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矛盾的斗争
大家都学过韩非子的《矛与盾》这则寓言故事,原文如下:楚人有鬻盾与矛盾,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楚国人因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与盾,结果前后所言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闹了笑话。哲学上的矛盾,就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也称斗争性和同一性,这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属性。凡矛盾都有这两种属性,否则就不成其为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倾向和趋势。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普遍联系的具体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矛盾的同一性这种联系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之一,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只有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联系,才构成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所以具有同一性,是因为对立面之间有着它们存在的共同基础,并且彼此包含某种共同点。
矛盾的同一性具有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总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彼此依赖着。二,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彼此通达,矛盾双方的贯通性、通达性具有多种情形,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矛盾的另一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倾向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术语加以表达。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分化、互相批评等,这些都是依据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矛盾的斗争性的,都是表现矛盾斗争性的具体形式的。作为普遍哲学概念的矛盾的斗争性,它有着最大的概括性、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生动形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其排斥的性质和斗争的形式是有差异的。作为哲学范畴的矛盾斗争,同现实世界中各种具有特定排斥性质的具体斗争形式,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二,同一矛盾的发展和展开过程中,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也彼此相互区别开来。任何具体矛盾的产生,都往往需要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在矛盾产生的初期,矛盾双方主要表现为差异,对立的性质还处在萌芽状态。随着差异的扩大、加深,其对立的性质日益明朗化,并进一步得到充分的展开。由于矛盾的激化、尖锐,最后导致矛盾的解决,旧矛盾被新矛盾所代替。
我们这里所说的矛盾,主要指人类面临多种资源获取方法时具有的心理困惑。人类对资源的需要千差万别,获取的途径也各式各样不尽相同。从远古到现代人类的普通矛盾,主要体现在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资源短缺或分配不公的矛盾,任何朝代,任何国家,社会生产力低下都不能成为普通老百姓抗争或暴动的借口,只有当他们的生存资源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候,才会采取极端的方式从统治阶级手中抢夺资源,包括衣食住行,甚至国家权力。
4.面临选择
简单来说,选择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答案作决定,以挑选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表达选择者的意愿。有选择,就必定有所取舍,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概而论之,下至个人,上到国家,时时刻刻都面临选择的必要,譬如你今天下班回家是打的还是乘公共汽车,国家在处理国际争端时是选择战争手段还是和平方式等等。总之,选择无处不有,选择无时不在,它产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和社会的整个过程。从获取资源的角度看,可供人类选择的方式不外乎四种:合法方式与非法方式,和平方式与暴力方式。而这些方式的采用和持续程度,往往取决于人的觉悟与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越低级,人的觉悟水平越低下,人类就越容易采取非法方式甚至暴力手段进行资源争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最常用的方式便是战争,争夺的资源对象主要是土地、草原、粮食、牲畜、劳动力等。到了现代社会,由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一套以国家意志为调配的社会分配制度的建立以及逐渐完善,并在相关法律及道德准则约束下,资源的获取基本上以按劳分配为统一标准,人们的暴力倾向普遍减少,并趋向稳定。当然,并不排除少数野心家、政治家或对社会不满者的贪得无厌,进而产生过激行为,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一切填充自己的需要与欲望。
影响人类资源获取方式选择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人类自身的能力水平,也就是社会生产力;二是社会法律与道德准则;三是周围环境的因素。例如,获取燃料,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时人们通常只有伐取林木这一方式可供选择,他们不可能想到开采低下的煤炭或燃气,更不可能无拘无束随便偷抢别人院子的柴薪,以为偷和抢的行为都被公认为有违道德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个体如果企图通过暴力非法的方式去夺得所需之物,他必然会顾虑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从而担心来自社会方面的公正惩罚;另外,在现代社会,即使以国家名义采用战争手段对他国进行资源霸占掠夺,也不得不顾及国际公约或国际社会的谴责。诚然,基于国家战略的资源需要,短期内一旦不能被满足并且外力无法加予控制的情况下,使用战争的方式来争夺资源就显得顺理成章。众所周知,日本地域狭小,自然资源相对有限,早就对亚洲邻国的自然资源虎视眈眈,历史上并为之进行过战争侵略。其实,日本完全可以通过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或和别国进行共同开发的方式满足国内对资源的渴求,并非一定要采用战争这种极端的手段。所以,纵观人类历史,从某种角度上说,战争,始于资源争夺。
5.行动
行动,即从事或进行某种活动。人类有了对资源需要,做出了如何满足需要的选择,接下来就是行动。自然,许多行动的引发都是从需要开始的。需要引起了一种内驱力的增强,出现一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内驱力激起了反应,即一个或一组活动,以实现特定的目标。当特定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这个行动过程及终结。
