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成都少年
9143100000056

第56章 收获爱情

这位叶老师,自然就是叶成煊了。他也没料到,自己会干上教书这一行。这一班学生,他从高一下半学期开始教他们语文,一直教到高三。算一算,在学校已经待了近三个年头。有时叶成煊想想也觉得好玩,人生南北多歧路,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如今的他,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了。

叶成煊前几年灰头土脸地从广东跑回成都时,不知能干啥。正在彷徨,以前的中学同学给他介绍了这份教书的工作。虽然他大学没有毕业,但毕竟是五十年代的名牌大学生,这块金字招牌还是挺闪亮的。尽管不属于正式教职员工的编制,但叶成煊也不在乎,他自己到底想干啥虽然还没想明白,但起码他知道,肯定不是当个教书匠。只不过,父母亲都不在了,他孤身一人,首先得能养活自己。倒没想到,他教书却教得颇为顺畅。首先是学生们喜欢他,再则他教语文一点也不累,光靠自己当年掌握的知识,就足够应付了。

国民经济好转以后,虽然普通市民仍然比较穷,但也不至于吃不上饭,所以叶成煊这两年的日子还算安稳。一次空闲时,他去探望冯老先生。冯先生深居简出,身体还算硬朗。他见叶成煊也是一个人生活,说他一个年轻小伙子,只怕不懂得照顾自己,便要叶成煊搬来俩人同住,起码下班回家,他还能给他做个热菜热饭。叶成煊想想也是,于是这一老一少,搬到了一块儿。爷儿俩时常会啜上一顿酒。喝多了话也多,谈谈景致,忆忆亲人,还挺逍遥。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日子波澜不起,也算安逸。不过在教书的时候,他始终觉得,现在的课本内容越来越无趣,古今中外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不去选用,全用些味同嚼蜡的。这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政治思想课呢?本来自个儿穷得叮当乱响,还非说别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要去解放全人类。明明都快成叫花子了,还硬当自己生活在天堂里。这都是些什么呀?

不过,现在的叶成煊不会那么直愣愣的出去乱嚷嚷了,而是略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老和别人嘻哈打笑。也正是这样,才博得了学生们的喜爱,把他当作同龄人一般。实际上,他确实也只比班里学生的平均年龄大八岁。

一次为纪念“一二·九”运动,学校活动社排演话剧《红岩》。选来选去,选中了叶成煊出演正面人物许云峰。装扮之后,他倒真有那么几分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慨。正式演出时,叶成煊身穿一袭干净的长衫,肩披一领洁白的围巾,乍一登台亮相,便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叶成煊也来了劲,精神愈长。等他演到主人公孤身赴宴,大义凛然地训斥保密局的特务们那一幕时,叶成煊将长衫一抖,围巾一甩,指着面前的敌人昂首喝道:“走吧!前面带路!”――洪亮的嗓音,犀利的眼神,顿时令台下“哗”的响起一片掌声,经久不衰。好些女生,已经如痴如醉。此时,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开始慢慢地在江晓滢的心中滋长。

等江晓滢他们升到高三时,眼见着自己教过的学生也即将参加高考,叶成煊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感慨和激动的。他们这所学校,只是区里一所很普通的中学,师资和生源都很一般,所以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好苗子并不多。叶成煊知道江晓滢算一个,他全心全力地辅导她的功课。久而久之,他对这个女孩子的感觉,似乎也有了些异样。他也感觉到了对方对他的好感,有时一个眼神,一个照面,都能令双方的心头一阵荡漾。不过,他们都理智地压抑着。

很快,江晓滢迎来自己的高考。选填志愿的时,她报了中国船舶工业学院。这个选择出乎老师们的意料。叶成煊找江晓滢谈过,说这所学校总共只在四川地区招收三名女生,难度太大。他希望她重新考虑,选填一所更有把握的学校。但江晓滢却非常自信,她说她从小就梦想着能看到大海,能在大海上航行。可偏偏成都是个内陆城市,所以她早就寄望高考了。

