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3分钟读懂一个心理学常识
9148700000034

第34章 心理困惑——赶走心理困惑,让心灵洒满阳光(2)

4.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

有的人因为在生活中一直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工作压力很小,生活平淡,朋友圈子不大,业余生活不多,伴随着这种单调麻木,这些人的性格好像也理所当然地简单乏味起来。当他们还在从早到晚无话可说、无事可做的麻木中陶醉的时候,一旦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现实强迫他们尽快回到一个社会人的状态,这种懒散惯了的人就会很难融入每天都紧张的环境中。这会间接导致他们走向孤独,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自己能否为他人所接受,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改变孤僻的心理障碍,成为社交高手,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改变性格,增加交往的心理透明度

孤僻的性格是在生活环境中经过反复强化逐渐形成的。具有孤僻性格的人,兴趣比较狭窄,清高孤傲,心灵的透明度不够,心理活动深藏不露,外人感到神秘莫测。这些性格会成为他们融入集体的障碍。因而,与人沟通时要增加心理透明度,以开放的心态主动与人交往,吸纳别人的长处,享受、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意和交往带来的欢乐。

2.调整自己的心态,主动与人交往

在交际中,心态一定要调整好,千万不能害怕与人交往。工作中与同事多接触会让人变得更合群。还可以找朋友聊天。如果自己话不多,那就当听众,听听他们的故事、话语,说不定能从中得到启发,脑子就开窍了。到处走走散散心,也能让心境打开,使你交到更多朋友。

3.悦纳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否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但“当局者迷”,并非人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自我认知失调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长处和短处,并对自己作出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防止因评价过高而变得自负,或因评价过低而陷入自卑。要努力让自己树立“我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观念,悦纳自我,能以积极的状态面对社交活动。

4.及时肯定自己

因自卑而孤僻的人,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充分肯定自己这一天的成绩和进步,不讲消极的话。有写日记习惯的可以把好的体验、进步、成绩记到日记上。天天都这样记日记,你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有意思。

心理常识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多疑让你失去他人的信任

多疑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社交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产生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多疑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心理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

多疑是交往中的一种消极心理,反映着不同程度的自私狭隘思想。如有的人受到领导批评时,总是疑心谁向领导打了小报告,疑心与自己竞争的人使绊子,疑心与自己有过结的人伺机报复等,甚至有人对自己稍微表现出一丝异常,就怀疑是对自己有成见。

多疑是人际关系中的蛀虫,也是和谐人际关系之大忌。一个人一旦掉进无端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心生疑窦,对他人失去信任,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上周末,几个朋友约好了去酒吧喝酒,可就是没有人来告诉小王。小王无意中得知此事心里很不舒服,觉得这帮朋友太不够意思,接着就想:“他们怎么会忘记告诉我呢?肯定是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了,不知道得罪了其中的谁。这次他们聚会,之所以不叫上我,没准儿就是因为那个人要跟其他人说我的不好呢!是这样吗?还是他们都不喜欢我,在有意远离我?哎,他们到底为什么不叫上我呢……”小王这样猜想着,一个周末都没有休息好,致使这周的精神状态很差,工作效率也很低。

而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朋友们觉得小王上周工作很辛苦,所以没有通知他一起聚餐。大家这么做是希望他一个人在家好好休息一下,下周末再一起聚会,好好聊聊。

猜疑多是由错误的思维定势造成的。一般来说,猜疑者是以某一假想目标为起点,以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并依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进行“O”型思考的。这种思考从假想目标开始,又回到假想目标上来,如蚕吐丝做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死死束缚住。

筱筱的大学同学在聚会上带了女儿去,但却没有介绍给筱筱认识。筱筱觉得很别扭,内心思忖着对方为什么没有把孩子介绍给自己认识:“她觉得我现在没钱没权没本事,所以,不屑于让孩子叫我一声‘阿姨’?或许,她以前根本就不喜欢我,只是因为我们以前在一个宿舍,所以才不得不与我接触?不管怎么样,她让我心里不舒服,我就不能让她舒服,下次聚会,我就把我儿子领来,也不介绍给她认识!”

