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3分钟读懂一个经济学常识
9148600000021

第21章 学点经济学,职场游刃有余(1)

就像消费与投资一样,职场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掌握些经济学常识,我们便可以轻松地解读职场中的各类原则,在职场拼搏之路上,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晋升与加薪的愿望。

因为“不材”,所以长寿

一个匠人对其弟子的一段话道明了游刃职场的道理。弟子与师傅一起去伐木,弟子看到一棵很美的大树,但师傅连看不都不看一眼,根本没有砍它的意思,继续前行。弟子不知何故。师傅说:“这棵树,如果用它做船则沉,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做成家具很快就损坏,用作门很快出水,用来作柱子则很快被虫子蛀掉,这棵树不能用作任何东西的材料,它是不材之木。正因为它是不材之木,它才能如此长寿。”

自古以来,人才或者成为他人嫉妒的对象,或者成为权势者利用的对象,或者是被陷害的对象。无论是哪种对象,均成为他人算计的对象。

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不遭人嫉是庸才”,以及专门针对女人所说的“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些都说明,某人在某个方面突出往往给自己带来灾难;而那些不是人才的平庸之人往往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地度过一生。

韩信一开始投奔项羽,多次出谋献计,也不曾得到项羽的采纳。于是,韩信郁郁寡欢,投奔了汉军,然而在汉军,韩信依然得不到重用,虽然曾得到夏侯婴的推荐,但刘邦并没有发现他的过人之处。后来,韩信偶然得到萧何的赏识,但仍不能大展宏图,于是,便挥鞭骑马扬长而去,萧何得知后,急忙追项羽而去,这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

在萧何极力保荐下,韩信终于得到了重任,并为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刘邦得天下后,韩信的才又成了他招致祸根的原由,最终,韩信死在了吕后和萧何的计谋之下。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我们这个社会是个人才社会,到处都需要人才,但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人才。人才属于劳动者,是劳动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较高,即高质量、高素养和高能量的特性,使其又不同于一般的劳动者,应该说人才是劳动力的主力军,是这个市场上的高层次劳动力人物。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实这针对的也就是市场上的人才,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稀缺性。

其次,要明白人才经济学,就要知道人才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的。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经济学的领域,人才都是作为一个生产要素而存在的,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这个要素在生产力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了。人才是科学和技术的载体和所有者,当科技成为了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后,人才也就成了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我们当前所讲的先进生产力,即先进的科技成果,这其实都应该归功于人才的创新劳动。

第三,人才既然作为生产要素而存在,这也就说明了人才的商品性。作为商品,当然要和社会的供求关系挂钩,也就是说人才是市场需求下的产物。但要注意的是人才的需求又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普遍来说,社会的其他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之后,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到达供求平衡,然后是供大于求的情况。但是人才这一生产要素就不一样了,人才作为先进科技的开发者,作为科学技术的引领人,应该来说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是不折不扣的稀缺资源。除非这个世界停止发展了。

第四,人才既然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稀缺资源,但只要是一种商品就要进行交易,只有进行了交易,才能体现出人才的价值和功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通过自由流动,即供求双方的自由选择,让人才得到了优化配置。所谓“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无非是人才流动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由交易结果。

这个社会,是个需要才能和机遇的社会,才能和机遇对于我们就像对于韩信一样重要。然而,获得了赏识和机遇的韩信,最终还不是毁在了他自己的才能上。一个人如果才能出众,就会被他人利用最后被人所伤;但一个人如果毫无用处,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同样会被人所伤。因此,我们说,要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要知道,虽然相貌的美丑不能掩盖,但才能则是可以掩盖的。

尽管才能突出往往招致危险,然而,我们就此认为平庸是件好事,可以不求上进,也是不对的。在《庄子·山木》中说: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看待这个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经济学常识囚徒困境模型理论

甲、乙两个人一起携枪准备作案,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警方怀疑,这两个人可能还犯有其他重罪,但没有证据。于是分别对两名罪犯进行审讯,并告诉罪犯,如果主动坦白,可以减轻处罚;顽抗到底的话,一旦同伙招认,就要受到最为严厉的处罚。当然,如果两个人都坦白,还是要受到严惩,只不过比一个人顽抗到底要轻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坦白,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抗拒,即与他的同伙合作。这样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坦白,警察会以非法携带枪支罪而将两个人各判刑1年;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15年;如果两个人都招供,则两个人都会因为罪名各判10年。

那么这两个囚徒该怎么办呢?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共同抗拒,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只判刑1年。但是,由于他们被分别关押,无从知道对方的决策,因此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选择。这就是“囚徒困境模型”。

保住你的“金饭碗”

在尼克松当总统期间,美国白宫经历了几次权力变动,但是基辛格始终在白宫占有一席之地。这并不是因为他是美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也不是因为他与总统的关系有多密切,而是因为他涉足了政府机构许多领域的工作,是白宫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离开将导致极大的政府混乱,因此有着不可替代性。一种商品如果可替代性高,它的价值就不会高了,这是普通的经济学常识。人才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同样如此,要想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要想成为单位的顶梁柱,需要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强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如果想在职场中拥有“不败的金身”,必须拥有他人无法替代的能力和职业素养,那时,你的饭碗也才能称为“金饭碗”。

