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3分钟读懂一个心理学常识
9148700000006

第6章 识人心理学——用心观察,你就能洞悉他人的内心(1)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那斯说:“人们常常是嘴里说着一件事,但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据统计,人类平均每10分钟的对话中,就会出现谎言;跟陌生人谈话时,绝大多数是言不由衷的话。要想看穿人的内心,就要掌握全方位的、多层面的看人识人的技巧和方法。

表情能反映人的心情变化

有人说世界上最善良的是人,有人说世界上最残酷的是人,还有人说世界上最琢磨不透的也是人……总之,对于人的看法,人们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

尽管人很复杂,但人类的心理活动却会通过表情使其内心的想法表面化。也就是说,人类的表情往往在自己无意识时传达着其内心的感受。所以,凭面部表情来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和心理状态,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学会了掩饰内心真实情感的手段,这种手法在现代商业谈判中屡见不鲜。洽谈业务的双方,一方明明在很高兴地倾听对方的陈述,且不时点头示意,似乎很想与对方交易,对方也因此对这笔生意充满信心。没想到对方最后却表示:“我明白了,谢谢你,让我考虑一下再说吧。”这无疑给陈述方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一天当中我们有多半时间都在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些人当中,有知心朋友,也有竞争对手,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要想识别他们,没有经过相当程度的对人内心活动的研究,是不太容易探视出他人的真实目的的。

虽然人很复杂,但并不是说不可识别的。毕竟,世上任何事情都有踪迹可循,有端倪可察,人也是一样。单单通过人的表情就可以推测出人的内心。比如看到别人眉开眼笑,我们知道这是内心高兴的表现;看到对方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我们知道这是对方发脾气的伴奏曲;看到对方说话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可以想见其中必有隐情或不可告人的秘密;看到对方说话笔筒倒豆子——直来直去,可以知道对方是个爽快之人;一个人目光呆滞、神情冷漠,必是受了什么打击所致。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人其实是毫无秘密可言的。”他的意思是说,人的内心思想是掩藏不住的,如果你是一个懂得观察的有心人,就很容易洞悉他人的内心秘密。

人的面部可以表现出不计其数的复杂而又十分微妙的表情,并且表情的变化十分迅速、敏捷和细致,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情感、传递信息。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完全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表达出来,在你未开口之前对方就从你的面部表情上得到了一定的信息,对你的气质、情绪、性格、态度等有所了解了。所以,有句俗话说得好,看人先看脸,见脸如见心。

高兴的表情显示出人们的欢欣喜悦;扭曲夸张的表情却表达出他的愤怒之情;喜怒无常的表情是嫉妒别人的表示。

我们常常说的“脸色”,不是指静态的长相,而是指动态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一种丰富的人生姿态、交际艺术。不同的人的脸色,又可以成为一种风情、一种身份、一种教养、一种气质特征和一种表现能力。脸上泛红晕,一般是羞涩或激动的表示;脸色发青发白是生气、愤怒或受了惊吓而异常紧张的表示。脸上的眉毛、眼睛、鼻子和嘴,更能表示极为丰富细致而又微妙多变的神情。皱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烦恼,甚至是盛怒;扬眉一般表示兴奋、惊奇等多种感情;眉毛闪动一般表示欢迎或加强语气;耸眉的动作比闪动慢,眉毛扬起后短暂停留再降下,表示惊讶或悲伤。

等到一个人的表情尽显无遗后,他的话语也会随后而至,如果一个人说话时,语气非常愉快,但是,脸上却没有相应的神色出现,那么,他的话就是违心之语;如果一个人说不清楚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却露出诚恳可信的神色,那么,他可能不善于口头表达;如果一个人话还没有出口,已经怒气冲冲了,那么,他的心里一定是非常愤怒的;如果一个人说话时吞吞吐吐,但是,他愤怒的神色却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他是在做无奈的忍耐。

工于心计,或郁郁寡欢的人,如林黛玉,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方面想,长久如此,气血不舒,五脏不调,六神无主,如此身体状况,脸上必定青黄蜡瘦,暗淡无光,表情也自然不会清爽喜庆了。

总而言之,人的外在表现都是内心情感的一种流露,所谓“喜形于色”就是这个道理。只要留心观察,就能练就“读心术”。

心理常识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通过眼睛洞穿人的心灵

心之所想,不用言语,从眼神中就会找到答案,这是每个人无法隐瞒的事实。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口头上极力反对,眼睛里却流露出赞成的神态;有些人花言巧语地吹嘘,可是眼神却表现出他是在撒谎。

有一位成功的律师曾经这么说过,判断证人在法庭上作证的可靠性,要注意他眼睛的动向。满脸佯装微笑的证人,注意他的眼睛,会发现那是一双不安的眼睛,根本没有笑的神志。如果眼睛真的在笑,心也会随之轻松。但是,对证人来说,面对紧要关头,心情没法放松,眼睛也就根本不可能真的笑,所以,证人的话值不值得信赖,一定要看他的眼睛给我们传达来的信息再做判定。

眼能传神,演技绝佳的演员眼睛的表演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一个演员的眼睛不会“说话”,那他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倘若某个歌手演唱时目光呆滞,那他绝不可能成为明星。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中说有三个姐妹,其中有一个叫美杜莎,外人只要一接触到她的目光,便立刻化为石头。这个故事在于说明眼神的威力。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完全不注意别人的眼睛,就无法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事实上,人们无法彻底隐瞒心事,即使有人摆出一副无表情的脸孔,但它并不能维持长久。