叶成煊想起自己在广东宝安梧桐山上第一眼看见大海时,心中的那种震憾力,他没法再劝她了。

高考照例在每年的七月举行。考前一段时间,学生们都顶着酷暑钻进了书本里,拼命地背诵,拼命地演算,江晓滢也不例外。本来,家里的家务活,以前她和哥哥都要分担的。现在,为了高考,江母都不要她做了,全让哥哥做。江晓滢自然偷着乐,哥哥却很不服气。江母却护着女儿,教训儿子说,谁让你没考上大学的。等你妹妹考上,将来出息了,说不定你还沾她的光呢。

江母是个倔强刚毅的女人。她没多少文化,自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一儿一女,所以对儿女的管教很严厉。她辛苦了半世,无非也就是希望儿女平安长大,将来的生活能够安稳舒适。大学在她眼里是一个高贵的地方,如今女儿很有信心地跟她表示,有把握考上,怎不让她喜出望外。

考试那天,江晓滢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压力,当她坐在课室的椅子上,用钢笔填下一道道题目的答案时,浑然不觉得,她在卷子上填下的,其实是她的命运。

考完后,学校进行了估分,江晓滢的自我感觉不错。所以暑假里,她过得轻松愉快。一直到各高校的录取通知纷纷送达高考生手中时,江晓滢才开始慌张起来,因为她并没有收到任何录取通知。

单纯的江晓滢为了单纯的理想高估了自己,毕竟船舶工程学院全省只招收三名女生,她落榜了。

落榜后的她,小小地难过了一阵子后,也便恢复正常。毕竟母亲没把上大学看得很重,她要是能考上固然大喜,没考上,母亲也坦然接受。倒是江晓滢的哥哥很不乐意了一阵子,心想,当初的家务活可全由他做了,白白便宜了妹妹。

令人欣慰的是,街道办一位姓余的女主任就住在江家对面巷口。她是看着江晓滢长大的,知道情况后,就上门来找江母,说女娃子有高中学历挺不错了,她这正好有一份工作可以介绍给江晓滢,不知道她愿意不?

江母当然高兴,连忙叫了江晓滢过来。余主任告诉她们,工作是不错的,国家一级企业,还是个保密单位,政审很严格,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只不过,工作地点在北京,离家可就远了。

听余主任这么一说,江母又有些舍不得了,但江晓滢却很兴奋。北京!这原本只是在梦里能够向往的地方啊!伟大的首都!美丽的天安门!太美妙了!她立刻答应下来。

接下来的报名和政审,一切都很顺利。等考上大学的人纷纷收拾行囊准备去学校报到时,江晓滢同样也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北京参加工作了,所以那一点点未能考上大学的失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时光匆匆而过。当天气再一次转凉后,叶成煊收到了江晓滢的一封来信。江晓滢在信中清楚地告诉他:学生时代,她就已经喜欢上了他。但她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想。只有工作后,一个人来到他乡异地,时不时思念起故乡,思念起校园的生活,她才有勇气表白。

其实,前几年相处时历经的一切,叶成煊何尝不是心有灵犀。他忆起自己在大学时代的初恋。现实生活中的他,也曾为当时冲动的退学而略感遗憾过。他给她回信说:今夕何夕,有此良幸。只不过,自己身世复杂,性格倔强,只怕未来的生活倘不如意,辜负了她。情之愈深,愈不敢想。

回信之后,过不几日,江晓滢的来信又到。她在信中说,是叶成煊扮演许云峰时的那条白围巾打动了她。她想象着在那个充满英雄主义的浪漫年代,白围巾就是爱情的信物,一个女大学生会将自己的白围巾系在她心爱的人颈间,因为他明天就要奔赴战场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的背景,一个穿着中山装的男青年,拿几本书,系一条白围巾在颈间,必定是青春勃发,满腔赤诚。而站在他面前的女学生,齐耳的短发,纯净的脸庞,淡蓝色的斜襟上衣,长过膝盖的深色摆裙,脚下是一双平底的黑面布鞋,带有花边的白色袜子,同样,有一条素白的围巾垂在胸前。这样一个女子,必是玲珑剔透,心思如玉,秀外慧中的。我向往的爱情,必须是这样的。爱情的颜色如雪白如血红,一向征着纯洁,一向征着热烈。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江晓滢的这番描写,让叶成煊恍惚了,他仿佛看到了当年他的大哥和丽筠姐……他知道,自己无法再拒绝这个女孩子了,他怎么配拒绝她,他必须要好好地去爱她。

缘分,总是让人觉得妙不可言。其后的日子里,两人频频鸿雁传书。

在叶成煊收获到爱情的同时,中国也将收获一场更大的风暴。这场风暴,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数亿中国人民来讲,造成的冲击前所未有!

