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译文”
别人争名夺利与我无关,我也不必因为别人的醉心名利而就疏远他;恬静淡泊是为了适应自己的个性,因此也不必向别人夸耀“世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佛家所说:“即不被物欲所蒙蔽,也不被空虚寂寞所困扰,能作到这些就能使心悠然自得。”
“解说”
我们对某件事的参与,要先衡量它是否有利于健康,否则,盲目地去行动,就会损害身体健康的。
看到别人追逐名利,因你能清楚地认识到追逐名利是劳心伤神、危害健康的行为,所以你就不为之心动,而是冷静地坚持自我本性,保持心情愉悦,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恬淡适己,在于冷静地看待一切,在于不去奢求更多的东西,在于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已有的条件和克制自身的欲望,把自身与生活完美地融为一体。任何人为的因素,都不是恬淡生活,相反,却破坏了人与生活的和谐关系。恬淡适己,关键在于让生活成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例解”
老聃驳孔子
孔子打算把他的书保存于西周王室的典库,子路帮他出点子说:“听说曾任周室管理典库的史吏老聃,已经退隐归乡,先生要藏书,我们顺道之际何不先听听他的意见呢?”
孔子猛然省悟,连连称好。
这天,孔子就带着他的书籍拜访老聃,不想老聃当着孔子的面不言与否。孔子急忙翻检自己的书籍加以解释,老聃才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说:“你讲得太烦琐了。我很希望听些至关紧要的。”
孔子说:“好,好,这些书紧要之处在于它们讲的都是仁义之道。”
老聃听后反问道:“请问先生,仁义之道是人的本性之道吗?”
孔子点头称是,并接说:“君子不仁,则不能有他的事业成就;君子不义,也就不能立身于社会。仁和义是君子处世品性,,也是人的本性,离开了和背离了仁和义又能做些什么呢?”
老聃又问:“那么仁义,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孔子答道:“中正没有偏私,公允而孚人情,这便是仁义的实在含义。”
老聃不以为然地说:“噫戏,此莫非笑话,你说没有偏私和公允的人不嫌迂阔吗?要求别人没有私,就是允许自己有私。按先生所要求的,天下的人都不失去教养和有着仁义的本性,这同天地已经存在,日月已经发光,星辰已经有序,禽兽已经成群,树木已经成林而否定它们存在有什么两样?所以先生还是仿照自然规律行事,顺着自然法则进退,不必违背人性去标榜或鼓吹什么人性之外的仁义。你要将宣扬仁义之类的书籍送到周室借以远播,这同擂鼓吹号去追捕逃亡的人,鼓声越大,逃亡的人越跑得远有什么两样?你越是鼓吹仁义,仁义离你越远,岂不是反而蛊惑人心,迷乱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