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9143600000031

第31章 矛盾心理斗争(5)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它们经常诱发动机,所以被称为诱因。诱因是驱使个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在条件,是引起动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价格的贵贱可能称为个体做出购买某物行为的诱因。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货躲避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负诱因。例如,对于酷热来说,凉风是正诱因,日晒是负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与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称为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诱因。

当个体的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且有诱因存在时,就能产生动机,例如,人具有社会需要,但若身在孤岛,缺乏交往的对象时,这种交往需要就无法转化为交往动机,也就不会产生社交行为。人只有在群体中才会产生交往动机,并进行社交活动。由此可见,需要和诱因是形成动机的两个必要条件,它们的作用就好比一个“推”(需要),一个“拉”(诱因)。“推”强调动机中个体的能不力量,即需要的作用。“拉”强调动机中的外部环境,即诱因的作用。一般认为,有些动机形成时需要的作用强些,有些动机形成时诱因的作用强些。例如,“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句广告宣传作用,说的就是人本来并没有买东西的内在需要,但偶遇物美价廉商品时也克能会产生购买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基础,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通常人们感到缺少的,正是自己想得到的。所以,需要状态具有产生动机的推动作用。不过,需要并不是总促成行动。例如,某个人想拥有一套住房,但由于自己没钱,故这种需要仅是想想而已,还不能付诸实际。因此,需要和动机具有一定区别。可以说,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动机在人类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把动机比喻为发动机和方向盘,动机既给人以活动的动力,又对人的活动方向进行控制与调整。可以说,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具体来说,人类动机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第一,激发功能

动机对人的活动具有激发功能。人类的各种活动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没有动机就没有活动。例如,形容流泪可以说:悲痛欲绝的泪、喜极而泣的泪、委屈难过的泪、心酸激动的泪等等,这些“泪水”前面的形容词,实际上暗含了流泪行为的某种动机,当然某时某刻的流泪动机可能有多种,可能病不清楚某人流泪是为了什么。但可以确信一定是存在、着某种起作用的动机。因此,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的动力,对活动具有始动的引发作用。

第二,指向功能

如果说动机的引发功能如同导火索,那么,动机的指引功能就好比指南针,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并使个体朝着预订的目标前进。例如,当人觉得疲乏想休息时,既可以选择去睡觉,也可以选择散步、打球等放松精神的活动;再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就可能会去自习室货图书馆学习。

第三,激励功能

当动机引发并指引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后,活动能否坚持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与支配。动机对活动的维持和加强作用,是动机的激励功能。例如,苏联心理学家马努依连柯的研究发现,如果让一个5~6岁的学龄前儿童,毫无内容地要求他保持某种站姿站立一段时间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如果让他在游戏中扮演某个感兴趣的角色,那他就可以长时间地、耐心地保持某种站立姿势。在后一种情况下站立的时间比前一种站立时间要长3~4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不同。高尚动机比低级动机更具激励作用,动机强比动机弱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把握动机;

第一方面: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与个体的心理和需要与行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生理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动机产生的内在原因,饿、性、渴、睡眠等都是人的基本的生理动机,它们对所有有机体都至关重要,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理性动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

