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9056700000010

第10章 鲸斗殃虾(4)

霍奇回答说没有问题。他说,他认为“朝鲜人和日本人都是一丘之貉”,并且打算把他们都当作被征服的敌人来对待;此外,曾经与日军一道作战的朝鲜人非常之多,他需要时间来搞清楚他们的真面目。美国新闻界报道了霍奇的讲话,这使在华盛顿的上司大吃一惊。乔治·马歇尔将军命令他解散日本警察部队,并且避免再发表侮辱朝鲜人的言论,但是损失已经造成。霍奇后来以美国副领事的虚衔在朝鲜又待了四年。那些年里,他和朝鲜人相互之间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

霍奇有自己的理由,在朝鲜的头几个月里,他没有接到华盛顿的任何指示,这迫使他从头做起。他未曾接受过担任地方军事长官的训练,他的部队缺乏会讲朝语的人员,战后迅猛异常的退伍之风使他的师失去了一批最富有经验的官兵。除此之外,日本人的离开也使朝鲜经济陷于一团糟。

此时此刻,长期漂泊异乡的李承晚正在华盛顿烦躁不安地打发着战后最初的几个星期。6月,他曾请求美国承认他为朝鲜政府的领袖,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其他流亡者曾委他以朝鲜高级专员的头衔。不过一些中级外交官总是把他描绘成一个专爱挑剔的老头(当时李承晚已经69岁),他离开故土达30年之久,而且自封的种种头衔已是陈年往事,令人将信将疑。国务院(1945年6月)奉杜鲁门总统的指示,拒绝承认李承晚的“临时政府”(以及其他任何组织);否则,“就要在朝鲜人民按他们的意愿选择政体和政府成员的权利上讨价还价”。

但在1945年10月,李承晚突然得到一股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的支持。麦克阿瑟将军要在朝鲜找一位他信得过的全国领袖。因此,他曾经询问其他亚洲人,特别是中国的蒋介石:在所有这些自称是朝鲜领袖的人当中,谁最合适?

蒋介石当时从未见过李承晚,但他从一些自认为可靠的途径对李承晚有所了解。其中有一个就是金九,他曾担任过李承晚临时政府的“总统”,战时待在中国陪都重庆。蒋介石和李承晚一样都是皈依的基督教徒,在中国的新教教会也高度评价这位朝鲜人,许多在中国经商致富的朝鲜流亡者都竭力举荐他。李承晚坚决反共,对蒋介石来说这也是一个卖点,蒋的政府正被国内的共产党人搞得焦头烂额。

因此,李承晚和金九都奉麦克阿瑟的命令于1945年10月中旬返回汉城。与此同时,国务院就朝鲜问题给麦克阿瑟发去一份总括性的政策指示,“为在朝鲜分阶段地建立一个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创造条件”;先由美国和苏联派出文官管理,再由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实行一段时期的托管,最后“实现……完全独立”并且加入联合国。

麦克阿瑟不管金九在场,明确表示要李承晚担任统治者。霍奇遵照麦克阿瑟的命令,为欢迎李承晚回到汉城举行了一个戏剧性的仪式,在一番热情洋溢的介绍之后,李承晚才从幕后出来登台亮相。霍奇敦促“全体朝鲜人拥戴他们的领袖李承晚”。

正如杜鲁门在6月曾宣称的,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不支持任何个人和集团。霍奇却认为这种政策是危险的。1945年12月,他对参谋长联席会议报告说:“朝鲜人渴望独立胜过其他一切,而且要即刻实现。”派往麦克阿瑟司令部担任政治顾问的外交官乔治·艾奇逊有一次曾提出成立由李承晚、金九以及另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金奎植组成的联合政府。但是李承晚可不想成为联合政府的一分子,他希望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他组织了一个“迅速实现独立协会”的党派,并且在全国各地频频举行集会。他向各界寻求广泛的支持,但是绝不与共产党人搞任何形式的联合。

在霍奇将军看来,朝鲜政治是一个烂泥潭,他还是尽量不进入为好。12月底,他被口角争吵搞得灰心丧气,于是向陆军部建议,苏联人和美国人同时从朝鲜撤军,听任这个国家“不可避免地发生内乱,以达到其自我净化”。

俄国人却没有合作的意思。在战后的几个月里,他们很快用苏联的模式建立起一个卫星国,由返回故国的游击队领袖金日成担任首脑。数千名流亡“满洲”和苏联的朝鲜人回国,其中大多数在流亡期间已经彻底共产化了。反对派都被关进监狱或者出走南方。到1946年中,金日成的控制如此严密,以致俄国人在北朝鲜仅需留下一支1万人的占领军。(相比之下,霍奇的部队约有4.3万名美国士兵)。

