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逆之交侯宝林
在不断探索漫画理论的同时,方成还致力于幽默理论研究。他从1982年开始,出版了多部研究幽默理论的著作,成为当代幽默理论研究的翘楚。
方成致力于幽默理论研究,是受挚友侯宝林的启发而开始的。
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在漫长的60年艺术生涯中,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以其寓庄于谐、化雅为俗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
方成比侯宝林小一岁,与侯宝林从四十几岁开始相识,密切交往三十多年,意气极为相投,处得如同亲兄弟一般。在方成众多的朋友之中,侯宝林是方成交情最深的几位朋友之一。方成一生很少画速写人物,可画侯宝林的最多,不止十幅。方成用极其夸张的水墨漫画技法,只用寥寥几笔,就把侯宝林刻画得出神入化。
方成对侯宝林真可以说是“一往情深”。侯宝林逝世后,漫画家、方成的好友黄苗子最有印象的事是:说起侯宝林,这位相知最深的生前好友,方成便拉住不放,滔滔不绝地和你“侃”个不休,如果你求情说:“老方,侯公的事改天聊吧,夜深了,怕赶不上末班车咧。”那他就定然不依,“咱就再聊一会儿,晚了,我出车钱如何?……再说侯宝林……”方成和侯宝林相识的缘分,是由相声开始的。
方成小时候就爱听相声,读高小和初中时,他平日下课后和星期天都常常跑去西单商场听相声。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方成开始听到了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当时的相声题材很老,而且不够用,需要创新。方成喜欢听相声,赶上此时侯宝林公开征集相声题材,方成就主动给侯宝林写信提供了一个素材。虽然后来侯宝林没用上这个素材,但一来二往,从那以后他俩就联系上了,就相识了。从此,他俩之间就是三十多年始终不渝的真挚友情,直到侯宝林1993年春辞世。
方成和侯宝林心心相印地交往了三十多年,早期倒不是经常会面。那时方成家在天桥附近的永安路时,侯宝林家已迁到后海钱串胡同,两地相距很远。两人都忙,有时忙得连假日都难得外出一趟,故两人能聚在一起的时候不怎么多。
在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食品供应极为紧张,连一些普通日用品和副食品都难以买到。侯宝林是全国政协委员,一次,他特意约方成夫妇到政协礼堂吃饭,有心让方成夫妇改善一次伙食。那时高级干部有点特殊供应,如油、糖之类,政协委员也有类似待遇。这次在政协礼堂吃饭,方成夫妇见到周恩来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也在这里用餐,方成妻子陈今言还怂恿方成去和溥仪这位“小皇帝”搭话,陈今言在一旁看着觉得蛮有趣。
后来,方成为侯宝林写过一个相声,侯宝林采用了,也表演了。不过遗憾的是,这个相声没有产生多大的反响。眼瞅着侯宝林在钱串胡同住的是几间偏房,常年不见阳光,确实影响侯宝林的健康,方成和另一位画家李滨声便都为此写过文章帮着呼吁。方成还在《人民日报》给中央领导人看的“内参”上写过一篇东西谈及此事,以期能为帮助侯宝林改善居住条件尽点力。
进入1966年夏季,“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全国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运动了。一天,方成从当时还在王府井大街的人民日报社走出来,刚巧遇见了侯宝林。侯宝林拉着方成走进旁边的霞公府胡同,悄声地问方成,被人贴大字报没?方成也关切地问他被贴没?侯宝林告诉方成说,有徒弟给他贴了大字报哩。两人没多说几句话就赶紧分开了,生怕被人瞧见又惹些是非。
再后来,造反派抄家、批斗“牛鬼蛇神”的风潮起来了。有一天,方成听到《人民日报》文艺部的几个人聊天说,听说造反派冲到侯宝林家批斗他,他自己从屋里走出来时,头上戴了自己用纸折成的一尺长的高帽子,一出门,自己把这帽子拉一下,又高出一截来,帽子上写着自己的名字,还用红色大大地打了个叉。接着,造反派大喊口号:“打倒反动权威侯宝林!”喊声刚落,侯宝林就自己趴到地上,嘴里连声说:“甭打甭打,我自己倒下啦!”一群造反派被侯宝林这举动逗得哈哈大笑,批斗进行不下去了。