第一,饥饿动机

饥饿动机是指有机体因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不愉快恶魔无双感觉和不平衡状态。饥饿感的外在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与不安,甚至是一种饿的折磨和痛苦,从而形成个体内在的心理压力,驱使个体去寻找食物。饥饿动机是由于饥觉而促使个体产生摄食行为,补充营养物质以维持正常生命的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胃部收缩是引起饥饿的原因。坎农喝沃什伯恩(Cannon&;Washburn)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坎农将一个气球放进沃什伯恩的空胃中,然后充气使之与胃壁紧贴。这样气球就将胃部的收缩活动传递给一个记录装置。每当沃什伯恩感到饥饿的时候,它就按压键一下。结果是每当沃什伯恩的胃收缩时它就感到饥饿。饥饿感的方面是饱感,如果胃收缩是引起饥饿感的原因之一,那么胃膨胀则是产生饱感的信号之一。实验表明,饱餐之后抽出胃中的食物便会立即导致重新进食的动机,这从另一侧面验证了胃壁收缩与饥饿状态的关系。但胃收缩并不是饥饿的唯一原因,临床发现,全部切除胃的病人不能感受胃壁的收缩,但他们仍能体验到饥饿的感觉。这说明除了胃壁的收缩外,引起饥饿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变化与短期内饥饱感有关,将可使葡萄糖含量降低的胰岛素注射到已吃饱的个体血管中,会发现个体感觉到饥饿。相反,将可以提高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胰血糖激素,注射到饥饿的个体血管中,会发现个体不再感到饥饿了。现代科学证明,为了维持葡萄糖的含量稳定,需要摄取食物来保证有机体内环境中的葡萄糖含量基本恒定不变。如果动脉中葡萄糖浓度喝静脉中葡萄糖浓度相差较小,说明身体没有从血液中吸取足够的葡萄糖,此时就会感到饥饿并去摄食;如果两者相差较大,就会产生饱感。

与此相一致的实验证据是,在白鼠吃食以前,白鼠的血糖浓度有所下降,说明葡萄糖浓度降低激发了进食(Campfield &;Smith,1986),摄食结束后,血糖浓度上升了。可见,血糖浓度的变化与饥饱感关系紧密。由于消化食物并以葡萄糖形式进入血管需要耗费一些时间,所以需要减肥的人应该吃得慢些,以使有机体达到一定血糖含量水平,这样习惯所吃食物量之前就已感觉饱了,就可摄食少些,从而减少因摄食过度而导致的肥胖。

引起饥饿的原因,除了胃部收缩以及血糖含量水平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外,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部位的功能也起着重要作用。临床证据表明,大脑基底部损伤会影响摄食及体重。近年来已经形成这样的观点:摄食行为是由两个相互影响的中枢控制的,一个是位于下丘脑外侧部的摄食中枢,一个是位于下丘脑腹内侧区的饱食中枢。除了以上条件外,社会文化因素,个人生活习惯,食物的色、香、味等对个人的求食活动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第二,渴动机

渴动机是指当有机体缺水时,由参与调节有机体水分的神经组织兴奋所引起的与饮水要求相联系的不平衡状态,渴驱使个体从事饮水活动。

渴比饥饿对个体行为具有更大的驱动力,人可以几天比吃食物,但不能几天不饮水,体内严重缺水会导致死亡。在通常情况下,成年人平均每天消耗2540毫升水,正常人在有水喝而无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存活4~6周。但是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只能存活4~5天,当体内严重缺水就会导致死亡。

坎农提出由于口干而喝水的假设,但这个假设并没有得到证实。生来没有唾液腺的人也经常口干,但并不比正常人喝更多的水;注射引起唾液腺分泌的药物,也没有减少有机体对水的需要。心理学的实验表明,狗在某个特定时间内的缺水量与它得到水后所喝的量相等。这说明,狗似乎有一种正确估计自己缺水多少的能力,即喝水受体内需要程度的支配。有更精细的研究证明,有机体细胞内、外液体间室的液体缺乏都会诱发饮水行为。细胞脱水是渴刺激,大脑视前区及附近区域的细胞收缩表明细胞脱水。细胞外液体缺乏也是一种渴刺激,它由机体肾血管收缩系统的激活及来自心脏静脉壁低压循环中的柱状感受器信号显示。

满足渴的需要的强度以及方式等部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条件有关。例如,丰盛的食物、咸的食品、高温干燥条件,乃至一天中某个时刻等。对人来说,可导致体内水缺乏的信号还可以是某些很不寻常的因素,如具有诱惑力的饮料、茶、咖啡等。这些行为都与人的后天习得强化作用有关。