“金饭碗”,古时指皇帝吃饭的碗,民间传言,能得金饭碗,一生衣食无忧。在现代,“金饭碗”则指待遇优厚的职位,亦成吃国粮的另称,得此“金饭碗”,便意味着从此前程似锦、丰衣足食、生活美好。“金饭碗”若做此解释,那么职场中其实就没有什么“金饭碗”。以前,由于政策扶持或市场导向的作用才产生所谓的“金饭碗”行业。曾经辉煌的行业,可能成为下一朵“明日黄花”。而今,对于职场人士来说,真正的“金饭碗”不在别处,就在你自己的身上,就是你的个人技能和职业素养。“金饭碗”就是一种不可替代性的人力资源,是指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就像拥有了金刚钻,就不怕揽不到瓷器活一样,要练好“内功”,成为职场的“抢手货”,如此就可以从容应对职场变化。当面对瞬息万变、云谲波诡的职场动荡时,不能只是一味地抱怨自己的薪水不高,或单位“过河拆桥”的决策。如果一个人在职场上,确立了自己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地位,那么你就保住了你的“金饭碗”。

将替代效应做出更为浅显的解释,我们可以从吃饭这一个简单的问题上,联想到经济学里的常识。北方人喜欢吃面条,可是到了南方,面条竟贵到眼睛充血的地步,于是便改吃米饭。尽管你不喜欢吃米饭,但是米饭毕竟便宜呀。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替代效应,即用米饭替代面条。面条和米饭都有的时候,两者可以相互替换,可是当只有面条而没有米饭的时候,即没有了替代品,这时,面条再贵我们也得吃。在职场中确立“金饭碗”,就如同无法替代的面条一样。

一般来说,一种东西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的替代品的多少。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之所以价值连城,就是因为它们没有替代品。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里之所以备受器重,就是因为能够替代他们的人少,普通岗位的员工为什么薪酬低,就是因为能够替代的人很容易找到,你不愿意干,满大街上的人多的是。

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Google,引起了一次人事地震,导致微软起诉Google。虽说官司最终和解,但两家世界上有名的公司为了一个员工打官司,毕竟很少见。这就是李开复在他的职业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李开复的职业生涯里,都是一个地方干上三五年,就跳槽到别处。虽然李开复经常会“追随我心”,有个性,但并不“个涩”。李开复性格比较腼腆,但他非常清楚,在企业里面,得到关键人物的支持是最重要的,这样你就能获得不可替代的地位。

深知替代效应奥妙的商家们,不断推出新的、独具特色产品,就是要让这个商品无可替代,因而立于不败之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将替代效应推向了极致。媒体热衷独家新闻,就是增强自己在大众中的不可替代性。当商家终于认识到构成现代企业竞争力最核心的因素是文化时,企业文化建设便成为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产品别人可以替代,而文化是难以替代的,百年企业之所以不败,就是因为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增强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具有独特的个性气质和人格魅力,才能在别人眼里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经济学常识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只有一块手表时,可以知道时间,当他同时拥有两块手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块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世界上有千万种衡量事物的标准,如果反复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一件事,最后会发现很多截然不同的结果;同样,如果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最后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手表定律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启发是,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就将陷于混乱。引申来讲,在管理上可以这么理解这个定律,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不能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或这个团队无所适从;对一个企业,更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要知道,人生的很多苦恼都来自于太多的标准,拥有太多的“手表”,这所有的“手表”让你变得复杂,让你无所适从。

让自己成为公司的焦点

郑剑锋在公司是领导眼中的得力助手,而且在同事眼里也口碑不错。他的薪水一路飙升,职位也越升越高。他每天上班衣着光亮,胸膛笔挺,自信满怀,风光无限,集领导和同事的光芒于一身,是公司和单位的“焦点”式人物。同事们对他又嫉妒、又羡慕、又欣赏,但都只能无奈地感叹:“自己怎么就没有他那样的机会呢?自己怎么就不能吸引领导和同事的注意力呢?”

其实,这些像郑剑锋一样在公司和单位里的“风云人物”,他们加薪和升职不是偶然的,在这之前,他们都凭着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好人缘得到了公司高层领导的认可,也得到了同事的认可,所以,后来的加薪和升职,也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自然进程化结果。

这里就涉及到注意力经济学的知识了。“注意力经济学”的概念出现有很长的时间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对其的表述是:公众在接受信息时存在着消费,他们消费的不是什么有形的东西,而是自己的注意力,即公众在接受信息时,要消耗注意力这种资源。不过,当时赫伯特·西蒙的这种表述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兴起,这一概念才逐渐被世人认同,并被广泛应用。

在赫伯特·西蒙的表述中,公众的注意力就是一种资源,当公众在接受信息时就要消费这种资源。消费注意力之后能够获得怎样的回报,就要看信息的价值。如果我们用“好、坏、无所谓”这三个简单的标准来评价信息的价值,公众消费注意力后从中获得的利益就是:通常来说,好信息可以让公众在消费注意力的同时得到相关的利益。例如一些正被脱发烦恼包围的人群,当他们在听到一种治疗脱发产品的消息时,脱发烦恼就能得到短暂的缓解,这就是公众从中获得的利益。坏消息除了会消费公众的注意力外,可能还会让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