、遗精、子宫脱垂、阴道炎、月经不调、闭经、阴茎痛、肾炎、阳痿、小便不利、癃闭、阴部痒痛、癥瘕、腿膝肿痛、痛经、白带、产后腹痛、头痛、目眩、癫狂、下肢痿痹、阴痒、疝气、高血压、前列腺炎、阴道炎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阴包位于股骨内上踝上4寸两筋(股内肌与缝匠肌)间。功用:理气活血,通利下焦。主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肿痛、麻痹、小腹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便秘、腰臂部痉挛或麻痹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阴廉位于气冲穴下2寸,大腿根内侧动脉中。功用:调经活血。主治: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外阴瘙痒、不孕症、泄泻、小腹痛、股内侧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不孕症灸大炷3壮、艾条灸5~10分钟。

急脉位于气冲穴下1寸,任脉旁2寸,平齐阴茎根。功用:疏肝理气。主治:阴茎痛、疝气、小腹胀痛、股内侧痛、阴部肿痛、子宫脱垂、大阴唇炎、睾丸炎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章门(募穴、脏会)位于第11肋间前端。功用:疏调肝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主治:黄疸、呃逆、呕吐、水肿、腹胀、泄泻、疳积、二便不利、胁痛、肝脾大、胃脘痛、消化不良、肺结核、胸膜炎、支气管炎、心悸、疝气、膀胱炎、肝炎、积聚痞块、腰背痛不能转侧、胁肋痛、胆石症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期门(募穴)位于乳头直下,第9肋端。功用:疏调肝脾,理气活血。主治:胸胁胀痛、腹胀、呕吐、呃逆、胃脘痛、哮喘、乳腺炎、乳汁少、肋间神经痛、肝脾大、肝炎、饮食不下、黄疸、妇女热入血室、胆囊炎、胸膜炎、慢性腹膜炎、心肌炎、鼠蹊痛、癃闭、遗尿、阴中痛、胆石症、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消瘦、乳腺增生、湿疹、面部黄褐斑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任脉经穴本经起于会阴,终于承浆,共24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