最为重要的是,1945年苏联人在莫斯科举行的四大国外长会议上,把美国逼到难以招架的地步。外长们同意设立一个美苏联合委员会,以与朝鲜领导人咨商,并且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临时政府。经过“长达五年的”托管,朝鲜将实现统一和独立,并且成立由人民选择的政府。

托管的建议在南朝鲜激起剧烈的骚动,霍奇只得动用军队上街镇压暴乱。苏联人机灵地编造了虚假的宣传言论,声称托管的主意是由美国人炮制出来的(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已接受了托管的设想),而且美国人实际上希望十年的托管期。苏联人还声明(这也是捕风捉影)他们准备随时让朝鲜独立。在这场外交游戏中,俄国人占了上风,霍奇愤怒至极。1946年2月,他对麦克阿瑟说:“朝鲜人认为美国人又‘出卖了他们’。”

1946年1月和2月的正式谈判会议上,美国提出南北合并,可是苏联人不希望他们严密控制的卫星国解体。苏联人的居心彻底暴露在麦克阿瑟、霍奇和美国外交官的面前。只要南朝鲜局势动荡加剧、美国越发不得人心,一个亲苏的共产党政权就会应运而生。

美国人进退维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席卷南朝鲜的政治动乱中建立的任何政府,都无法与纪律严明的北朝鲜相提并论,它已经在着手组建一支军队了。麦克阿瑟最初选择的领袖李承晚是一个靠不住的人物。例如,1945年12月陆军的一个安全机构反谍报队在年迈的李承晚筹划去美国旅行时,定期窃听了他的电话并截留他的信件。李承晚向诸如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遗孀埃莉诺·罗斯福、联合国大会主席保罗·亨利·斯巴克、联合国秘书长特里格夫·赖伊以及纽约天主教大主教管区的弗朗西斯·斯佩尔曼红衣大主教等达官贵人致信发函。1945年12月,负责占领事务的政治官员威廉·朗登向国务院发出一份电报,归纳了李承晚的各种用心。李承晚打算“击破和瓦解”美国实行托管的企图,旨在争取美国和联合国的舆论,以结束美国的占领。(李承晚设法拜会了他在信件中想巴结的那些人物,但是没人愿意帮助他。)霍奇认为,李承晚蓄意破坏美国的政策,因此占领当局必须挑选另一个人。一度是李承晚的盟友、战时待在中国的金九是一个较驯服的替代人选。1945年12月,政治顾问朗登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密电,就美国对任何朝鲜新政府的坚定原则陈述了实用主义的理由:

旧的本地政权内部封建而腐败。但是记录表明,它在对待外国在远东三个国家的利益,保护外国侨民生命、财产和企业,以及尊重条约和特许权利方面,表现最佳。我确信,至少我们应该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上述的本地政权……

但是金九未能获得人民的支持。他曾主持一个“委员会”,占领当局还曾指望这个委员会转变成一个政府,这种设想仅仅几个星期就告吹了。到1946年初,占领当局感到智穷才尽,无力再建立任何形式的过渡政府了。无孔不入的李承晚尽管说不上有谁追随他,却拥有煽动街头闹事并且向其他领导人发难的政治计谋。一位局外的观察家、《芝加哥太阳报》的马克·盖恩认为他是一个“阴险狡猾的危险人物,一个过时的遗老,误打误撞进入这个时代,运用陈词滥调和民主机制以达到其卑鄙无耻的专制目的”。在盖恩眼里,李承晚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人物,此人身材瘦削,白发稀疏,嘴唇苍白,眉毛稀疏,狭小的眼睑总是遮住他的眼睛,使他看起来像是昏昏欲睡。他讲的语言,正如一位朝鲜人对盖恩描述的,是“夏威夷腔的洋泾浜朝鲜话”。霍奇的一位政治顾问向盖恩担保说,李承晚绝不是法西斯分子,“他比法西斯早200年—— 一个货真价实的极端保守分子”。

