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10秒钟打造幽默高手
9147400000025

第25章 幽默技巧实战训练营(5)

金斯伯格说:“您真了不起,您是第一个正确回答我这个问题的人。”

美国有家服装公司,为了招揽生意,便想请个名人为他们做广告。后来,他们选中了当时在美国声名大振的海明威。这家公司给海明威写了一封信,并送去一条领带,在信的最后是这么写的:

我亲爱的海明威先生,这是我公司出品的领带,深受顾客欢迎,现奉上样品一条,请你试用,并望寄回成本费两美元。过了几天,公司收到了海明威的回信,还有海明威出版的小说一本,信中写道:

我的小说深受读者欢迎,现附奉一册,请你们一读。此书价值两美元八美分,也盼寄回倒欠我的八美分。

看完信,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哭笑不得。

生活中,在某些场合,有些人为了让你当众出丑而嘲笑、讥讽你,也有些人是无意的,但却让你下不来台。对待这些人,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你大可不必与他斤斤计较。依法炮制、照猫画虎,不但能变守势为攻势,还能给对手以有力的一击。如果能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如样炮制法”,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不信,请看下面的这个小故事:

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人潮如涌,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在人群中,有一位漂亮的少妇特别引人注目。

此时,一个不怀好意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跟少妇搭话。他见少妇穿的是一双肉色的丝袜,便嘻皮笑脸地问道:“哎,你这双丝袜是从哪里买的?我想给我妻子也买一双。”

那少妇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我劝你最好别去买,穿着这种袜子,那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就会找借口跟你妻子搭腔。”

“如样炮制”看似缺乏创意,实则犀利无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便是哑巴吃黄连的味道——有苦说不出。

8.进退两难幽默的魅力

进退两难,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假设一个只有两种可能性的前提,迫使对方在两种可能中加以选择。而实际上,无论对手选择哪一种,推论出的结果都对他自己不利,除此之外又别无它法,从而使对方进退维谷,左右两难。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大肆宣扬神学,鼓吹宿命论。一次,一位神学家又在鼓吹什么“上帝是万能的”,这时有一个人站起来,大声问道:“我可以问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神学家故作大度。

“上帝果真像你说的那样万能吗?”

“那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

“上帝能够创造一切吗?”

“是的。”

“那上帝能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

“当然可以。”神学家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他岂不是举不动那块石头,而你怎么能说上帝是万能的呢?”

神学家哑口无言。

这个人就是后来被宗教裁判所烧死的无神论斗士——布鲁诺。

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十分宠爱大臣魏丑夫。在太后病危时,曾下令:“我死后,一定要用魏丑夫殉葬。”

魏丑夫知道了十分恐惧,谁也不愿这样白白送命。大臣庸丙是魏丑夫的好朋友,他十分同情魏丑夫,便向太后求情。

庸丙问太后:“您认为人死后还会有知觉吗?”

太后答道:“当然没有。”

庸丙又问:“像太后这样圣明聪慧的人,既然明明知道死后没有知觉,那么为什么要将自己生前所宠爱的人陪葬在没有知觉的死人旁边呢?”

太后低头沉思,默不作声。

庸丙接着说道:“如果说死人有知觉,那么先王忍受羞辱已经很久了,太后连补救过失的时间都不够,哪里还会有闲暇去私爱魏丑夫呢?”

太后觉得庸丙言之有理,最后终于收回命令,魏丑夫免于一死。

春秋时,有一个人向楚王进献长生不老之药。当这人拿着药来到宫门时,守门的卫士问道:“这药可以吃吗?”

“当然可以。”献药的人回答。

于是卫士将药夺了过来,随即吃了。楚王得报,大怒,命人将卫士捆了起来。

卫士对楚王说:“大王请听在下一言:当初我问献药的人‘此药可以吃吗’?他说‘可以吃’,所以我才拿来吃了。这是献药人的罪,而不是在下的罪过呀。如果他说不可以吃,我自然就不会吃了。”

楚王听罢,怒道:“你还敢狡辩,不杀你难解寡人心头之恨!”