此后,方成就被关进“牛棚”改造去了,“文革”中一直没能再见到侯宝林。直到腥风血雨的“文革”结束后,方成有机会见到侯宝林了,向他问起此事是否有过,侯宝林笑着说:“这是群众的创造。”言外之意这是别人编出来说的,实际并无此事。
不过,侯宝林倒是给方成说起确实有过的两件事。一件是“文革”后期被批判时,他在“认罪”时讲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罪恶深重,直想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另一件是在体育场批斗周扬、田汉、阳翰笙、夏衍的时候,侯宝林也一起被揪到体育场。批斗完那几位之后,侯宝林以为还要批斗他,便等着喊自己的名字挨批斗,可是竟然没有批斗他,斗争会就结束了。他说了一句:“嘿,我白等啦!”图27方成为侯宝林画像
“文革”后,侯宝林在东四头条买了一个小院,这个小院离方成的宿舍较近,方成常过去。一天,方成见小院里一个平箩上摊开晾着的米里有一些黑色的米虫,就对侯宝林说:“这米里长虫儿啦。”没想侯宝林说了一句“这是我们家养的。”把方成逗得直乐。
又一天,方成到侯宝林家时,见他正在宣纸上写大字。这是为许多人向他求“墨宝”而写的。方成边与侯宝林说着话,边看着他写完,钤名章,钤闲章。方成看到他这闲章刻的是三个字“一户侯”,不由得笑了起来,心中一阵感慨——“这真是幽默家的大手笔!”古代的“侯”是高贵的爵位,常称“万户侯”,治理一万户百姓人家,而眼前这位姓侯的“侯”,仅是自家一户。用得奇巧!何其幽默!接着他俩继续谈话,原来只穿件背心、光着膀子的侯宝林站起来走进屋里,穿上一件衬衣出来。方成说:“今天有点凉吧?得穿上衬衣。”侯宝林不露笑容地答道:“不是,客人来了,不穿上衣服不礼貌。”又把方成给逗乐了。
图28方成与侯宝林(左)这两位好友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可真有意思!
后来,有一个夏天,侯宝林与方成受人邀请,同去上海参加一项活动,在宾馆两人同住一个房间。看到墙上有个蚊子,方成去拍,没拍着。侯宝林说:“你这打法不对,瞧我的。”等那蚊子又停在墙上,他走过去一按,那蚊子就被按住了。方成接着又看到屋顶上还有一个蚊子,心想这么高你也能打得到呀?便笑着对侯宝林说:“这回瞧你的。”只见侯宝林走进洗手间拿出块毛巾,对准那蚊子扔上去,啪!毛巾和蚊子一起掉到地上,侯宝林用脚踩了一下蚊子,面带微笑看着方成,不说话。方成在心里不得不服:“他做事就是肯动脑筋!”
平时,方成还发现,侯宝林不仅在生活细节上都看得很仔细,而且好问,不明白的地方就开口问一问。所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知识却很丰富。在侯宝林家里,方成见他还收藏些字画和木器家具,而且谈起瓷器、古钱币的知识,侯宝林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侯宝林朋友多,曾定期约过一些人在一起说笑话,想从大家讲的笑话里受到些启发,找些资料用在创作上。大家把这称之为“笑话会”,也乐意来参加。方成常“出席”“笑话会”,有时还带上王若水和江帆一起来。在这“会”上,方成听过李德伦讲苏联笑话,还听过王昆说的匈牙利的笑话。后来侯宝林以王昆说的笑话编出了个相声《醉酒》。
全国性的多次相声表演竞赛,方成都因侯宝林的推荐被聘为评委。一次,在青岛举行的相声表演竞赛中,方成与侯宝林坐在一起,看到师胜杰的表演,两人都表示赞赏。后来方成听说侯宝林又要收新徒了,便估计是师胜杰,结果,这新徒弟果然是师胜杰。
1979年秋的一天,侯宝林和方成在一起谈话时,侯宝林跟方成抱怨说现在好多相声演员都不懂幽默,有些包袱不会使。他问方成:“幽默是什么?你说说幽默到底是怎么回事?”方成一时语塞,回答不出来。侯宝林便说:“干咱们这一行的,哪能连幽默是什么都说不清?不行,咱们得好好研究研究。”听侯宝林这么一说,方成也开始琢磨这个事,想到自己画漫画也常会碰到这个问题,于是,他决定开始研究一下幽默,把“幽默到底是怎么回事”弄弄清楚。并且,由此作为开端,他在研究幽默理论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二三十年。
2.独辟蹊径研究幽默
