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9145700000021

第21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

【释义】 本条论述历节的病因、病机和脉证。

本条论述肝肾不足、水湿浸渍是历节病的一种成因:历节病的形成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寸口脉沉而弱,沉为病在里,主肾气不足,肾主骨,故曰“沉即主骨”,“沉即为肾”;弱为肝血不足,肝主筋,故曰“弱即主筋”,“弱即为肝”,肝肾气血不足,是历节致病的内在因素,为病之本。历节病的外因为水湿内侵,原文“汗出入水中”仅是举例说明而已,其他如居住潮湿,淋雨受寒,长期从事水中作业等均可致水湿内侵,为病之标。肝肾先虚,水湿内侵,郁为湿热,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节,影响气血运行,故周身历节疼痛,痛处肿大,溢出黄汗。内外因合邪,历节病由此而生。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历节病的病机,乃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外侵为病之标。其病虽流注筋骨,实与其所合之脏关系甚大,临证施治时,要注意分清标本缓急。

【原文9】 趺阳脉①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词解】 ①趺阳脉:即足阳明胃经的冲阳穴,可候胃气变化。

【释义】 本条论述胃有湿热,复感寒湿成为历节病。

趺阳脉是候胃气之脉,滑脉现于趺阳脉,是胃中素有湿热食滞的征象,故曰“滑则谷气实”。内热外蒸而腠理开泄,故脉浮汗自出。若汗出入水中,或汗出当风,寒湿内侵,阻于关节,发为历节病。

【原文10】 少阴脉①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词解】 ①少阴脉:指手少阴神门脉,在掌后锐骨端陷中;足少阴太溪脉,在足内踝后五分陷中。

【释义】 本条论述血虚,风邪外侵的历节病病机。

少阴心肾脉弱,是精血不足的征象;脉浮,是感受风邪,故曰“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邪乘虚而侵入,血脉痹阻,不能营养筋骨,筋脉躁急,故关节掣痛,不能屈伸。本证治法,当以养血活血,发散风邪为主。

【原文11】 盛人①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词解】 ①盛人:指身体肥胖的人。

【释义】 本条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病的病因和病机。

素体肥胖之人若见脉涩,则为阳气不足。湿气偏盛,所以短气。阳气不固,自汗出,汗出则腠理空虚,是发病的内因;又饮酒出汗,腠理大开,风邪侵入是外邪为患,风与湿邪相合,流入关节,阻碍气血运行,关节疼痛不可屈伸。

以上三条皆论及历节的成因,虽各有所偏,但归纳起来,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是历节病发生的原因所在。内因方面包括了肝肾不足,胃有湿热,阴血亏虚,盛人阳虚等,外因则有汗出入水,汗出当风等,内因当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原文12】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①,脚肿如脱②,头眩短气,温温③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词解】

①魁羸:形容关节肿大。沈氏、尤氏、《金鉴》俱作:“尪(wang)羸(léi)”,是指身体瘦弱。

②脚肿如脱:形容两足(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

③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热烦闷不舒。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历节的辨证论治。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病久正气日衰故身体逐渐消瘦。湿邪流注于下,故两足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晕,温温欲吐,短气。治疗上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清热。方中桂枝散风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降火。

【辨治要点】

主证: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成因:风寒湿痹阻关节,化热伤阴。

治法:祛风除湿,清热养阴,温阳行痹。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原文13】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①,四属断绝②,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词解】

①三焦无所御:御作“统驭”、“统治”解;指营卫之气不能灌通三焦,空虚也。

②四属断绝:身体四肢的气血营养得不到供给。

【释义】 本条是论述过食酸咸,内伤肝肾所致的历节病以及与黄汗病的鉴别。

人之饮食,五味调和,可以养人,如偏嗜太过,或有不及,则可以致病。如酸味本能补肝,过食酸反则伤肝,肝主筋而藏血,肝伤则筋伤,筋伤则弛缓不用,运动无力,所以谓之泄。咸能益肾,过食咸则伤肾,肾主骨,肾伤则骨伤,痿弱不能行立,所以谓之枯。过食酸咸味,损伤肝肾,精竭血虚同时存在,谓之断泄。肝肾俱伤,气血亦因之而衰弱,营血卫气不能运行于三焦,身体四肢得不到营养,日渐羸瘦。湿浊流注于下,所以两足肿大,关节疼痛,痛处黄汗出,湿邪郁久而发热,是属历节病。

若全身黄汗出,肿胀,胫冷不发热,无痛处,是为黄汗病。黄汗病,是湿邪阻于膈间,阳气不得下行所致,可与历节病鉴别。

【原文14】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一个口一个父)咀,以蜜汁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上五味,(一个口一个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释义】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的辨证论治。

历节病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本条的关节疼痛尤为剧烈,以致影响到关节的活动而见“不可屈伸”,是由于感受了寒湿之邪,寒湿侵袭于关节之间,凝结不去,阻碍气血的运行,寒邪当较重。治以温经散寒利湿,方用乌头汤,其中乌头温经散寒止痛,以为主药;辅以麻黄散寒达表,发汗祛湿;黄芪益气利湿并助麻黄通阳;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蜜煎乌头既能缓解乌头之毒,又能增强和延长乌头止痛药效,还能和胃安中调和诸药,一药而多效。

【辨治要点】

主证:关节疼痛,不可屈伸。

成因:寒湿痹阻关节,气血运行不畅。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益气活血通痹。

方药: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

方中乌头为峻猛有毒之品,故用乌头炮用,且煎药时间宜长,或与蜂蜜同煎,以减其毒性。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古人有“药弗瞑眩,厥疾难瘳”之说。如服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则为中毒反应,应当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原文15】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①。

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词解】 ①脚气冲心:指脚气病而见心悸、气喘、呕吐诸症者。

【释义】 本条指出脚气冲心的外治法。

脚气病以脚腿肿胀痛重,或软弱无力,麻木不仁为特点,严重时可发展为脚气冲心,出现心悸、气急、胸中胀闷、呕吐等症。乃由心阳不振,脾肾两虚所致,脾虚水湿不运,肾虚气化失常。以致湿浊内盛,并乘心阳之虚上冲于心,故见上述诸症。

用矶石汤外洗以燥湿降浊,清热解毒。

附 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穹藭一两 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三分 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瓜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甘草一两(炙)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二、小结

本章论述中风和历节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

中风是由气血不足,络脉空虚,复感外邪,经脉受阻或直接影响脏腑所致,其主证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为主,甚则产生神志不清的症状,按照病情的轻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前两者以肌肤不仁,即重不胜,半身不遂,口眼喎斜为主证;后两者以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为主证。

本章对中风的络、经、腑、脏的分证方法提纲挈领,对口眼喎斜的患侧与健侧的区别以及中风与痹证的区别,均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并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应当掌握。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后世医家有所不同,故应结合后世刘完素、王履、叶天士、张锡纯等医家的论述学习。对于本章论述的其他的风病,如风湿在表的瘾疹,风邪入中的胸满短气证等病应注意与前者鉴别。

历节病是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为内因,加以汗出入水或酒后汗出当风等感受外邪而引起,初起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为特征,病久不愈则可出现身体魁羸,独足肿大。临证有风湿与寒湿的不同,风湿以诸肢节疼痛,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主要表现,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清热。寒湿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为主要表现,而用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二方临床运用较多,为本章学习的重点,应注意鉴别和掌握。本章对历节的证因脉治应与“痉湿暍病”相互联系。对历节与黄汗的区别可参阅“水气病”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