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9145700000001

第1章 前 言

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维系,以气血精液为物质基础,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运用自然药物或非药物防治疾病和保健的手段,以临床表现和人体自身感受为判断疗效的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进步,成就了中国传统医学之辉煌。

具有一定规模且规范的多层次的现代中医药教育,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学士、硕士乃至博士级的中医药人才逐年增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较多的经费支持,各级别的中医药研究项目也随之逐年增加,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然而,在中医药事业和学术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不能回避存在的问题。浓缩简化了的中医药教材对于蕴藏于大量传统文献中的理论思想和学术观点的表达难免会出现某些遗漏甚至偏颇,以至于一些老专家对中医药学术继承时有忧虑之辞。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于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我们只有在完好继承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汲取现代科学技术之长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提高。

原本的中医药理论,蕴藏于大量的传统文献中,学习者通过各种教材初步掌握了各方面知识要点之后,再选择研读重要的中医药原著,才可能真正领会中医药学的理论精髓,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清代名医费伯雄说:“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现代名医蒲辅周先生也说:“若读东垣书而不读河间书,则治火不明;读河间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宜不明;读丹溪书而不读子和书,则不明其真阴真阳之理;不读高鼓峰书,岂知攻伐太过之阴虚阳虚之弊;不读吴又可书,则不知瘟疫与伤寒之不同;不读喻嘉言书,又安知秋伤于湿之误和小儿惊风之非。”

要成为一代中医药大家,必须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就需要从中医的原著中汲取理论精髓和各种学术观点。而学习中医原著,更要重视学习研究经典著作。为了方便学习者阅读中医原著,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医经典古籍导读》,并对原著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介绍。愿与诸读者共同学习,不断提高。

孙世发

凡例

1.本书是中医古籍导读丛书中的分册之一。

2.本书原文以明代赵开美校刻的宋本《金匮要略方论》为准,并参照何任教授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本。

3.本书是在认真分析《金匮要略》原文及古今注疏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出版的多种《金匮要略》教材、专著、教学参考书等,取其精华,弃其庸误,充分继承其中的成熟经验,精选公允平正的解说与论述,结合作者自身的学习体会和研究认识,充分体现《金匮要略》的学术体系、辨证观念和临床经典的优势。

4.本书正文的上篇以文献研究为主,内容包括著作简况、学术思想、版本注家、学习方法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金匮要略》的书名含义、成书背景、流传过程、内容安排、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学术体系、学术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特点等,以展示《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突出《金匮要略》的临床经典性质,使读者了解《金匮要略》在近2000年以来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激发读者学习《金匮要略》的兴趣与热情,并简要地介绍了学习与研究《金匮要略》的思路与方法等。

5.本书正文的下篇以原文解析为主,内容包括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痉湿暍病脉证治、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奔豚气病脉证治、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水气病脉证并治、黄疸病脉证并治、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虫病脉证治、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分论述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意在使读者通过《金匮要略》原文以及相关内容的学习,系统掌握《金匮要略》的辨证论治体系、方药应用方法与临床诊疗技能等。

6.为了便于学习理解和系统掌握,下篇原文的各章编写,都采用了相同的格式,即概论、条文解说、小结。

7.每条原文下,设有词语解释、原文释义等。

8.词语解释 力求准确无误,简明扼要。

9.原文释义 忠实原著,分析精当,由浅入深,力求平正公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内容,如证候分析、辨证思路、治疗方法、方药运用、方义分析与配伍特点等。同时讲清难点,提示疑点,并做出同类方证的比较与鉴别。对历代医家的不同学术观点做出必要的解说和评价。

10.书中对每个方证都做了“主证、成因、治法、方药”的系统归纳,清晰简便,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初学者掌握辨证要点和方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