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9143600000038

第38章 人类社会本能竞争下的生存危机(5)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他们“生产的扩大或缩小,不是取决于生产和社会需要即社会发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无酬劳动的占有以及这个无酬劳动和物化劳动之比,或者按照资本主义的说法,取决于利润以及这个利润和所使用的资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润率。因此,当生产的扩大程度在另一个前提下还远为不足的时候,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的失调,特别是生产与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私有制把社会生产割裂开来,资本家们各行其是。各生产部门比例的不协调,是资本主义生产运动中的经常现象,而按比例的发展,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运动中的个别情况。严重比例失调是引起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就微观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相对缩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其结果是劳动人民支付能力逐渐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从而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这是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联系的。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随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的发生终于不可避免。

很显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以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们的结合,才不可避免地使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周期地遭到破坏,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其他原因:

(1)经济政策错误

如许小年教授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祸首是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的祸源是凯恩斯主义的赤字政策。美联储实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造成资产泡沫,金融危机才产生。没有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发生2008年金融危机。同样,希腊的债务危机,也是多年来执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政策,不断借债造成的。

(2)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例如,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提高石油价格,甚至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石油提价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这次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3)自然灾害

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年会发布的”2007年全球风险“报告称,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及与之相关的风暴、缺水、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所造成的影响绝不仅限于环境领域。尽管人们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但过去一年中全球面临的主要风险却有加剧的迹象。要想有效应对全球面临的各种复杂风险,除采取相关措施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评估报告草案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温室效应将加剧,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如果人类重视环保,改变依赖石化燃料的大量消费型生活,可将温度上升控制在1摄氏度之内。目前,地球的海陆平均气温约为15摄氏度。

评估报告草案说,在1906年至2005年的1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6摄氏度至0.92摄氏度,高于2001年评估报告所估算的1901年至2000年的气温升幅0.4摄氏度至0.5摄氏度。专家认为,这是90年代以后,平均气温上升情况加剧的结果。

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在亚洲每年将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面临粮食不足窘境;如果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世界银行前经济师尼古拉斯爵士受英国资源大臣委托起草了一份长达700页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全球气候问题做了广泛的经济性分析,报告计算出如果人类任由全球气温继续升高,那么气候变化最终带来的危害有可能相当于每年损失掉全球GDP的20%。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让全球陷入最严重经济衰退,所耗费的成本将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数百万人将因此流离失所。报告告诫采取全球性行动,加大投资力度已是刻不容缓。

尼古拉斯爵士预测,气候变暖将引发全球”灾难性“的经济衰退,预计成本将超过5.5万亿欧元。他指出,如果气候变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经济衰退。他建议,每个国家应将GDP的1%用于环境保护,以防止灾难的发生。但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成本将是前者的5到20倍。

(4)全球化的后果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金融危机的叠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没有全球化,就不会有出口型国家、资源型市场,也就不会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开放其金融体系,使得次贷风波转而快速蔓延到全世界。有学者以阿根廷为例认为,在没有向发达国家开放本国银行体系之前,阿根廷是能够从局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的。从目前来看,全球性的货币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确加剧了金融危机。

因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上行和金融无节制衍生产生的利润,使得各国更加青睐新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没有暴露过问题。墨西哥金融危机、韩国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曾经发出过警告,金融自由化一旦安排不当,首先引发的是无法有效分配,其次则是财政赤字。但因为这些危机没有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就没有引起重视。近年来,改革世界金融体系的呼声虽也强大,但是也都被理解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争夺金融主导权的对抗。

而如今,加速扩展深化的全球化使得金融危机轻易便蔓延全球,全球各国都已感受到威胁。然而,也正是因为各国经济金融的相互关联度远远要高于20世纪30年代。因此,解决金融危机的国际合力也要远大于全球化之前。

恩格斯说,有了电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被消灭了90%,因为印度的商人再也不用担心生产的棉花在半年后送到英国时,突然发现市场已经过剩。100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如果技术能够缩短国际交往的空间,历史就能够缩短金融危机的时间。关键只是在于能用多快的时间重构”新的秩序“。

3.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但无论是战前或战后,其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率大幅上升,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

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战前与战后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货币、金融危机方面。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一次。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又陆续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而言,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

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潮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历次危机中,有的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的表现各不相同,以美国为例,战后美国共发生了8次较为明显的经济危机:

1948~1949:生产率膨胀过急,生产能力大大超过社会所需,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1953~1954:受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失败的拖累,美国陷入经济危机;

1957~1958:美国工业生产持续下降了24个月,下降幅度最大时达到13.5%;

1960~1961:美元危机首次出现,美元大幅贬值;

1969~1970:货币紧缩政策引发美国经济衰退;

1973~1975:美元贬值、石油危机共同催生的”滞胀“;

1980~1982:美国股市暴跌引起全球股灾;

2007~2008:次贷危机现形,美国金融市场深陷泥潭。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的背景下发生的。19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有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各国于1982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3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英国、加拿大于1979年就陷入了危机,所以有人称之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但在7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有5个国家: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1980年爆发危机的,并且美国起主导作用。所以一般仍称之为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