卫士接着说:“大王要杀我不迟,让我把话说完。”

“你还有什么说的?”

“此人给大王进奉的是不死之药,说是吃了它就可以长生不老,不会死去。现在我已吃了这种药,如果大王杀死我,就说明这药是假的,根本不能长生不老,那这个人就是来欺骗大王的,世间哪有什么长生不死之药啊!”

楚王听了他的这番话,无可奈何,摆摆手将他放了,同时把那个献药者逐出宫门。

陷敌两难,其实就是逻辑学中的著名的两难推理。运用这种推理极易取得主动而让对方陷于被动,无论是论辩还是劝说,都会迫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因为他无路可走,只能听从你的意见。

您在生活中不妨一试。

9.妙趣横生幽默的魅力

在演讲的过程中,如果能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增强语言的感召力,听众就会对你所讲的感兴趣,也就是说你要用趣味的语言来吊起听众的胃口,让听众感到极度兴奋,他才会全神贯注地听你的演讲。

在一次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上,一位演讲者是这样开头的:

“星期天,我去买东西,便挤上了公交车。车上人很多,许多人都站着,我便站在一位健壮如牛的小伙子旁边。这个小伙子坐在座位上,紧闭双眼,眉头紧锁,一副病态。我以为他生病了,连忙关切地问道:‘怎么啦?生病啦?’小伙子依然闭着眼,回答说:‘不,我实在不忍心看这么多妇女和孩子站在我面前……”

讲到这里,听众不由哄然大笑。同时,他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他们想弄清这个故事有没有结尾?演讲者会对那个小伙子如何评价?

于是,演讲者话题一转,讲到当今人们的社会公德:有些人虽然也想“高尚”,但看到别人都不怎么“高尚”,自己干脆也随波逐流、趋于平庸;更多的人是像那位小伙子一样来个“眼不见为净”。

这样,演讲者一边讲,听众边听边思考并与自己的行为相对照,这便是演讲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在有些时候,如果听众比较倦怠或情绪不是很好,能恰当地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用来振奋听众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通用电气公司的杰出领袖——杰克·韦尔奇曾担任通用公司的一个部门主管。有一次,他想召开员工大会,但是,在会场上他发现大部分人居然都昏昏欲睡。于是,韦尔奇抬手看了一下表,说:“劳驾诸位——请大家对一下表。”

会场上的人吃了一惊,心想开会对表干什么?众多疑惑的目光对准了韦尔奇。

韦尔奇伸出胳膊注视着自己的手表,极为认真地重复道:“劳驾,请对一下表。”

大家惊奇不已,但都将自己的手表拿在手上。

“现在是下午4点30分,不准的请拨正。我的发言只需15分钟,也就是说4点45分你们就可以离开这里。请前排的各位注意,如果到时间我讲不完,你们可以将我从窗口扔出去!”

顿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欢笑,接着便鸦雀无声,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他只有15分钟的发言。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为人一向孤傲。一次,在为他举行的饯别宴会上,大家入席坐定,都有点拘谨。一时宴会的气氛极为沉闷,大家谁也不愿先打破僵局。

张大千为了打破尴尬的局面,便端起酒杯来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面前,举杯说道:“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所以,我先敬你一杯!”

