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9145700000018

第18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2)

本条是承接上条来讨论百合病渴不差的治法,意思是说,用内服外洗两法治疗而口渴仍然不解,是因为热盛津伤较重,药不胜病,所以用栝(瓜)蒌牡蛎散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方中瓜蒌根苦寒清解肺胃之热,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使热不致上炎而消铄津液,如此,则津液得生,虚热得清,口渴自解。

【辨治要点】

主证:百合病,用内服外洗两法治疗后,口渴仍然不解。

成因:热盛津伤较重,药不胜病。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瓜蒌牡蛎散(瓜蒌根、牡蛎)。

【原文8】 百合病变①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词解】 ①变:转变。

【释义】 本条论述百合病变发热的治法。

百合病本证为“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是没有真正发热的。今变发热,是经久不愈,热盛于里,而外达肌肤的征象,治用百合滑石散清润心肺,利尿泄热。用百合滋养肺阴清其上源,使其不燥;用滑石清里热而利小便,使热从小便排出,小便得利,里热得除,则肌肤之表热自解。方后云:“当微利者,止服”是指百合病本属阴虚,不可过用清利。药后小便通畅,其热外泄,当止服。

【辨治要点】

主证:百合病变发热。

成因:百合病日久内热。

治法:清润心肺,利尿泄热。

方药:百合滑石散(百合、滑石)。

【原文9】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起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①。

【词解】 ①逆:治法与病情相违背。

【释义】 本条论述百合病的治疗原则。

百合病的症状复杂,但其病机主要是阴虚内热,治疗当补其阴之不足,以调整阳之偏胜,即所谓“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本章治百合病诸方,即为此而设,但阴虚之甚者,阴中之阳亦受损害,往往兼见怯寒、神疲等症,在治疗上又当酌用养阳之法,即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若阴虚而出现阳热之症,误以为实热而攻里则阴更伤,其证不愈,复发汗,伤阴耗阳;若阴虚损及阳,误汗则阳更虚,仍复下之,阴阳并受其害,此两者都为“逆”。故临证施治,但求病机,审因论治,调和阴阳。

【原文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①于喉为惑,蚀于阴②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③则声喝④,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①蚀:就是腐蚀。

②阴:指前后二阴。

③上部:指喉部。

④声喝:此处据《辞海》“喝”读(yè),指说话声音噎塞或嘶哑。

【释义】 本条论述狐惑病的证治。

本病是因湿热蕴蒸,邪热相争故初起可见发热恶寒,形如伤寒。由于湿热内蕴扰及心神,所以沉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阻中焦,胃气失和,故而不欲饮食,甚至恶闻饮食气味。湿热循经上蚀咽喉,则咽喉腐蚀;下蚀二阴,则前阴或后阴溃疡;而且有时咽喉与二阴同时溃疡。湿热蕴蒸。气血逆乱,故面色变幻无常。上部咽喉被蚀,伤及声门,则发声嘶嘎,可用甘草泻心汤清热除湿,扶正解毒。方中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黄芩、黄连苦寒,清热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湿,佐人参、大枣以和胃扶正,共成清热化湿,安中解毒之功。

【辨治要点】

主证: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成因: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化湿,安中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原文11】 蚀于下部①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词解】 ①下部:这里指前阴。

【释义】 本条论述狐惑病前阴蚀烂的证治。

狐惑病,出现前阴蚀烂,是由于足厥阴肝脉,绕阴器,抵少腹,上通于咽喉,其湿热之毒循经自下而上冲,阻遏津液上承,则咽喉干燥。可用苦参汤熏洗前阴患处,清热解毒化湿以治其本,则咽干自愈。

【辨治要点】

主证:狐惑病前阴蚀烂,咽喉干燥。

成因:狐惑病蚀于前阴,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除湿,杀虫解毒。

方药:苦参汤。

【原文12】 蚀于肛者,雄黄熏①之。

雄黄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词解】 ①熏:熏洗。

【释义】 本条论述狐惑病后阴蚀烂的治法。

肛门蚀烂,也是狐惑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湿热邪毒侵犯后阴,溃烂化腐。本证用雄黄熏洗患处,雄黄有较强的杀虫解毒燥湿作用,故用以就近治之。

