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
9056800000019

第19章 正在发生的“互联网加法”与(6)

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两块:一块是利差业务,一块是支付业务。在利差业务中,中国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一年期为例,2014年,全中国的银行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都是3%,一年贷款标准利率是6%。也就是说,国家“规定了”银行的利率差是在3个点左右。在这3个点保证的情况下,银行追求的是存款、贷款规模,而不是运营效率。

但是如果前面讲到过的余额宝之类的产品造成了事实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也许也进一步加速了国家放开存款利率,下面的口子打开之后,上面的口子会随之上升吗?

当然不可能,虽然银行有“上浮”的权力,但是上浮最高30%,也就是一年期贷款,利率最多是7.8%(6%×130%)。再往上,就不行了。存款的成本继续上升,存贷差必然被压缩。

其实这还不是本质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贷款利率是否也有可能被放开?

阿里小贷也许不是中国小额贷款公司里最赚钱的,但一定是最有名的。也就是说,阿里巴巴(以及腾讯、百度)一边用余额宝赚钱,并且推动了银行获得存款的事实利率的上升的同时,另外一边,也在做着贷款的业务。

我们算一笔细账。阿里小贷(以订单贷)为例,每日贷款利率万分之五(相当于年化18%),与信用卡利率相同。每个客户(淘宝卖家等)平均每年的贷款次数为30次,平均每次占款时间为4天,共计120天。阿里宣布,阿里小贷的全年实际融资利率成本为6.7%。

这个数字已接近央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目前为6%。只有少数大企业才能从银行以基准利率融资,小微企业常用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年化利率在20%左右。在阿里小贷融资真的能做到6.7%吗?阿里小贷产品利率多在日息万分之五左右,换算成年化利率大约18%。从18%到6.7%,这中间发生了什么?阿里巴巴解释说:

很简单,让小微企业需要钱时可以顺畅拿到钱,不用钱时可随时还回来,而不无意义占用资金。

也就是说,小微企业其实全年都需要周转资金。如果向银行贷款,可能一借就是一年,但是资金不断在周转,账上也常常会有余额。阿里小贷创立数据加网络的模式,通过数据挖掘小微企业信用,全年无休服务,用户申贷、支用、还贷均可在网上完成。大多数微贷产品,支持随借随还,以日计息。这样一来,虽然年化利息18%,但是一旦有回款就把钱放回阿里巴巴,停止计息,造成了银行收365天利息的情况,阿里巴巴平均只收123天利息。这样算起来,年化实际利率,只有6.7%。

我们终于再次领略到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减法”的力量。因为沟通效率的极大提升,贷款可以像存款的“随存随取”那样,做到“随贷随还”。这样的效率,让大量在企业端无谓占用的资金,回笼到阿里,再次高效率地流转起来。基于大数据,阿里小贷通过少量多次的方法,使资金运行效率非常之高,帮助小贷用户,事实上降低了融资成本至6.7%。

2014年2月20日,阿里巴巴金融旗下的阿里小贷最新数据出炉,2013年阿里小贷全年新增投放贷款1000亿元。截至2014年2月中旬,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0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逾70万家,户均贷款余额不超过4万元,不良率小于1%。

同时,阿里小贷也首次对外披露了其如此高效率的秘密武器: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放贷模型——“水文模型”。

顾名思义,水文模型参考了城市的水文管理。比如,某河道水位达到某个值,但人们无法依据这个数值采取应对,是准备防汛还是不做任何动作。也无从依据该数据判断趋势,下月河道水位走高还是走低,会否影响防汛等河道管理的措施。

但如果将这个值放到历史数据及周边河道数据中,就可以做出一定判断:如比过往同期,这个数据是否变高了,高了多少;以往这个时期后,河道水位又是怎样变化的。每个河道的趋势,都可依照这一方式做出判断。

阿里系统考虑为客户授信时,结合水文模型,通过该店铺自身数据的变化,以及同类目类似店铺数据的变化,判断客户未来店铺的变化。

如过往每到某个时点,该店铺销售会进入旺季,销售额就会增长,同时每在这个时段,该客户对外投放的额度就会上升,结合这些水文数据,系统可以判断出该店铺的融资需求;结合该店铺以往资金支用数据及同类店铺资金支用数据,可以判断出该店铺的资金需求额度。

