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9145700000057

第57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1)

妇女疾病,以经、带、胎、产和前阴诸病为主。胎产部分,已在前两章分别论述,其不属胎产部分,统归于本章而称为妇女杂病。

本章指出虚、冷、结气,为妇女杂病的三种主要病因,并因经带多影响胎产和其他杂病,故对经带论述较详;其次论述了热入血室、梅核气、脏燥、腹痛、转胞、阴吹、阴疮等多种病证。

本章治法丰富多彩,有内治法,也有外治法。内治法中有汤、散、丸、酒、膏等剂型;外治法中有针刺、洗剂、坐药等。为后世妇科杂病辨证施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原著精读

【原文1】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①,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词解】 ①热入血室:血室狭义的是指子宫,广义的则总括子宫、肝、冲任脉。

热入血室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相搏结于血室而出现的病证。

【释义】 本条论述热入血室的证治。

妇人患太阳中风证,历时已七八日,应无寒热,而今仍继续寒热,发作有时。询知其续来寒热之前适值经期,经水行而刚断,可知是邪热乘虚侵入血室,热与血结所致。因血室内属于肝,肝与胆相表里,故见寒热如疟之少阳证。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散其血室之结。后世医家多主张在本方中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等,清热与活血并用,可以取法。

【辨治要点】

主证: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

成因:邪热乘虚侵入血室,热与血结。

治法:扶正达邪,和利气机。

方药: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原文2】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①,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词解】 ①谵(音詹)语:同俨。《集韵》:“俨,疾而寐语也。”

【释义】 本条论述热入血室的证候和治禁。

妇人患伤寒发热时,正逢经水适来,虽经水正行而畅利,但邪气乘虚入于血室,热扰血分,血属阴,夜暮亦属阴,故白日神志清楚,夜暮则胡言乱语,精神错乱。此证不同于阳明腑实证,而是热入血室,血分热盛所致,故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所谓“必自愈”,亦并非不用药物而待自愈,而是因邪陷不深,尚未与血相结,月经正行,邪热可随月经外泄而愈。有些注家认为可用小柴胡汤加化瘀、清血热之品治疗,可以参考。

【辨治要点】

主证:妇女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成因:热入血室。

治禁: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对原文中“必自愈”三字,注家有不同认识,有认为热随经泄,经尽自愈,故无须治疗;但亦有认为“谵语重证,岂易自解?”必须治疗。两者不同认识的着眼之处,一以“必自愈”三字,而一以“治之”二字。但所谓“治之”,也必须辨证论治;所谓“必自愈”,也着重示人要有辨证的准确性和预见性,并非绝对不药而自愈之意。

【原文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释义】 本条再论热入血室,表热已罢的证治。

妇人患中风,发热恶寒,正逢经期,经水适来,历时七八日后,虽已热除,脉迟身凉,但其胸胁满,如结胸状,并有谵语现象,此为表热已罢,瘀热结于血室之证。血室属肝,肝之脉络于胁,瘀热而致肝之经脉不利,故胸胁满如结胸状;其谵语非阳明腑实,乃血热上扰神明使然,治取肝之募穴期门刺之,泻其实而清其瘀热。

【辨治要点】

主证:妇人太阳中风,适值经水来潮,表证已罢,但有脉迟、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

成因:瘀热结于血室。

治法:针刺肝之募穴期门,泻其瘀热。

【原文4】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戢然汗出者愈。

【释义】 本条论述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

妇人患阳明病,虽不逢经期,但阳明里热太盛,亦可热入血室,迫血下行,使前阴下血。阳明热盛,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肝与冲任之脉皆上行,由于里热熏蒸,故但头汗出。即属热入血室,故治疗仍刺肝之募穴期门,以泻其实热,邪热去,阴阳和,则周身汗出而愈。

【辨治要点】

主证:妇人阳明病,下血谵语。

成因:阳明病热入血室。

治法:刺肝之募穴期门,以泻其实热。

以上诸条,皆论热入血室的治疗,不论针刺或用药,均以泻热为主。但还须辨别血结与否,以区别治疗,如血未结,宜清热凉血;血已结成,当清热行瘀。具体可用针刺期门或用小柴胡汤加丹参、赤芍、生地黄、炒山栀子等随证施治。

【原文5】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①,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词解】 ①炙脔:肉切成块名脔,炙脔即烤肉块。

【释义】 本条论述咽中痰凝气滞的证治。

本条所述,即后世所称梅核气。病人自觉咽中如有烤肉块梗塞不适,咳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吞咽一般无妨碍,还可伴有胸闷叹息等症。多由于情志不畅,气郁生痰,痰气交阻,上逆于咽喉之间而成。此病多见于妇女,男子亦可见。治疗用半夏厚朴汤解郁化痰,顺气降逆。方中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辅以茯苓利饮化痰;佐以苏叶芳香宣气解郁,合而使气顺痰消,则咽中炙脔感可以消除。

