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9056700000115

第115章 争持不下(2)

共产党很快就证实了李奇微的预言。12月9日,他们的谈判人员坚持,停战签字后,双方应立即释放全部战俘。在要求得到联合国军战俘名单的催逼之下,共产党在12月18日申报关押了4 417名联合国军战俘(其中3 198名是美国人),以及7 142名韩国战俘,总共11 559名。联合国军谈判人员认为这些数字不可信。战争最初几个月,共产党电台曾报道俘虏了65 000人。美国情报界估计,这一名单只包括了实际被扣押的美国战俘人数的一半左右。但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告诉李奇微,不要对新闻界透露任何关于名单的消息,“以免激起这里(美国)的感情风波,并避免出现任何一方都无法后退的局面”。

相反地,联合国军的名单中包括了132 474个名字——95 531名北朝鲜人,20 700名中国人,还有16 243名原韩国人,他们先是被俘虏,然后被迫加入敌军。(另外37 000多名原韩国人如前所述,已接受甄别并重新归类。)

共产党在被迫解释早先宣布的俘虏数字与正式名单不一致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由:许多战俘因病或因战俘营遭到轰炸而死亡;另外一些战俘已在前线释放,他们愿意回家而不愿再去打仗。联合国军对这些说法不予置信,把共产党的名单称作是“欺诈和不诚实的”,并对释放13万名共军战俘以交换不到12 000名联合国军士兵这一前景大为愤怒。共产党的回答是要求释放37 000名“重新归类”的韩国人,这些人曾经加入过他们的军队。共产党谈判人员争辩说,释放战俘不应当是一种“奴隶贸易”;联合国军是想把一部分战俘移交给在大韩民国的“可靠朋友”,把另一部分移交给在台湾的“另一位朋友”。

对李奇微将军来说,1952年1月是这场战争中最令人沮丧的几个月份之一。共产党显然不想在遣返战俘问题上讨价还价,他们希望他们的每一个士兵都返回,而不论其原来国籍如何,并且不准备讨论其他的变通办法。李承晚总统由于和平在望,更为有力地坚持自己的主张——从1950年中以来,李承晚在战争中根本没有起过决策作用——他对穆乔大使说,他并不反对吸收那些不愿回去的北朝鲜战俘,但是他希望能把大批的中国人送回去,他不想让他们遥遥无期地待在韩国“只是白吃饭”。蒋介石对于接纳中国战俘到台湾也没有热情,虽然他批准他们可以选择不回到共产党控制之下去。蒋介石显然不愿冒险把成千上万名忠诚难保的士兵纳入他的武装力量中。

对李奇微来说,更苦恼的事情是,在美国反对强行遣返的“坚定”立场中,出现了进一步妥协的迹象。1952年1月15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告诉他,经杜鲁门总统批准的美国“最后”立场是,“只要不要求进行强行遣返战俘”,联合国军将同意进行全体对全体的交换。但是在把这一立场拿到谈判桌上去之前,联合国军谈判人员必须确定已经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性。参谋长联席会议警告说,如果以失去将近3 000名联合国军战俘,来换取“我们手中的数量不明的共产党战俘的幸福”,“我们面临的压力可能还会增加”;在此情况下,可能有必要进一步改变谈判策略。李奇微可以体会到其言外之意:杜鲁门政府——也就是总统和迪安·艾奇逊——是如此急于从战争中脱身,只要共产党继续不妥协,美国就会一步步地放弃其谈判目标。李奇微实际上是在哀求尽量不要公开谈判情况。每次只要共产党在报纸上看到“华盛顿决策高层”进行了讨论的报道,他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等待着进一步的让步。李奇微希望不要再有来自华盛顿的所谓“据权威人士推测”的说法。

但是在哈里·杜鲁门看来,和平的主要障碍并不在板门店,而在莫斯科。总统在他1952年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他曾考虑要给苏联“一份限期10天的最后通牒”,除非苏联人敦促中国人达成和解,否则美国将轰炸“满洲”的军事基地、封锁中国,如果有必要的话将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杜鲁门还同助手们讨论了如果中国人违反任何停战协议时使用原子武器的可能性。

各种证据有力地证明了杜鲁门的看法:苏联人不想让会谈取得进展。1952年2月初,谈判人员讨论了如何组成拟议中的“中立”机构的问题——该中立机构将保障停战不遭到破坏。联合国军通过国务院提议挪威、瑞典和瑞士三国,并征得了该三国的同意。共产党在提议把该机构命名为“中立国监督委员会”之后,提名了苏联及其两个卫星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代表团还若无其事地补充说:“如果苏联不能被提名为中立国,那么世界上就根本没有中立国了。”海军上将特纳·乔伊怒不可遏地叫喊说:

共产党军队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的枪炮、飞机、坦克、水雷、弹药、燃料、卡车和军事顾问都来自苏联。当我的高级联络官在开城第一次同共产党进行接触时,曾在配有俄国机枪的哨所被扣留,并乘坐一辆俄国吉普车被送往会晤地点,他们甚至还送给他一瓶伏特加。