举例来说,某手机销售店铺,在“双十一”达到300万元销售额,远高于平时。单看这个数据给予用户分层或授信,很可能做出错误判断。

而如果把这个店铺放到水文模型中,去观察其不同时间、季节的经营数据及其所处类目同类店铺的数据变化,也许平常该店铺经营额并不高。和过往“双十一”的数据相比,店铺今年营业额或许反而下降,和同类目店铺相比,增长或许还没有其他店铺快。

当然,阿里小贷仅限于电商用户,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阿里巴巴贷到款。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阿里巴巴已经在某个群体、某种程度上,把贷款利率定在了6.7%,帮助70万商户解决了贷款问题。

6.7%算低吗?其实还不算低。2014年,在美国的购房贷款利率可以低至3.75%。而在一两年前,这个利率达到过3%以下。

想想看,有人能把钱以6.7%的利率“借给”(更准确地说,是投资,是购买)货币基金,还有一些人能以6.7%的利率从一些机构“贷出”款项。存款、贷款利率都在走向市场化。中国大多数银行存在的基础:3%左右国家保证的利差,正在被蚕食。

事情还不止如此,P2P贷款是互联网减法下的金融新尝试。

《经济观察报》对P2P信贷的介绍:

P2P信贷模式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模式,其摒弃了银行这一传统信贷媒介,借贷双方通过P2P信贷平台发布信息,自主成交。这种模式的产生源于利率体系的僵化和金融机构的过度垄断使得面向个人和低评级企业客户的资金供需匹配效率较低。P2P的资金需求方是信用良好但较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的个人和小微企业;资金供给方是希望能获得较为固定的收益率的普通投资者。

在一个借贷流程中,P2P信贷公司负责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然后将信息提供给资金出借人,并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等。现阶段,按照平台责任大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无担保在线模式,以拍拍贷为代表;第二种是有担保在线模式,以红岭创投为代表,是现阶段的主流;第三种是线下模式,以宜信为代表。

由于P2P模式部分弥补了传统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参与门槛和渠道成本,分散了信用风险,并拓展了投资渠道,因而,受到了投资供需方的欢迎。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网贷平台已超过300家,2012年全行业的成交量达到200亿元。

目前,P2P公司还处在野蛮生长期,一些公司存在违规行为,甚至有非法集资的嫌疑。未来,随着法律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健全和匹配,P2P信贷模式的整体风险会进一步下降,从而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关于拍拍贷的创业,《中国企业家》介绍得很清楚:

2006年,奔跑在创业路上的顾少丰无意中关注到了诺贝尔和平奖,那一年诺贝尔和平奖归属于创立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的孟加拉银行家尤努斯。尤努斯将27美元借给45个穷人,均获得了按时还款。这个故事让顾少丰开始思考,这种小额借款的模式能否在国内推行。于是顾少丰摇醒了大学时睡在他上铺的张俊,又找来了高中同学胡宏辉。

当时全球知名的P2P平台Prosper和Lending Club都尚未面世,并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样本。几个工科男只是模糊地感到金融领域的开放、民间借贷的阳光化、互联网与金融发生交汇都会是未来的大趋势,却也想不清自己的业务模式。

2007年6月,拍拍贷在上海注册成立。

就是这么几个从来没有学过金融的IT男,创立了中国第一个P2P借贷网站。创业艰难,一路并不好走,这期间,顾少丰、张俊还常常打电话、发邮件咨询我一些战略和管理的问题。我当时觉得这件事情非常不靠谱:没有任何抵押或者担保,就把钱借给一个陌生人?这事我看很难。

我想,我当时的想法能够代表绝大多数金融界人士:这样哪行!

