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9056700000112

第112章 和谈密径(6)

在西欧国家瞻前顾后的情况下,另一个更为紧迫的因素是苏联的举棋不定。苏联人对美国国会10月拨款70亿美元用于向友好国家提供技术和军事援助,主要是为加强北约成员国一事感到震惊。几天以后,北约投票接纳希腊和土耳其为其成员,这是北约的责任和实力区域的一项重大扩展。苏联人没有保持沉默。他们在10月爆炸了第二颗和第三颗原子弹,并宣布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核计划。约瑟夫·斯大林公开保证与中国的友谊,并且发表了一份北朝鲜首相金日成对苏联援助表示感谢的电报。艾伦·柯克作为卸任的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在最后拜见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维辛斯基时受到了令人沮丧的接待。维辛斯基在回答一个直率的问题时说,苏联人不会向在朝鲜的共产党谈判者施加压力,要他们修改谈判立场。

苏联人的打算,显然是对盟国决心的挑战。国会可以批准拨款,但北约的成员会花这笔钱吗?苏联人11月6日在巴黎开幕的联大会议上采取了攻势。(联合国在成立的头几年里,每年轮流在主要成员国召开大会,尽管它在纽约保留永久性会址。)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带来了一箩筐的污言秽语,打算威吓与苏联毗邻的国家。他希望北约解体;他希望联合国禁止核武器(这一行动将剥夺西欧防卫苏联进攻唯一有意义的手段);他希望召开一个包括中国的世界“和平会议”(而不顾中国在法律意义上正与联合国交战的事实);最后,他要求沿三八线实现朝鲜停战,并在三个月内撤退所有外国的和“志愿的”军队。

姑且不谈维辛斯基大放厥词中的宣传性质,但是它确实给美国造成了严峻的政治问题。美国与联合王国的关系在保守党政府上台和温斯顿·丘吉尔任首相以来有了显著改善。尽管如此,艾奇逊对于能否保住欧洲对朝鲜战争的支持仍然没有把握。尽管北约14个成员国中11个国家有军队在那里作战,但欧洲人更担心他们自己的边界,而不是遥远的亚洲战场。

然而,艾奇逊的确成功地获得了英国新政府的一项重大承诺。11月初,艾奇逊在美国驻巴黎大使馆的一次会议上,对现任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说,他“非常坦率地”认为,中国人不会接受关于他们是否遵守停战条款的任何核查。在停战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艾奇逊希望以“毫不含糊的语言”使中国人知道,美国的反应“将不会受到限制”。他谈及了轰炸中国的军事基地(“不一定局限于鸭绿江另一侧的空军基地”)和封锁中国大陆。当天晚上,艾登把这些经过仔细考虑的“严厉行动”报告了丘吉尔首相。英国人对艾奇逊只是部分地支持。他们将支持轰炸,只要求事先进行磋商。但是也许丘吉尔时刻不忘香港作为一块沿海飞地的脆弱地位,因而他将不支持进行海军封锁。尽管如此,英国对轰炸问题的支持鼓舞了艾奇逊,他便着手实施一项条件不容乐观的停战协定。

李奇微实际上曾被告知过联合国军不容更改的立场:停火必须与划定军事分界线同时进行。而现在美国(也就是艾奇逊)却在从这一立场后退。11月6日联大会议开幕这天,李奇微奉命“原则上”接受沿战线划定的军事分界线,并提议讨论其他问题。如果共产党人断然拒绝这一建议,李奇微还要做出进一步的让步,也就是按共产党方面仍然要求的那样:他们如果接受前线的一条军事分界线,李奇微就要同意重返开城进行谈判。但参谋长联席会议附加了一条关键性的事先说明。由于地面部队在原地保持不动,联合国军将不再拥有其宝贵的海空优势。因此,接受沿前线停火就必须有一个时间上的限制,以完成议程上的所有事项。如果在最后期限内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军事分界线将会面临着修正。

共产党方面认识到他们现在具有宣传上的优势,因而很快着手采取行动,设法使联合国在政治上处于难以立足的境地。11月7日,他们提议立即停止战斗,所有军队撤退2公里,监察组在当天前往战场,按地图核查接触线。这项提议尽管表面看来颇有吸引力,但却潜藏着巨大的麻烦。任何一方都可以否决另一方就分界线提出的任何调整,没有切实可行的机制来解决在这类修改问题上出现的分歧。李奇微对参谋长联席会议说,共产党方面谋求的是一种“事实上的停火”,他打算毫不动摇地坚持联合国军在会谈开始时确定的原则:停战生效之日的接触线,就应该是军事分界线。否则的话,共产党可以利用战斗间隙的有利条件,在第8集团军当面加固阵地,运进人员和补给以发动新的攻击,而没有任何美国空中攻击之虞。李奇微坚持认为,如果共产党方面的确希望和平,就应迫使他们接受整套方案,而不仅仅是具有紧迫军事价值的几项要点。没有设立共同监察组,将使联合国军在突然袭击面前猝不及防。

美国的外交官们发现,盟国的大使们在开城问题上摇摆不定。荷兰的冯·罗杰认为,联合国军“过分强调开城的去留问题,而且继续进行战斗……实际上是不必要的”。英国人和南非人也有所保留,他们实际上在说,划分任何界线都意味着减少战斗。但是******的约翰·希克森却为李奇微的观点辩护。降低战斗水平尽管乍一看来颇为诱人,但也会减少对共产党的谈判压力。如果共产党表现出意向,在接受停战线之后马上着手解决所有的问题,形势就会不同。但他们没有表现出这种意向。希克森说,如果立即确定实际分界线,“就几乎不可能保持部队的士气”,无论联合国军未来如何推进,在战争最终结束时也将不得不让出已经得到的东西。自6月份开始谈判以来,敌方大约10个师“已经损耗殆尽”,而且如果要使谈判成功,就必须让他们无法站稳脚跟。

但是,盟国的忐忑不安却使杜鲁门政府面临着一个明显的抉择:要么支持它在战场上的司令官李奇微,要么对烦躁不安的欧洲国家的大使们做出让步。李奇微失败了,政府给他来了个釜底抽薪,这既不是头一遭,亦非最后一次。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11月9日给李奇微打电报说:“此间认为,在选择能够满足我们主要要求的分界线时,我们早先对那些指导性原则表示了同意,这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他们也担心,共产党方面已经做出了被认为是重大的让步,如果遭到拒绝,他们可能会重新回到原来的要求,即把三八线作为分界线。

李奇微表示反对。他在一份电报中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报告了11月10日一次停战谈判的情况,他说,共产党人居然如此盛气凌人,他们对联合国军的代表们“粗暴无礼”、出言不逊。一名共产党军官说第8集团军副参谋长亨利·霍德斯少将是“王八蛋”,这在汉语里是一个非常有侮辱性的词语。另一名中国军官在不无轻蔑地提及海军上将乔伊时,说他是“那个老代表……我忘了他叫什么”。李奇微恳求给一点回旋的余地。为什么要强迫他向一个公开侮辱他的军官的对手做出让步?他希望美国的立场中“多一点钢铁少一点丝绸”。由于艾奇逊在这场辩论中的支配性作用,参谋长联席会议只有担忧,而没有真正的选择余地。11月13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李奇微接受以目前的接触线为分界线,并约定如果其他问题在一个月内得不到解决,分界线就要重新谈判;达成协议并不意味着停火,地面行动仍要继续进行。这份电报得到了杜鲁门总统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