如果面对异性,只望上一眼,便故意移开视线的人,大都是由于对对方有着强烈的兴趣。譬如,在火车上或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所有人的眼光几乎都会集中在她身上,但年轻的男性往往会很快把脸扭向一旁。他们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基于强烈的压抑作用而产生自制行为。假使兴趣欲望增大时,便会用斜视来偷看。这是由于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的缘故。

不相识的人,彼此视线偶尔相交的时候,便会立刻撇开。这是由于人们觉得,一个人被别人看久了,会觉得被看穿内心或被侵犯隐私权。而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发现陌生人一直盯着我们,必定会感到不安,甚至会觉得害怕。相识者彼此视线相交之际,即表示为有意进行心理沟通。

对方是否在看自己,有无视线接触,都能说明对方是否关心你所说的话题。如果对方完全不关注你,那说明他不关心你的话题,正在想其他的事,或者是因为时间关系,想离开此地,总之,他是想尽快结束这个话题。

眼睛的清浊程度,也能折射出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经常睡眼惺忪的人,会显得很慵懒,无法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而眼睛雪亮、目光炯炯的人,自然显得聪明伶俐。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正视,代表庄重;斜视,代表轻蔑;仰视,代表思索;俯视,代表羞涩;闭目,思考或不耐烦;目光游离,代表焦躁或不感兴趣;瞳孔放大,兴奋、积极;瞳孔收缩,生气、消极。

眼泪,是眼睛的保护液。正因为眼睛能表达情感,眼泪也更能陪衬出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力度。一个人在极度伤心时,流出的是极其悲哀的泪水;在遇到意外惊喜时,流出的是惊诧、狂喜的泪水;碰到高兴的事时,流出的是欣喜的泪花;最让人琢磨不清、最有力度的就是情人的泪水了,它能让七尺刚强男儿柔情万种,且无怨无悔。

我们还要明白眼睛的一种动作——挤眼睛,它是用一只眼睛使眼色表示两人间某种默契,它所传达的信息是:“你和我此刻所拥有的秘密,任何其他人无从得知。”在社交场合中,朋友相互挤眼睛,是表示他们对某项主题有共通的感受或看法,比场中其他人都接近。陌生人间若挤眼睛,则无论如何,都有强烈的挑逗意味。由于挤眼睛意含两人间存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默契,自然会使第三者产生被疏远的感觉。因此,不管是偷偷或公然的,这种举动都被重礼貌的人视为失态。

孟子曾作过精辟的阐述,说明眼睛是判断人心善恶的基准。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这段话的意思是:观察人的方法,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了。眼睛不能掩盖人们内心的丑恶。一个人心中正直,眼睛就显得清明;心中不正直,眼睛看上去就不免昏花,听一个人讲话,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内心的好坏又怎么可以隐藏得了呢?所以,我们说眼睛是洞穿心灵的窗户,能表现人的心理内容。

心理常识定势效应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国外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衣着打扮表露人的个性特点

很久以前,衣服是用来御寒的。后来,衣服逐渐成为人们的御寒和装饰之物。从一个人的着装上,往往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在气质。一个人的衣服能够给人们发出一些很有意思的信号,懂得了人所穿衣服的特定含义,对于人们了解某个人、认识某个人会起到较好的帮助作用。

当我们连续多次看到一个女孩儿穿着红色的衣服,我们可能会猜测,这个女孩儿一定非常喜欢红色,而红色给人明艳、奔放、热烈的感觉,那么,这个女孩儿也应该具有热情、活泼、开朗的个性。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我们对颜色的视觉感知开始,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的推理判断。

一般说来,人们对衣服折射心理的了解多表现在色彩上:常穿白色的人高贵纯洁,但不可靠近;喜欢紫色的人情感比较浪漫;喜欢黄色的人天真烂漫;喜欢蓝色的人诚恳真挚,富有幻想;喜欢黑色的人抑制感情但渴望关怀爱护……但是这样的分类都过于简单,衣服所表现出的心理要比这些复杂得多。“衣服是人的第二皮肤”,衣服的颜色、质料、款式都能反映人的心理状态。

穿着违反社会习俗服装的人,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他们个性突出,往往有着与他人截然不同的衣着打扮、思维方式等等。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善于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大多数人是不喜欢这类人的。

喜欢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衣服的人,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看事情都能够从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觉等角度出发,凡事喜欢理性思考,经过分析后,再做出选择。这一类型的人通常具有浓厚的艺术细胞,喜欢我行我素,不被他人限制,同时他们还具有敢冒风险的精神,有胆有识。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自己又肯努力,将会在某一领域做出一定的成绩。

衣着华丽的人,有强烈的自我显示欲。

穿着朴素无华、只求舒服的人,他们的性格平和,喜欢无拘无束,喜欢从事伸缩性较强、自由活动空间较大的工作。这类人大多懂得享受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比较随便,不会苛刻地要求自己。他们比较积极和乐观,也有一定的进取心,能很好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劳逸结合,他们会在比较轻松惬意的氛围里把属于自己的事情做好。

穿着追求时尚的人,他们多是有较敏感的时尚观念,能够很快跟上流行的脚步,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很强的。但多是生活阅历比较浅,没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洗礼的人,他们都比较脆弱,一旦遭遇挫折将不堪一击,容易妥协或做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