但是令乔伊大为惊讶的是,联合国军代表团接到指令反对苏联担任委员会成员,并不是出于它在战争中支持北朝鲜这一理由,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有着共同的边界线。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李奇微说,宣布联合国军认为苏联不是中立国,这是“不妥当的”,因为苏联参战的证据“将很难证实”。李奇微在答复中抱怨说,华盛顿不愿说明把苏联排除在委员会之外的真正理由,这将使共产党方面能够任意地进行赞美苏联的宣传说教,而使他无法加以驳斥。使乔伊委屈的是,共产党一次又一次奚落他的代表团:“你们为什么拿不出正当的理由来反对伟大的、热爱和平的苏联作为中立国的一员?你们拿不出理由来,因为你们没有理由。你们无法否认苏联在朝鲜冲突中是真正的中立国。”甚至经过多年反思之后,乔伊还是“不能理解如此怯懦的原因究竟何在。……”在他看来,共产党坚持要接受苏联人作为“中立国”是在耍“障眼法”,意在转移对其他事务的注意力,并迫使联合国军做出让步。乔伊和其他官员还不想让苏联观察员在检查运进南朝鲜的物资时,窃取美国设备的技术秘密。乔伊说:“任何国家要是把它最关键的军事机密暴露在敌人眼前,这完全是匪夷所思。”但是共产党坚持一定要如此,于是一无所获的讨价还价又延续了好几个月。

利用战俘

从1952年2月底开始,战俘问题出现了极为险恶的局势,此时共产党已认识到美国不会对任何战俘进行强行遣返。杜鲁门公开宣布了这一决定,他在回忆录中解释说:“正如过去我一贯坚持那样,我们决不能抛弃站在我们和自由这一边的南朝鲜人。因此,我现在拒绝同意违背战俘的意志而把他们送回共产党统治地区去的任何解决办法。”2月27日,参谋长们把这一决定传达给李奇微,并把它称为“美国政府的最后立场”,这一点务必要坚持,“不得使用任何借口”。李奇微接到命令要对战俘进行甄别,对那些他认为一旦回到共产党控制下将有生命之虞以及那些强烈抵制遣返的人,解除他们的战俘地位。这些经过重新分类的人将同其他战俘分开关押,他们的名字也将从提交给共产党的战俘名单中取消。然后,共产党将被告知,联合国军已经准备好在重新订正的名单的基础上进行全体对全体的交换。联合国军认为,此举是被迫所为,因为共产党不接受在公平基础上的自愿遣返。现在共产党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他们想通过人为制造混乱,谋求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

为了说明背景,有必要简单概述一下战俘问题的情况。一个主要的问题来自这一事实,即联合国军在很短的时间内俘虏了异常众多的战俘。1950年8月,联合国军关押着不到1 000名战俘。但至11月,随着进攻仁川和向北朝鲜迅速推进,战俘总数增加到13万人以上。照管这些人就成了极大的后勤和行政管理问题。虽然战俘们开始时还算合作,毫无疑问地脱离了战事,但是把他们安置在仁川和釜山地区就会构成安全问题。1951年1月,中国人进行的干涉把联合国军赶到汉城以南很远。这时,出于安全原因,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把这些战俘(此时数量已为13.7万人左右)运出朝鲜,甚至可以运往美国。他说:“战俘们温顺合作,愿意完成分配的所有任务。”由于他们还不适应与美国人同样的生活标准,可将他们安置在普通的设施,伙食也可低于“西方标准”。参谋长联席会议出于未加宣布的原因,拒绝了这一请求,但他们的确敦促麦克阿瑟把战俘从作战地区转移出来,也许可以转移到冲绳岛以南的琉球群岛去。

结果表明,麦克阿瑟百事缠身,在1951年4月被解职之前,他在战俘问题上毫无作为。他的继任者李奇微将军决定把战俘转移到不甚称心但是现成可用的巨济岛上去。这是离陆地以南数英里之远的一个岛屿,面积约150平方英里。巨济岛一片荒山乱石,几乎没有适于建造战俘营的平地,岛上还挤满了大约20万当地居民和战争难民。李奇微认为这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实在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安置这些战俘。

巨济岛真是天造地设的麻烦之地。美国宪兵建造了四块宽广的、由铁丝网围起的场地,每一块场地依次又划分成8个战俘营,这些战俘营中拥挤着13万名朝鲜战俘和2万名中国战俘。每一座战俘营原打算关押700至1 200名战俘,但战俘人数很快就超过其容量达5倍之多,甚至战俘营之间的空地最后也被用来容纳战俘。韩国军队还认为,巨济岛是便于打发那些不胜任打仗的士兵的场所。这些素质极差的警卫部队加剧了这里的紧张局面。

在中国和北朝鲜领导人看来,战俘营是战场的延伸。军事情报人员从审讯战俘以及缴获的文件中发现,共产党组织了专门机构来领导战俘们继续战斗。隶属于北朝鲜人民军司令部的这一机构的使命有二:训练特工人员,让他们故意被俘虏,这样他们就能在战俘营中担负具体的领导使命,并为在板门店的共产党谈判人员提供情报;这些特工人员还专门奉命在战俘中进行宣传,大意是战争将以朝鲜统一于共产党统治之下而告终,联合国军的撤出近在眼前,还保证战俘们返回故土时会得到“高度尊重和照应”,以诱惑他们自愿遣返。

如果劝说无效,干部们就通过殴打、私刑甚至“处决”不同意见者以执行纪律。至1952年初,共产党在巨济岛已经有了一个事实上的影子政权,随时待命而动。

1952年2月,当联合国军警卫部队正开始甄别战俘,以判定哪些人愿意遣返时,情况出现了。正如李奇微所预料,大多数人不愿意回到中国或者北朝鲜。甄别组来到了第62号战俘营,这里安置着约5 600名战俘,处于特别干部的严密控制之下。2月18日上午,当美国警卫人员进入该营时,遭到了大约1 000至1 500名朝鲜人的袭击。他们挥舞着原始而足以致命的武器——钢头长杆、刀子、连枷、棍棒甚至一两支自制火器。联合国部队开了火,当场打死55名战俘(后来又有22人死亡),打伤140人。联合国军的损失是1人死亡,38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