【辨治要点】

主证: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咳之不出,吞之不下。

成因:咽中痰凝气滞。

治法:解郁化痰,顺气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紫苏叶)。

临床上本病病人常精神抑郁,并伴有胸闷、喜叹息等肝郁气滞之证,可合逍遥散加减使用,或加入香附、陈皮、郁金等理气之品;也可加咸味化痰药,如瓜蒌仁、杏仁、海浮石等以提高疗效。朱丹溪认为“痰结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味软坚之品,瓜蒌仁、杏仁、海浮石、桔梗、连翘,少佐芒硝,以姜汁蜜和丸,噙服之。”有参考价值。半夏厚朴汤除治疗梅核气外,还可用以治疗因痰凝气滞而致的精神病、咳喘、脘痛、呕吐及胸痹等病。

【原文6】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释义】 本条论述脏燥的证治。

本病多由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多,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所致。一般表现有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力乏等症。治用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安神宁心。方中小麦养心安神,甘草、大枣甘润补中缓急。《补正》云:“三药平和,养胃生津化血,津水下达子脏,则脏不燥而悲伤太息诸症自去矣”。

【辨治要点】

主证: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力乏,常伴有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等。

成因:脏阴不足,虚热燥扰。

治法:补益心脾,安神宁心。

方药: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脏燥原文未明指何脏,注家解说不一,如《医宗金鉴》认为脏即心脏;曹颖甫认为脏指肺脏;沈明宗、尤在泾、唐容川等认为脏是子脏;陈修园则认为五脏属阴,不必拘于何脏。以陈氏之说较为全面。

脏燥病多见于妇女,亦可见于男子,临床常用本方治疗神经、精神疾患,如神经衰弱、癔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还可治疗小儿盗汗夜啼、厌食等多种儿科疾病。有采用镇静、催眠及抗惊厥方法研究《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的神经药理作用,结果表明,甘麦大枣汤能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睡眠时间;增加入睡动物数;明显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及苯丙胺诱发的活动增强;降低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死亡率;但对硫代氨基脲,汉防己毒素及电刺激引起的小鼠惊厥无明显拮抗作用。有研究表明,本方有类似雌激素作用,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和因手术或放射治疗导致卵巢功能减退,血中雌激素水平低落及自主神经紊乱所引起的烘热和失眠有缓解作用。临床上本方常与小柴胡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半夏厚朴汤、温胆汤、酸枣仁汤等方合用。临床应用本方时,小麦用量宜大,可用50~200g。

【原文7】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见痰饮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释义】 本条论述上焦寒饮误下成痞的先后治法。

“水气篇”第二条指出“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本条妇人“吐涎沫”亦是上焦有寒饮之证,治当温化寒饮,但反用下法,而伤其中阳,遂成心下痞证。此与伤寒下早成痞是同一机制。如果虽经误下,而犹吐涎沫,说明上焦寒饮还在,仍当用小青龙汤温散上焦之寒饮,俟涎沫吐止,再用泻心汤治痞。这又与《伤寒论》表解乃可攻痞同一旨意。

【原文8】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①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②。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③,状如厥癫④;或有忧惨,悲伤多嗔⑤,此皆带下⑥,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⑦,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词解】

①胞门:即子宫。

②损分:指形体消瘦,与未病前判若两人。

③奄忽眩冒:奄忽,突然之意。奄忽眩冒,即指突然发生晕厥。

④厥癫:指昏厥、癫狂一类疾病。

⑤多嗔:是时常发怒。

⑥带下:一般指赤白带下,这里泛指妇女经带诸病。

⑦三十六病:有两说,一说同第一章第13条,一说秦伯未认为三十六病在《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之内,即包括妊娠病10、产后病9、杂病17,合为三十六病。

【释义】 本条总论妇女杂病的病因、证候与治则。

本条是妇女杂病的总纲,对妇女杂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各种变化做了纲领性的论述。引起妇女杂病的原因虽多,但概括起来,不外虚、积冷、结气三个方面,虚是指气虚血少,病人体质虚弱,抗病力虚弱;积冷是指久积冷气,是寒邪在内凝结不散;结气指由情志刺激导致的气分郁结。这三者之中有一方面失常,日久就会导致妇女杂病,如月经不调等。虚、积冷、结气在三焦可出现不同的病变情况,但三焦病变不是恒定的,可以相互影响。在上焦,影响于肺,因而咳吐涎沫,日久寒郁化热,损伤肺络,形成肺痈;另一种看法,认为日久肺气耗损形成肺痿,则形体消瘦,病属虚损。在中焦则肝脾受病,由于各个体的体质不同,其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二种可能,邪从寒化,可引起两胁疼痛和绕脐疝痛;如病从热化,可形成瘀血腹痛、皮肤干燥等证候,以上的病变男女均可出现。在下焦则属妇女杂病,以经带病变为主,如出现月经量少,来潮时有阴部牵引疼痛,少腹部怕冷等。虚、冷、结气还可引起情志方面的疾患,如眩冒,晕厥、忧伤恼怒等证候。妇女杂病虽然变化多端,辨证时,应辨清脉象的阴阳,证候的虚实寒热,并对病同脉异之证,应详加审察;在治疗上,应恰当的运用针或药。总之,治疗妇女杂病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

【原文9】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芎藭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去心)二两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