第三,性动机

自然选择塑造了雄性和雌性的性行为,性是人和动物比较强有力的动机或驱力,它的产生以性的需要为基础。性行为是生物适应性的结果,如果没有性动机,人类以及其他依靠性繁殖的动物会很快灭绝。

性动机是人和动物比较强有力的驱动力之一,它的产生以性需要为基础。自然选择塑造了雄性和雌性的性行为。从社会生物学上看,生物进化压力,使得男性监护其伴侣不受其他男性吸引,并被具有生育可能的年轻女性所吸引。对女性来说,生物进化压力,使得她们选择强壮有力的、能提供稳定及有助于抚养孩子的伴侣。从这种观点来看,性动机及性行为是生物进化适应的结果。如果没有性动机,人类及其依靠性活动繁殖的动物就会灭绝。

性既是生理本能,也受心理活动的影响。除了受性激素作用外,人类性动机还与环境感觉刺激,尤其与性有关的刺激信息密切联系,人类性动机和性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制度和道德规范,不同个体对待性具有不同态度,从而使人类性行为呈现出社会差异和个体差异。

产生性动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性驱力由性激素的刺激引起,当男性达到性成熟年龄时,位于大脑基底部的垂体腺分泌刺激睾丸分泌,使男性激素进入血液。男性激素的作用,使得男性性驱力提高,并使男子进入第二性征。在男性达到性成熟年龄后的一个短时期内,男性激素的浓度达到最高,以后就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上,中年期后逐渐衰退。不过男性性驱力没有明显的生物周期,而女性则不同。女性在达到性成熟年龄时,脑垂体腺刺激卵巢分泌雌性激素,从而提高女性的性驱力,并使女子产生第二性征。中年期后女性雌激素的分泌功能减退。由于雌性激素的分泌具有某种生物周期,所以,女性性驱力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同饥饿和干渴动机一样,性动机也受下丘脑的控制。下丘脑的中心部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大脑结构激发了性动机和性行为。如果下丘脑受到破坏,即使存在着性诱发的刺激,也不会产生性行为。下丘脑第二个作用是抑制性行为,如果损坏实验室动物的这个抑制部位,动物会变得性欲极强。这两个中心部位共同作用调节着性动机的平衡。

性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情绪的影响。由于压力、焦虑和抑郁着交感神经自主唤醒作用的增长,并且由于性唤醒受到副交感神经唤醒的调节,而副交感神经唤醒和交感神经活动是相互拮抗的,所以,这些情绪一般会导致性动机降低。除了以上这些典型的影响因素外,外界环境刺激信息和学习对人类性驱力的影响也很重要,外界刺激信息的变换以及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习俗之间的不同态度对人的性动机都具有一定影响。

由于人生活在社会中,由性驱力推动的人的性行为常常是个体间的行为,所以,人类性驱力带有社会性质,这与动物的性驱力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现时代的青年性成熟年龄总体上要比30年前提前好几年,这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对躯体成长及发育的影响具有一定关系。总之,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性动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风俗及个人道德水准、责任感以及人格因素的影响。

第二方面:社会性动机

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社会性动机。好奇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学习动机等都是典型的社会性动机。

第一,好奇动机

好奇动机是指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与操作等行为的内在动力,简称好奇。引起好奇动机的成绩要具备新奇性或复杂性,刺激越新奇或越复杂,个体对它就越好奇。

好奇动机本质上是因为人类及其他动物天生所具有的那种寻求新异刺激的特性,它是最简单,也是最初级的行为表现,以追求感知变化及感受性多样化为其特点。如果对个体施加的刺激不充分或不变换,个体就容易感到乏味,就会主动去寻求变化。例如,当一个人独自回到寂静的房间后,可能会马上打开电视机或音响以消除这种沉寂;当一人花了一整天时间撰写文章后,可能会觉得要起身走一走,找人聊聊,这也是为了寻求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