行动与动机是密不可分的。同时,选择的方向支配着行动的方向。人饥饿了,就只会选择找东西吃,而不会想着如何保暖;同样道理,人产生对金钱的渴求,当他选择抢劫银行的时候,他只会专注于如何制定作案计划弄到作案工具,而绝不会想着怎样通过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事合法劳动挣钱。
行动产生后,就必然会带来结果。这种后果往往无法预测而且具有两面性,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令人满意的,也可能是令人失望的。总的来说,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维持着人类文明持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人类也面临着由自身行为导致的各种威胁和危害,如对地下水的无节制开采引起地表下沉、对森林的滥砍乱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对动物的过度猎杀导致珍稀动物灭绝等等。欲望膨胀的人类,在由其生产制造出来的先进工具的辅助下,正在对自然界施加着前所未有的影响与破坏,源源不断地从中提取免费的资源。而这一切带来的结果,无论好坏,几乎全由自然界来承担。诸如种种破坏性的资源获取的方式和手段,是值得人类警醒并纠正的。
综上所述,人类获取资源的心理活动,包含以上五个阶段,它们成纵向的带动关系,相辅相成。有人类就有需要,有需要就会出发动机,动机的好坏强弱形成矛盾,有矛盾就面临选择,选择敲定就会行动。这五个阶段串联在一起,构成一条心理活动链,令人一目了然。当然,需要是否现实,动机是否正确、选择是否有余地,行动结果是否满意,那就因人而定、因所处的社会条件而定了。
二、“通天阶梯”的心理
当我们分析人类获取资源的行为的特点的时候,我们还注意到了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些心理行为特点。比如当人需要一样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有“欲望膨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心理叫作“通天阶梯”的心理,即说明人的对某一样事物(行为)的欲望就如同搭建通往天上的阶梯,永远都无法达到,但是阶梯还是会继续搭下去。人类都是有欲望的,我们有获取财富的欲望,我们有获取知识的欲望,我们有满足生理需求的欲望……这些都是正常人的欲望,无可厚非。但是当某个人的价值倾向有严重的倾斜的时候,或者当某个人的心理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时候,他们的欲望将会无限的放大,对于欲望的追求便几乎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这种心理行为客观的存在,对人类的社会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样相同的心理行为根据其对社会的贡献分为利的极端和弊的极端,极端的心理行为必然会导致极端的行为和造成极端的影响。
公元前3世纪末,西西里岛为地中海中心,战略十分严重,罗马帝国与北非迦太基帝国为了争夺西西里岛的霸权而开战。阿基米德的故乡——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一直都是投靠罗马帝国,倒是在公元前216年,迦太基打败罗马军队,叙拉古的新国王海厄洛二世的子孙,立即与迦太基结盟。罗马便派兵攻打叙拉古,由于阿基米德利用智慧制造出很多战斗机器,于是这场战争几乎变成了罗马和阿基米德一个人的奇怪战争——也就是在阿基米德的努力下,这场战争持续里3年之久。最后,在粮食耗尽及奸细出卖的情况下叙拉古在公元前212年陷落了。在罗马大军大举闯入这个城市之际,罗马统帅下令不许罗马人和士兵伤害阿基米德,要活捉,并加以区别对待,阿基米德的亲属还受他的照顾。此时,75岁的阿基米德正在俯身于沙滩上画几何图形,陶醉于几何题的思考中,一个罗马士兵走进他踩坏了他的几何图形,阿基米德平静得说躲开,“别把我的圆弄坏了”这句话激怒了这个无知士兵,他向阿基米德举起刀,阿基米德没有求饶,而是请求士兵让他算完这道题。而那个士兵没有磨蹭,立刻杀死了阿基米德。就这样75岁的阿基米德死在了愚蠢的士兵的手里。阿基米德不是军事家,而是卓越的数学家,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很有欲望的人,他的欲望不在于战争,而是在于对数学的狂热追求,这样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哪怕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亦是如此,所以能够在面对士兵的时候如此的坦然。出于对数学的热爱而陶醉于数学,而在数学中的每一次跨越又会激起阿基米德新的尝试。阿基米德也许不是为了能够留下什么成就,但是阿基米德确确实实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说明欲望是可以帮助人不断的追求满足自身需要又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我们可以提倡人们去追寻这样的欲望,去搭建这样的通天阶梯的。
我曾为王,只要在我还能见到阳光之时,我就得吃喝玩乐。须知人生短暂,变幻莫测,须知别人将在我身后留下的位置上获得利益,所以我一天都不能放弃寻欢作乐。
——亚述最后一个国王萨丹纳帕路斯的墓志铭
看看这一位国王给自己写下的墓志铭,有人会惊叹于世上怎会有如此荒唐的墓志铭,但是这样的事实在世界各国君王的历史中是非常常见的。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及时寻欢的态度,也大有人在,这样的人可以满足于欲望的满足,甚至是一些基本的容易满足的欲望得到实现。人的欲望可以有三个层次,有逐层递进的关系,依次为生理欲望,社会欲望和神性欲望。生理欲望(对食物和性的欲望)位于通天阶梯的底层,容易达到;社会欲望(金钱、名利、地位……)这样的欲望有很多人向往,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实现,因为这个欲望的满足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不错的机遇;而神性欲望是没有人可以实现的,这一个欲望位于通天接替的顶层,只能是当一个满足了所有欲望之后没有了任何追求,才会激起其神性的欲望。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中国古代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了之后,征服的欲望趋于平静,然后就是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了,阿房宫赋的第一句就写到“蜀山兀,阿房出。”可见秦始皇可以了对欲望的追逐了,当然这样的欲望对于九五之尊的他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很容易就可以满足。对于秦始皇的欲望来说,阿房宫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还可以想到秦始皇骊山陵墓,还有长城……当一切都似乎都满足的时候秦始皇想到了“通天阶梯”的顶端:神性的欲望产生了。他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因为只有长生不老才可以让他享受更多的欲望的实现,这是极度的贪婪。秦始皇可以为了这个目的不惜一切代价,让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携五谷百工东渡求仙药,可见这时的秦始皇是何等的欲望膨胀啊。但是即使是贵为君王,也不可能满足其欲望。即使不能达到欲望塔的顶端,而通常这个过程则是需要牺牲很大的资源的。
“通天阶梯”是一种获取资源的普遍心理,每个人都愿意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样的“欲望”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度量衡量的话,没有一个好与坏的标准的话,很多人都会迷失在欲望里。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的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前面说了欲望对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有利有弊的,对欲望的调节可以合理促进发展,而不恰当的调节将会使人被欲望所控制,走向行为的极端。如何从社会文明的角度来调节或制止个人的欲望是一个这样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