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9143600000027

第27章 矛盾心理斗争(1)

第一节心理学的基本概况

一、心理学的含义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现代实验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冯特(w.wundt,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对心理学做出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观察、描述、预测和解释,帮助人改变和提高其生活水准。因此,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尤其是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研究目标和方法与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性质。但人又是社会实体,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受他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概括如下: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人的感觉、知觉、学习和思维等过程;跨时间行为的稳定性和区别于他人的人格特质;心理勇士如何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网络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以及跨文化差异性如何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形成、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1)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A.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指人脑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内在关系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注意是伴随在心理过程的心理特性。

B.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是指人脑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C.意志过程:

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志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体现。人的意志行为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它激励并调节着人去从事达到目的的行为,制止与预定目的不相符合的言论和行为。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一方面,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过程,所谓“知之深,爱之切”,说明认知过程对人的情绪情感的重要影响。“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了认知过程对人的意志过程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情感过程又会反作用于认知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缺乏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人的认知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入。同时,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情绪情感既可以成为推动人的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人的行动的阻力,而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控人的情绪情感活动。

因此,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同一个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研究人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2)人格

心理过程总是在具体个人身上进行。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不同,都带有自己的特征,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指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性的总称。有时也把人格与个性看作同义词,它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人格分为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

A.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积极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B.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中形成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彼此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没有心理过程,人格是无法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没有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态度体验的情绪情感,没有对客观事物积极改造的意志,人格就会成为无本之源。反之,人格又会反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如某种兴趣会促使人去探究某些事物;归属需要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等。其次,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对自己和客观环境的认识,产生情绪情感和意志行动,心理特征就不可能形成,更无从表现。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又会影响与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的进行。

概括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动力与心理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相互关系的规律的科学。要深入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要从人的心理活动整体性上加以考察和研究。

3.心理科学:过去、现在和将来

约7000年前,人们把心理问题归为邪灵作祟。后来在心理学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人把哲学比喻为心理学的父亲,把生理学比喻为心理学的母亲,把生物学比喻为心理学的媒人。

在哲学方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和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1632——1704)都探讨人的心理现象。亚里士多德探讨人的本性、人类经验的由来,以及感知与记忆的功能等。笛卡尔提出“心身二元论”观点,认为“心”与“身”之主,身体的一切活动,偕由“身”而具有的理性的“心”所控制。洛克认为人生犹如白板,并无善恶之分,一切改变均来自后天的经验。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心理学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生理学方面,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L.Muller,1801——1858)、赫尓姆霍兹(H.V.Helmhltz,1821——1894)和费西纳(G.T.Fechner,1801——1887)的研究影响了心理学的产生。缪勒认为人对刺激的感觉与辨别,依赖于不同神经传导发生的特殊能量。赫尓姆霍兹认为在人类的视觉神经系统中,存在着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光波的感受器,提出听觉共鸣原理解释人的听觉现象,至今它们仍是实验心理学中解释色觉和听觉现象的重要原理。费希纳用试验方法测定了物理刺激的变化与心理感受之间的相对关系,为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生物学方面,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Darwin,1809——1882)在《物种起源》著作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使用、遗传、环境、个别差异和适应等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在心理学诞生以及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思想与观点。心理学家在构建理论过程中存在着的尖锐分歧,从中可窥视人的心理现象的复杂性。

A.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

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冯特,后经他的学生铁钦纳(E.Titcheners,1867——1927)在美国宣扬推广。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为了测定感觉过程如何构建和形成人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冯特采用了内省法。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刺激,如一个明亮的绿色物体或是印在卡片上的一句话,然后让被试尽可能地使用自己的语言详细地描述所体验到的东西,他认为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对口头报告的分析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

冯特认为,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必须从内容、过程和原因方面进行。内容是个人经历的体验,包括感觉、意象和感情。过程是个人经验发生发展的历程,概括某种经验是如何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原因是探究各种经验产生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彼此存在着的因果关系。

B.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1842——1910)和杜威(J.Dewry,1859——1952)。机能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探讨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行为的心理活动,如恐怖情绪在某人面对突发性危机情境中所起的作用,这要比把心理或意识看作结构要素更重要,说明人的“意识流”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面向实际领域的发展道路。

C.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有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和苛勒(W.Kohler,1887——1967)创立。格式塔(Cestal)在德文中意为“整体”、“形状”或“完形”,强调知觉的组织,认为人的心理作为整体进行探讨,而不能简单地把心理或行为分解为部分。如一支乐曲,对人来说是一个整体。若把它分拆成各种音符,就不会产生听到该曲的心理感受。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整体不同于部分”、“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和决定部分的性质与意义”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理解和学习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D.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在1896年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或意识像是一座冰山,只有暴露在海面上的一小部分可以看见,其他掩盖在海面下不能被知觉的意识部分是潜意识,人的行为不断地受到潜意识的思想、观念、冲动、欲望等的影响,因此人的思维、感情、行为的发生都是事先确定的,并非偶然发生,尤其是儿童期的经验对个体以后个性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认为“成人是由儿童创造的”。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解释在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基本方法,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潜意识或无法控制的心理活动内部动力和冲突所激起的,梦和口误是揭示人潜意识活动的线索,可以用潜意识来解释个体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尤其是对偏见和攻击等,并在临床中寻找患者异常行为产生的根源。精神分析也是影响人类文化和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在心理学方面的影响是使心理学从对某些情理现象的片面探讨,转而趋向内部、个人整体方面的研究。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其临床实践,使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出现了新精神分析理论(neopsychoanalysis),他们修正了弗洛伊德的部分原理。

E.行为主义:理解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和斯金纳(B.F.Skinner)。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客观研究的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不需要问问题,也不需要知道个体在思考什么,应该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把研究的内容由内隐的心理和意识转向外显行为。环境因素是行为产生与发展的因素,而遗传的影响可以不必理会。华生曾自信地宣称,社会若需要某类人,他就可以把任何智力与身体正常的人教导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如数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律师或军官,也可以让他成为乞丐、流氓或罪犯。行为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验;二是强调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在环境的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为此,可以通过控制一个人的环境就可以塑造出任何所需要的行为。

行为主义以客观的、可以验证的实验方法,使心理学最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对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在学习的规律、条件反射、奖励和惩罚的应用、行为矫正应用、行为矫正方法等方面极具价值。以及在治疗精神障碍、抑制攻击性行为、解决两性问题和克服药物成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行为主义排斥内省及对人的意识经验,使心理学研究的内涵窄化,从而阻碍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