“文化大革命”,来了。

中国的很多事,中国人自己也闹不明白。虽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官方总共修了《二十四史》。可鲁迅先生讲,《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难怪在民间,总会有很多野史广为流传。所以多年以后,叶成煊回忆起自己所经历的“文革”,仍然时常感觉如幻境一般,想不明白自己抑或旁人,为什么会有那么不可思议的举动。闲暇之余,他常常琢磨。可毕竟很少见到官方公布的权威资料,而整个“文化大革命”的前因后果,又是那么纷纭复杂,足够国史专家们考究一辈子的。因此,叶成煊在后来同人们偶尓聊起“文革”,套用他那套“打主意与打主义”的理论,只是亲历过那个时代的普通国民的粗浅认识,纯属一家之言,旁人也就不必深究了。

按照叶成煊的讲法,大约就是这么回事儿:五十年代末,反右运动渐渐扩大,极“左”思潮泛滥,由此衍生出大跃进运动,再导致“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群众开始挨饿了。这时候,战争年代一位能征善战的武将视察全国后,了解到真实情况,深感痛心,便给最高领袖上万言书,说人民公社、大跃进,我们是始作俑者,要负责任。

后来,庐山会议召开,万言书被视为反动举措,为民请命的武将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可按照当时脱离实际设想的发展路线进行下去后,国民经济却遭遇到重大挫折,全国上下开始反省,中央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国民经济的重新运转。

再后来,国民经济开始慢慢复苏,社会又开始开展“四清运动”。简单点儿讲,就是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主要是要整肃地富反坏右,整肃社会上对体制不满的敌对力量,并派出大量干部成立工作队下乡代替基层工作。

但没多久,观点又变为:要整就应该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才能保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文化大革命”的伏笔就此埋下。

这种看法,当然过于肤浅了,但叶成煊只是个普通人,不过和至亲的人私下里聊聊,走到外面是一个字也不会讨论的。

既然叫“文化大革命”,自然要以文化为突破口。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文化才子:吴晗。这个人是研究明史的专家,写过一本《朱元璋传》,和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朱东润写的《张居正传》,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并称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民国年间,吴晗接连投考北大清华,文史满分,数学零分,后被清华大学录取。当时的一众文化名人如胡适等均视其为青年才俊。

建国后,吴晗当上了首都的副市长,可谓踌躇满志,功成名就。在任期间,他提出挖掘明朝皇帝的陵墓来研究。在征得上级同意后,选来选去,选中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开挖。可是,把墓挖开后,却没法保护,一见光,什么龙袍皇冠的,全毁了。连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也都砸烂扔进了水沟。

要说这事也巧了,万历皇帝朱翊钧最喜敛财,曾挖了埋葬自己曾祖父的显陵。历代皇朝,后世子孙挖祖宗坟墓的,这是独一个。几百年后,十几位明朝皇帝的寝陵,偏偏选中了埋葬他的地方开挖。谁知道冥冥之中,是不是有着天意呢?

除了挖墓,吴晗还决定拆除北京的城墙。因此被誉为民国才女的林徽因曾提出过不同意见,忧心忡忡地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为了迎合当时的主旋律,吴晗写了新编历史戏剧《海瑞罢官》。剧情在如今看来相当老套:

首相的儿子仗势欺人,霸占民田,强抢民女小兰。小兰的父亲被气死,母亲上县衙告状。谁知县令王明友受了徐家的贿赂,轰走其母,还当堂打死了小兰的祖父。青天大老爷海瑞此时调任应天巡抚,微服出访,路遇小兰。他得知冤情后,复审此案,查明真相,判处了徐瑛、王明友死罪。徐阶自恃有恩于海瑞,代子求情,愿意退田赎罪。指明占田当还,犯法当诛。徐阶恼羞成怒,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新任巡抚前来接任摘印,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才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回乡。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剧目为观众塑造出了一个爱护农民的英雄形象。海瑞表现得高大完美,处处为百姓着想,他成了被欺压人民的大救星,成了新时代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好榜样。

这出戏,刚推出的时候,赞声不绝。可老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谁也没料到,几年后,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