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9056700000062

第62章 暂时平静(2)

布雷德利将军代表参谋长联席会议发言,他回顾了军方在前一天讨论过的中国人的三个可能意图(保护鸭绿江水电设施的警戒线;在更南的地方建立一条固定的战线;把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半岛)。布雷德利认为,美国可以保住其目前的阵地,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进攻‘满洲’的基地,究竟经受得住多大的压力”,守住目前的防线“将会造成严重的局面,因为长此以往,我们将损失大量人员”。布雷德利指出,苏联人最近向中国运送了200至250架飞机,由于这些飞机编队飞行时已听不到俄语对话,他推测这些飞机“已交付给中国人,俄国人已经回国”。

尽管麦克阿瑟认为,授权让他轰炸鸭绿江桥梁可以把中国人赶走,但布雷德利却认为这种观点“有些太乐观了”。然而他接着说:“麦克阿瑟毕竟是战地指挥官,在给他下达的训令发生改变之前,他可以随意推进。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现在不应改变训令,但应经常检查这一训令。”

国防部长马歇尔注意到,美国的军事形势“已复杂化,原因是我们在朝鲜东部兵力分布过散,易受攻击”(他是指第10军所在地区,陆战1师正在从那里向“满洲”推进)。

布雷德利回答说,麦克阿瑟分散兵力是为了执行他占领全朝鲜、举行选举的指令。(实际上,布雷德利对麦克阿瑟的命令所做的解释过于笼统,尽管与会者没有人对此质疑。)

布雷德利在回答艾奇逊提出的一个问题时说,麦克阿瑟看来对西部的战局并不担心。艾奇逊追问道:从军事上看,有没有比麦克阿瑟目前的阵地更好的战线?布雷德利答道,“从军事观点来看,战线越靠后,我们的处境就越好”,然而“这种后退行动可能会使我们失去政治支持,并可能会使南朝鲜人丧失斗志”。

艾奇逊继续就此提问。显而易见,“俄国人对纵深防御特别有兴趣”,缓解苏联人担忧的一个办法是在朝鲜东北部建立一个缓冲区,由联合国委派的警察部队而不是武装部队来管辖。艾奇逊接着说,就国务院来说,它打算“在联合国公开地猛烈抨击中国共产党人,使人们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军队不是志愿者”。艾奇逊私下(有时是公开地)说:“我们也许要探寻这样的可能性,即在鸭绿江两岸各10英里的地域内建立一个20英里宽的非军事区。根据这个方案,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撤出朝鲜,我们将举行选举,然后撤出朝鲜。”但艾奇逊也指出,他的这个想法有一个缺陷。如果中国人接受这一方案,他们会坚持要求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并建立一个能同时代表朝鲜南北两方的政府,“而这就意味着它将是一个共产党的政府”。

讨论结束后,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目前”不改变给麦克阿瑟的训令,这位将军“在军事方面可以自由行事,但不得轰炸‘满洲’”。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人到达联合国时将举行政治讨论。(艾奇逊承认,国务院一直在试图“寻求与北京当局打交道的某种方式,但均无结果”。)

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中看不出任何紧迫的意思。委员会在给其工作人员下达的研究任务中没有规定时限,唯一的指导意见是他们应与国务院、参谋长联席会议和中央情报局进行磋商。

国家安全委员会11月9日提出的建议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它使得美国在政治和军事路线上自相矛盾。在中国人干预以前,政策制定者们设想,战争可以在不牵涉北京的情况下结束。根据这一设想,如果中国人进行干预,联合国军就要停止军事行动,转入防御,以待事态发展。然而,中国人的初次干预虽然为时很短,却足以提醒华盛顿:中国能够迫使联合国军离开朝鲜。尽管如此,国家安全委员会却打算允许麦克阿瑟继续以同样的方式进攻,现在又认识到(据布雷德利承认)轰炸“满洲”对取胜也许是必要的。然而,艾奇逊在第二天,即11月10日向总统报告会议情况时,他不诚实甚至是愚蠢地谈到一项与之平行的外交努力,以便开始谈判。艾奇逊的辩护士们——以理查德·诺伊施塔特最为著名,他是一位学究型的政治学家,朝鲜战争期间曾在白宫供职——争辩说,这位国务卿不愿插手军事战略,特别是在他执行的远东政策已经遭到攻击的时候。“直截了当地说,”诺伊施塔特后来写道,“风险在‘军事方面’。如果更换战地指挥官已经是势在必行,那么参谋长联席会议必须做出判断,并报告杜鲁门。”这种说法是书呆子的胡言乱语。朝鲜战争的战略就是军事和外交行动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当一项军事行动使一个外交和政治的目标难以或不可能实现时,艾奇逊有权利甚至有义务向总统提出忠告。艾奇逊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他的心怀城府和麦克阿瑟的自以为是结合在一起,把美国一步步引向灾难。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杜鲁门对这一问题的把握似乎比他的谋臣策士们更胜一筹。1950年的11月之后很久,顾问诺伊施塔特问杜鲁门,他是否曾经对麦克阿瑟的“结束战争的攻势”感到过担忧。尽管诺伊施塔特承认杜鲁门的回答是马后炮,但他认为,这反映了当时杜鲁门观点的实质:

我们其实当时应该做的是停止在朝鲜颈部这个地方(他用手指着一个地球仪说)……那是英国人所希望的。……我们知道中国人在边界线有近100万人左右的军队。……但(麦克阿瑟)是战地指挥官。你挑选了他,就必须支持他。这是一个军事组织得以运转的唯一方式。我得到了我所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意见,而在前线的这个人说了,这件事应该这样做……所以我就同意了。这是我做出的决定,不管事后怎样来看。

这样,麦克阿瑟就继续筹划一次攻势,以便在年底赢得战争,而且仍然遵循了初秋时他就在执行的训令。

麦克阿瑟再度乐观

麦克阿瑟没有丝毫紧张的迹象。恰恰相反,11月14日他在与他的政治顾问威廉·西博尔德谈话时极为乐观。他说,他的近期目标是摧毁鸭绿江上的桥梁,这样便切断了“满洲”和前线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远东空军将摧毁敌军后方的集结地域,这样共产党人就不能“在朝鲜生存下去”。麦克阿瑟对西博尔德说,向鸭绿江挺进的准备正在进行之中,至为重要的是要在鸭绿江封冻之前赶到那里(中央情报局估计,江水将在11月24日至12月10日之间封冻)。如果他的进攻能够赶在封冻前成功的话,战争就会结束;否则的话,他认为除了轰炸“满洲”的目标以外,没有其他选择。人所共知的是,如果这样做“就大事不妙了”,几乎可以肯定苏联人会进行干预。他希望不必采取这种极端的行动。如果联合国军能够成功地推进到边境,麦克阿瑟认为战争就会结束。中国政权也能够证明他们确实有意愿帮助一个共产党邻国,并且有能力打一场现代战争,这样,他们就会在无损“面子”的情况下撤出朝鲜。

三天以后,即11月17日,麦克阿瑟在与穆乔大使的一次谈话中坚持说,不超过3万的中国人可能已经渗透到北朝鲜。如果多于这个数目,就会被空中侦察发现。他的“全力进攻……将在10天之内‘肃清’仍在北朝鲜人和中国人手中的所有地区”。然后,他将把所有的中国战俘押送到边界并释放他们,接着把第8集团军撤到日本,让第10军、联合国其他部队和韩国军队占领朝鲜。

在麦克阿瑟看来,中国人仅仅是推迟了,但并没有阻止他进军占领整个朝鲜。

联合国中的僵局

11月,在外交方面,美国在联合国陷入了僵局。美国在几个方面采取了行动,但每一行动的主要目的都是力图使中国人放心,美国无意侵犯他们的边界。

11月8日,安理会投票讨论麦克阿瑟关于中国人干预的一份报告,并邀请一位中国代表参加。美国同意了,并期待与中国开始对话。

安理会讨论了两个提案。一个是美国的提案,呼吁中国军队撤出朝鲜,并且确保联合国军驻留朝鲜,直到在联合国一个特别委员会的监督下建立一个“统一和民主的政府”为止。对此,法国人也提出了一个提案,要求联合国军“对军事安全的必要性加以应有的考虑”,采取措施防止破坏鸭绿江的水电设施。在此之后,五角大楼、国务院和法国人之间就可接受的措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国务院希望把法国人的措辞改为“对军事需要不造成损害”,以给予麦克阿瑟更加广泛的自主权限。法国人同意了,但要求美国的提案中包括这样一句话,以肯定联合国的政策是“确保中国与朝鲜的边界不受侵犯,并充分保护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合法利益”。参谋长联席会议称这一补充意见“完全无法接受”,因为这实际上会“给中国飞机提供一个庇护所,使其免遭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