【辨治要点】

主证:狐惑病后阴蚀烂。

成因:狐惑病蚀于后阴。

治法:杀虫解毒燥湿。

方药:雄黄熏之。

【原文13】 病者脉数,无热①,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②;七、八日,目四眦③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上二味,杵为散,浆水④服方寸匕,日三服。

【词解】

①无热:谓无寒热,是无表证的互词。

②鸠眼: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③四眦:指两眼内外眦。

④浆水:浆,酢也,《本草纲目》称浆水又名酸浆。嘉谟云:“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酸,生白花,色类浆,故名。”此法现已少用。

【释义】 本条论述狐惑酿脓的证治。

脉数、微烦,是里热已盛,心神被扰;默默但欲卧,同第十条的“默默欲眠”相似,都是湿热内郁所致。无热汗出,表示病不在表,说明血分已有热。目赤如鸠眼,是因血中之热,随肝经上注于目,为蓄热不解,湿毒不化,即将成痈脓的征象。如两眼内外眦的颜色发黑,表明瘀血内积,脓已成熟。此时病势集中于局部,脾胃的影响反轻,所以病人能食。主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以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尤怡称本方乃“排脓血除湿之良剂也”。

【辨治要点】

主证: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脓已成。

成因:湿热内蕴,毒郁酿脓。

治法:清热解毒渗湿,活血排脓。

方药: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当归)。

【原文14、15】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①,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②)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③,取汗。

【词解】

①锦纹:织品的花纹,此处形容面部的色斑。

②去汗:指去油,去水。

③老小再服:老年人和小孩分两次服。

【释义】 以上两条论述阴阳毒的证治及预后。

阴阳毒病多系感受疫毒所致,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是阳毒的主症。机体素强或里有积热,疫毒入里化热,血分热盛,故面部起红斑着明如锦纹,热灼咽喉故痛;热盛肉腐,肉腐则成脓,故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是指出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早期则邪毒未盛,正气未衰,易于治愈;日久则毒盛正虚,比较难治。阳毒治以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行血散瘀。升麻、甘草清热解毒;鳖甲、当归滋阴散瘀;雄黄、蜀椒解毒,以阳从阳欲其速散。

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是阴毒的主证。素体虚弱,或里有虚寒,疫毒侵袭机体阻塞经络,瘀血凝滞,气血不通,故出现面目色青,遍身疼痛如被杖一样;疫毒结于咽喉,故作痛;治疗仍用升麻鳖甲汤,解毒散瘀。去雄黄、蜀椒以防损其阴气。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的含义,与阳毒同。

【辨治要点】

①阳毒

主证: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成因:湿热疫毒入里,血分热盛酿脓。

治法:清热燥湿解毒,行血散瘀排脓。

方药: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当归、雄黄、蜀椒、甘草)。

②阴毒

主证: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成因:疫毒入里,瘀血凝滞。

治法:清热解毒,行血散瘀。

方药: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升麻、鳖甲、当归、甘草)。

二、小结

本章讨论了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的证治。

百合病多见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尽和情志不遂,郁火伤阴引起心肺阴虚内热,其症状在精神恍惚不定基础上以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其特征。主要病机为心肺阴虚有热,“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以养阴清热,润养心肺为治疗原则,以百合地黄汤为代表方。对百合病的变证以及误治后的证候,原文都分别提出了救治的方剂。

提示临床上要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施治。

狐惑病因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以咽喉、前后二阴溃疡为特征,其侵蚀咽喉为惑,可用甘草泻心汤治之;其侵蚀下部二阴为狐惑病,在前阴用苦参汤外洗,病在肛门用雄黄熏法。酝酿成脓时,可用赤小豆当归散。

阴阳毒与感染疫毒有关,临床上以面部发斑、咽喉疼痛为主证,有阳毒和阴毒之分,治疗上均以清热解毒,行血散瘀为主法,方用升麻鳖甲汤加减。

本章共提出了十二首方剂。有汤剂,又有散剂,治疗方式既有内服,又有外用的。其中百合地黄汤、甘草泻心汤以及升麻鳖甲汤均为目前临床常用而行之有效的方剂,应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