众人听毕,全都愣住了,就连一向以见多识广著称的梅兰芳也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接着,张先生笑着说:“你是君子,因为你只动口不动手,而我是小人,因为我只动手不动口,你说这杯酒该不该我敬你?”一番话,逗得满堂宾客开怀大笑,梅兰芳也乐不可支,举杯一饮而尽,整个宴会的气氛顿时变得极为热烈。

张大千的这种幽默有点自我解嘲的味道。但对于活跃气氛来说,的确是神来之笔,让人佩服。

幽默的语言,会令你大受欢迎,受益无穷。因为,人人都想快乐一生,幽默、风趣的讲话自然会使听众对你另眼相待。幽默的人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10.反唇相讥幽默的魅力

在交际场合,人身攻击之类不愉快事件的发生是难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哑巴亏,反唇相讥将成为你的防身盾牌。

和其他的应变技巧一样,反唇相讥,一般要能及时、巧妙地利用对方讲话内容中的漏洞,借用其中的某些语句,反戈一击。你可以借助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来揭露丑恶,戏弄无知,回击恶意的挑衅,以解脱你的窘境。

齐国时,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举行招待酒会。酒兴正浓时,只见两个差役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故意问:“这人是做什么的?”

差役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很显然,这是预先安排好的,楚王企图以此来羞辱晏子。

晏子并没有反驳,而是郑重地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一件事,桔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桔树,生长在淮北,便成了枳树。桔树和枳树叶子相似,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做贼,一到了楚国就盗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惯于当贼?”

一席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萧伯纳也曾遭人污辱,他的反击,更是让人觉得酣畅。

一次萧伯纳坐在沙发上沉思,他身边的一位美国金融家说:“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1美元。”

“我的思考1美元也不值。”萧伯纳看了他一眼。

金融家感到很得意。萧伯纳的话锋一转,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

金融家本想戏弄萧伯纳,结果自讨没趣。

当然,这方法不宜随便使用,要适当地把握分寸。反唇相讥是把双刃剑。可以让你受益,也可以让你受损。

11.转移话题幽默的魅力

转移话题可以是为了吸引对方的兴趣,也可以是为自己免受尴尬。转化后的话题力求生动、幽默、引人入胜。

梁晓声是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也经常到国外访问。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

采访的记者是一位四十多岁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将摄像机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面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你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

梁晓声点头认可。

随着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么,我想请教你,梁先生,在你或是你这一代作家看来,文化大革命是好是坏?”

梁晓声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会如此刁钻,分明是想“引”人上当。他灵机一动,迅速转移话题,立即反问道:

“先生,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自然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得暗暗佩服。

后来,英国的这家电视台在播放这期节目时,只好将这一段对话“掐”掉。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如果梁晓声按照那位英国记者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什么都会落入英国人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

1961年5月,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率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解决老挝问题的14国外长扩大会议。会后,美国代表哈里曼携夫人在加拿大代表朗宁的陪同下,来到陈毅元帅的桌前。朗宁不怀好意地对陈老总说:“陈元帅,这位是哈里曼夫人,要和您握握手,不知您同意不同意?”

陈老总礼貌地站起来,坦然自若地说:“这有什么,当然可以了,难道你们美国人的手不是肉长的吗?”

哈里曼夫人把话接过去说道:“你每次发言我都来聆听,而且我发现从远处看你很漂亮。但是,现在从近处看,我觉得,你更漂亮。”

这句美国式的恭维,让陈老总感到极不适应,不过他马上便回敬一句:“十分感谢。不过,我敢肯定你们的肯尼迪先生就不会这样评价我!”

一句玩笑使陈毅轻松摆脱尴尬,同时也显得潇洒自若。

汉章帝时,有一位志士叫第五伦,深受章帝信任,便让他做了司空,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由于第五伦为人正直、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深得人们爱戴。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些人。

一次,在面君的时候,有人当众问第五伦:

“你有没有私心?”

这句话实乃是绵里藏刀,无论他怎样回答,都会对他不利。

于是,第五伦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过去,有一个人有求于我,便要送给我一匹千里马,但是被我拒绝了。此后,每当朝廷让我们三公选荐人才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想到这个人,不过,我始终没有举荐他。我哥哥的儿子病了,我一天探望十次,回到家躺下就睡了。我儿子生病了,虽然我不去探望他,可是,却一整夜睡不着觉。这样看来,我还是有私心的。”

这样巧妙的回答,不得不让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