而实际上,朋友之所以没介绍孩子给筱筱认识,是因为孩子太害羞了,来了以后,就自己找了个地方坐下,谁也不搭理了。

多疑是一种精神过敏,是友谊之树的蛀虫。这种心理是迷害人的,能乱人心智。多疑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其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因此,这种人必须费心地算计别人,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吃亏,才能在他们营造的狭隘的世界里获得“胜利”。

在社交中,我们应该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在自己无端猜疑的时候,可以去做做运动,哪怕刚开始是强迫自己去这么做。健身可以让人的头脑一时放弃思索,不再猜疑。过了当时的猜疑点,也许就能减轻或者忘记那些疑团了。在心绪不宁之时,做自己平时喜爱的运动,比如做健身操,或打太极拳,或散步,或伴着音乐跳舞,都能消除悲伤、愤怒、烦恼和愁思,换来“柳暗花明”的心境。

心理常识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

他进一步解释说,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洁癖”不能等同于讲卫生

一般来说,洁癖就是太爱干净。一个人爱干净是好事,但是,过于注重清洁以至于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是社会交往,就属于洁癖。洁癖有轻重之分。较轻的洁癖仅仅是一种不良习惯,而较严重的洁癖则属于心理疾病,是强迫症的一种,应求助于心理医生。

有的人尤其注意手的卫生,每天要洗几十遍,每接触过一件东西,就得把手洗一次,不然就痛苦万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一回家动不动就要大洗一番,不让家人随便乱坐,也不欢迎朋友来访。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手,还关注周围的其他人,例如别人去厕所后忘了洗手,或者从外面回来没有洗手,又碰了什么文件和用具,那他就对这些文件和用具特别紧张;和别人握手也很紧张。时间一长,这样的坏习惯就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洁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过度疲劳、紧张,某些精神刺激以及自小卫生的家庭教育等都可以诱发洁癖。有洁癖的人的性格多具有敏感、固执、主观任性、自制力差,或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谨小慎微、自卑、墨守成规、刻板等特点。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洁癖之士要首推明初大画家倪云林。他爱洁成癖,自己用的文房四宝每天都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随时擦洗。院里的梧桐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一日,他的一个好朋友来访,夜宿家中。因怕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竟亲起视察三四次。忽听朋友咳嗽一声,于是担心得一宿未眠。及至天亮,便命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佣人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了一片树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送到他面前,说就在这里。他斜睨了一眼,便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送到三里外丢掉。

很多有洁癖的人也知道自己有洁癖,明知道没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某女有洁癖,在外面穿过的衣服到家里就不能再穿,睡觉的时候必须换上只有在床上才能穿的专用睡衣。家里来了客人她会很紧张,客人走后她必须把家里所有地方都擦一遍。去外面时,需要开门她不会直接碰门把手,而必须先拿张纸垫着。她不敢乘公交车,不敢去公共场所,所以基本很少出门。万不得已要出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彻底清洁,里里外外全部衣服,还有包、包里的东西,只要是带出去的东西都要洗,没洗干净之前绝不会接触家里的其他东西……

像这种有“洁癖”的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多见的,他们整天都活得特别紧张,其生活目标就是讲卫生,整天关注的就是病菌,而无暇顾及其他。当洁癖影响正常生活的时候,它就不再是讲卫生了,就需要采取办法加以矫正了。

1.从心理上改变对“洁净”的认识

有洁癖的人一般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洁净。其实“洁”与“不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场合都无法做到完美。农村孩子是玩泥巴长大的,身体却很棒。而且我们身体里有很多有益的细菌,都消灭了反而更容易生病。农民一般没有洁癖,他们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他们眼里粪便意味着肥料,是粮食高产的保障。只要能从心理上正确认识洁净,并用事实逐渐改变固有的看法,走出洁癖的困扰并不难。

2.“以毒攻毒”

物极必反,矫正洁癖我们可以“以毒攻毒”,怕什么偏干什么,一旦跨过心理上的那道坎儿,问题就解决了。比如,对于需要不停洗手的人,家人或朋友就可以让他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在他手上涂泥土、墨水等脏东西。涂完后,提示他的手弄脏了。接受治疗的人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睁开眼睛看到底有多脏为止。如此反复进行,巧妙之处是有时可以在他手上涂清水,同样告诉他很脏,这样他睁开眼时会发现手并不脏。这对他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说明“脏”往往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意念,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此外,还可以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每天减少洗手的次数,原来洗30遍,现在洗25遍,慢慢地克服洁癖。

心理常识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人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人的自身评价,能对人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正确地运用表扬和批评等奖惩手段,能激荡人的心灵,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有助于人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强化好的思想品德,抑制不良的行为,提高道德认识水平,促进人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别让强迫症左右你的生活

生活中,有些人的生活常被一些想法和行为所左右,比如反复想同一个问题,或者重复做同一件事。为了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思想、观念或欲望会导致严重的内心斗争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有时可以是为了减轻焦虑而做出一些近似仪式性的动作。尽管他们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当这些想法和行为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可能就是得了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