但是李承晚已经规定了底线:朝鲜这只小虾再也不会在鲸鱼厮杀中被挤得粉身碎骨。

美国脱身

后面的两年,即1946年至1948年,国务院和陆军部与占领当局的电报往来之多,用尺子来量要比按页码计算方便多了。电文读来枯燥而如出一辙,都是外交官和军官们所写的有关寻求解决方案的文字,人们最后都知道到头来这是空忙一场。占领当局所处理的都是几十年结下的政治冤仇和纷争,南朝鲜一度出现多达113个“政党”,几乎谁都不愿意和他人携手联合。定期与苏联人就托管整个朝鲜所进行的磋商毫无成效。从北朝鲜传来的情报使霍奇相信,南侵的威胁“绝非谣传”。占领当局的政治官员们认为,苏联人已经立足于打一场消耗战,他们确有把握地认为美国人最终会放弃并离开朝鲜。霍奇在1946年中意识到,“尽管朝鲜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远未提上日程……但我感到,这里的局势可能一触即发,必须引起华盛顿的注意”。

华盛顿最后的决定是迫不得已的:美国将解除对南朝鲜承担的义务,舍此别无其他抉择。主要原因是在战后几年里美国大幅度地裁减军队。关于这一点,杜鲁门完全顺应百姓的呼声,他们喊道:“让小伙子们回家吧!”人们还把成百上千双婴儿鞋子送给国会议员,以强调他们期待自己的丈夫和父亲尽快回家。1945年8月对日作战胜利那天,美国大约有1 200万男女在军队服役。1946年1月,杜鲁门通知五角大楼,他打算保持一支200万人的常备军事力量(将军们希望再增加100万)。但是国会比总统更注意民意,它在这个问题上走得更远。1946年春,国会两院的拨款委员会规定,(所有军种的)军队人数到1947年7月1日不得超过107万。成千上万的舰船、坦克和飞机将被封存,军队将成为一支警备部队,主要执行占领任务和训练。

1947年初的几个月里,国务院和国防部主要审议如何部署这些有限的部队,毫无疑问,欧洲必须优先考虑。大战结束以后,苏联人已经巩固了他们对东欧的控制,并且表露出种种迹象,要对虚弱的法国和意大利开刀。美军作为一支对抗力量,可以动用的部队不过2个师——2万多士兵,上下差不了千把人——而当面的苏军和卫星国部队达65个师之多。

1947年9月25日,一份经由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代表各位参谋长签署的备忘录,呈交给了国防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在此基础上,美国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备忘录的结论认为,鉴于美国的军力有限,在朝鲜保留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杜鲁门表示赞同。福莱斯特摆出下列理由:

一旦远东发生战事,我们目前驻朝鲜的军队将成为一个军事负担,而且如果在战争爆发之前得不到大量的增援,将难以维持。况且,美国或对亚洲大陆发起任何进攻行动,大都要绕开朝鲜半岛。

福莱斯特承认,敌人在朝鲜的海空军基地可以干预美国在该地区的行动。不过这些基地“容易遭到空中打击而瘫痪”。他声称空中行动“比起大规模地面行动更加可行,而且代价也小”。驻扎在朝鲜的4.5万名美军“完全可以投入到其他地区使用”,而且撤出这些部队“不会削弱远东部队的军事实力”。根据分阶段的撤军计划,4万多名美国占领军将于1950年6月前撤离完毕。此行动的重要性在于,美国正在从它对朝鲜所负的责任中脱身而去。

但是,美国无意把大韩民国完全交给朝鲜人自己。1947年10月,美国要求联合国组成一个委员会,于1948年3月31日以前在朝鲜全境举行选举。由选举产生的政府将控制整个国家,同时美苏两国军队撤离。苏联人争辩说,联合国无权在朝鲜行使管辖权,因为朝鲜不是联合国成员。尽管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美国的提案,但苏联人声明他们不参加任何选举。

美国可不上苏联的圈套。虽然中央情报局1948年2月的一份报告估计,“美军撤出以后,任何南朝鲜政府恐怕都难以维持独立”,但是国务院依然通知联合国着手在朝鲜南方举行选举,选出国民议会的成员以组织政府。共产党人首先行动起来抵制选举。然而,超过五分之四的合格朝鲜人都登记投票,共产党人的杯葛行动失败,他们在5月10日选举日当天采取暴力行动,在投票站及其周边打死100多人。虽然如此,参加投票的人数还是超过登记的选民数的90%,联合国委员会后来把这次选举称为“选民自由意志的有效表达”。

李承晚是明显的赢家:他赢得了90%以上的选票,获得国民议会代表汉城的议员席位。5月31日,国民议会举行会议,公推李承晚担任议长并且着手制定宪法。宪法于1948年7月17日颁布,三天以后,李承晚当选大韩民国总统。经过50余载的奋斗,这位老人终于赢得了国家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