以拍拍贷为代表的P2P借贷网站,最重要的核心资产,就是一套“P2P的水文模型”,根据各种各样的个人信息,来建立信用等级,降低坏账风险。随着用户越来越多,模型越来越完善,坏账率理论上也会越来越低。

2013年,拍拍贷交易规模10.46亿元,营收3107.8万元,用户超过200万,预期不还率,也从2008年的3.41%,降到了0.98%。

我们可以看到拍拍贷直接牵起了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桥梁,完全去掉了银行的媒介功能,而它赖以发展的,和阿里小贷一样,都是银行一直最自以为豪的“信用管理、风险控制”能力。而互联网的高效率沟通、大数据分析,让更科学、高效的风控成为可能。

“互联网减法”的力量,正在由易向难,逐步消除金融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甚至彻底“去媒”,造成事实利率市场化,蚕食存贷差业务,蚁噬传统金融根基。

支付宝、微信支付抢占支付蛋糕

除了存款、贷款业务外,银行的另一项关键收入,就是支付,并通过支付,收取佣金。信用卡就是典型的例子。信用卡为用户提供了付款的方便,商家为此付出一定比率的刷卡佣金。这是一块非常大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地铁口、超市前,很多人在想方设法拉你办卡的原因。

在这个领域,互联网怎么可以缺席?还是阿里巴巴,支付宝作为淘宝的一个重要的支撑体系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我们把独立于银行的支付工具,叫作第三方支付。支付宝是最著名的第三方支付,主要解决了在电商和其他的一些场景的“远程支付”。而另外一位著名创业者孙陶然的拉卡拉,通过在手机上加装一个小小的设备,把手机变为POS机,解决了包括收银在内的很多场景的“近场支付”。

2013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的规模,到达了6.9万亿。于是2013下半年,微信支付开始加入了战斗,迅速地积累用户规模。

2014年春节,一个“微信红包”的小游戏,让微信支付实实在在地火了一把。新年前的这几天,大家一边发红包,一边抢红包,一边还在赞叹:微信支付的产品经理实在是太牛了,让用户们心甘情愿地自己掏钱发红包给朋友们,教他们学习使用微信支付以及绑定银行卡。关键是,钱花了,大家还都很高兴!有人银行卡往微信支付的转账限额(比如招行每天限额5000元)很快用完,然后戏称,这是他充值最多的一个网络游戏。

一个完全不花钱的微信红包,据说帮助微信支付绑定用户信用卡达1亿张,把支付宝前8年的事情全做了。第三方支付的市场打得不可开交。

这才刚刚开始。

春节之后,阿里巴巴投资的快的打车,和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的补贴价格战,正式进入第三轮:

快的打车宣布:乘客每单奖励13元(每天两笔封顶);北京、杭州、合肥的司机首单奖励50元,其他城市司机首单奖励20元;北京的司机高峰期每单奖励11元,非高峰期每单奖5元(每天10单封顶);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的司机高峰期每单奖10元,非高峰期每单奖5元(每天10单封顶),每天15000个随机双向免单奖。

嘀嘀打车宣布:乘客每单获得12~20元不等的随机补贴(每天三笔封顶);新乘客首单立减15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司机每单奖励10元(每天10单封顶);其他城市的司机前五笔每单奖励5元,后五笔每单奖励10元(每天10单封顶);新司机首单立奖50元(所有城市);连续7天使用且满10次,可获得微信游戏“全民飞机大战”高端战机一架等礼包。

这对很多打车的人,尤其是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有的人甚至用快的打到车后,上车再给司机补一个嘀嘀订单,从而可能让这次打车完全免费。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呢?

其实,这不是嘀嘀和快的之间的战斗,而是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战斗,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间的战斗。

有人算过一笔账,粗略估算,一个城市一天打车的交易额是600万元,30个主要城市就是1.8亿,一年365天,就是657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用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做工具,来抢占一个重要的支付场景。跟未来的前景相比,获得一个新客户付出的几十块钱成本是很划算的。

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清楚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战略脉络:占据越来越多的支付场景!

2014年2月底,腾讯宣布入股大众点评20%。众多评论家将这一举动看作腾讯对大众消费场景的又一突破。而在我看来,这是腾讯将支付工具升级的又一关键布局。我们想象一下,当众多的大众点评商户都可以用微信支付的时候,他们还需要POS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