就是从这次与侯宝林的谈话为起点,方成受到侯宝林的启发,开始研究幽默了。并且,方成心中似乎还有了一种使命感,一定要弄清“幽默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此,他在研究幽默理论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一直坚持不懈。在作为一位优秀的漫画家的同时,他还成为了一位为大家所公认的幽默理论家。像方成这样,在漫画实践和幽默理论领域都取得显著成就的艺术家还不多见。
就在与侯宝林谈话的第二天,方成到侯宝林家来了。他从报社里借了个小录音机,还特意约上了漫画家李滨声一起来,谈了整整一个上午。三人都是从事幽默艺术工作几十年的人,各自在创作和表演中也都知道运用、并且常常都在运用幽默的许多方法,可是谈来谈去,例子也说了不少,最后还是谁也没讲清幽默的道理。
方成心中这才明白,“我们干了这么多年,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之间,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之间,还有个很不轻松的探索过程。”
谈到末了,侯宝林说:“不行,咱们是搞幽默艺术的,可怎么能连幽默是什么都不懂呢?”方成心情也有点不轻松,他对侯宝林说,“这事交给我了,我上图书馆查书去,一查书就查出来了。”
方成是个认真的人,说干就干,从这天起,他便开始动手查书查资料,看怎样解释才恰当。他还郑重向一些朋友“宣布”:“我要研究幽默了!”
他认真地去查《辞海》,查英国《大百科全书》,查日本《万有百科大事典》等,查各种有关资料,参阅中外学者们对于逗笑和幽默的理论阐述。凡是有关幽默和逗笑的书,他能查到的查,能买到的就买。书名上带有“笑”和“幽默”字样的书,他见了就买,都装满一个书柜了。可以说,方成几乎把国内、国外有关笑和幽默的论述和资料都尽其所能的查阅了。
说起来,国际上谈“幽默”的历史可不短了。从古希腊时代柏拉图那时就开始在谈,欧美各个国家谈了两千多年,一直谈到如今。他们都是怎么谈的呢?现在,方成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工作之后,发现“从两千年前至今,研究成果不少,而公说公的,婆说婆的,一致的看法并不很多。其中还有许多论点,和我从实践中所理解的不同。很想知道世上著名幽默作家、画家和表演艺术家们对幽默的论述,但一直找不到卓别林、迪斯尼、鲁迅、钱钟书、契诃夫、左琴科、马克·吐温、果戈里、大卫·罗等名家有关幽默理论的解说。虽然他们有的也提到过,但都是片言只语或一些经验谈。而涉及理论的作者,除极个别人之外,都是我未见过其幽默文艺作品的各方面学者,诸如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昂利·柏格森、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及两千年前的亚里斯多德等,也没见过他们说幽默话的记载,得不到理想的理论参考。”
在中国,“幽默”这个词是外国传进来的,英文是Humor或Humour,法文是Humour,德文是Humor,可见原出一处(据说是希腊语)。《英汉词典》对“humour”的解释是幽默、诙谐,还有流动、流水的意思。西方国家一般人习惯上把逗人笑的都称作“幽默”,他们也清楚,逗笑的原因很多,性质并不一样。从现在查得到的文字资料看,中国最早把英文Humour译成中文“幽默”的是那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的学者林语堂,时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
力倡写幽默小品的林语堂曾说:“幽默者是心境之一状态,更进一步,即为一种人生观的观点,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无论何时,当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丰富之智慧足以表露其理想时则开放其幽默之鲜葩,因为幽默没有旁的内容,是智慧之刀的一晃。”
林语堂也把幽默和一般的逗笑区分开来,他阐释道:“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词组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