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9053000000083

第83章 附录: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1)

田中梓都美前言

1871年,66名宫古岛居民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原住民杀害。这一事被称为“牡丹社事件”。此事件当时虽并未引起很大重视,但由于有美利坚合众国总领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的提倡,最终发展成日本于1874年出兵台湾的事件。截至当时,日本的台湾认识与江户时代并无变化,但通过这一连串的事件,各种关于台湾的信息传入进来,结果① 近世以来继承下来的台湾认识、② 新增加的台湾认识,二者相融合,形成了与近世不同的、新的台湾认识。这样由于近代初期日本人的台湾认识与近世的台湾认识密切相关,因此本论文拟分为两大部分,就近世、近代日本人的台湾认识所发生的变化展开论述。

第一部从台湾信息到台湾认识

——江户幕府收集的台湾情报和人们的台湾认识江户时代初期,通过朱印船贸易,幕府本与海外进行着活跃的通商活动永机洋子:《朱印船》(吉川弘文馆,2001年);岩生成一:《朱印船贸易史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85年)。,但到宽永16(1639)年,禁止葡萄牙商船来航,从而全面禁止日本人出航海外。尽管如此,其后仍限定四处口岸继续进行贸易活动。这一事实近年来已广为人知。例如:鹤天启《近世日本の四つの「口」》(纸屋敦之·木村直也编《海禁与锁国》东京堂出版,2002年)、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东アジア》(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四处口岸(松前口岸、对马口岸、长崎口岸、萨摩口岸)中,带有特别任务的是长崎。

与萨摩的岛津氏、对马的宗氏、北海道的松前氏不同,长崎一直是幕府的直辖领地。自宽永16年后,信息窗口不再局限于中国、荷兰,通过东亚各地的来日人士,抑或书籍流入、船只漂流往来事件,日本更多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情况。中村质:《近世における日本、中国、东南アジア间の三角贸易とムスリム》(前引《海禁与锁国》,2002年)。

关于台湾,我们都知道“滨田弥兵卫事件”滨田弥兵卫事件又称“台湾事件”。滨田弥兵卫是长崎代官末次平藏的朱印船船长。宽永2(1625)年,渡海前往台湾南部的安平之际,因拒绝缴纳关税,而被荷兰人禁止贸易,不得已而于当地过冬,由此发端的日荷两国人的纷争就是滨田弥兵卫事件。该事件被视为侵犯将军颁发的渡海朱印状,结果导致幕府终止朱印船的航海。(《国史大辞典》11卷,吉川弘文馆,667页。)、郑氏抗清斗争、郑氏海外贸易川胜守:《日本近世と东アジア世界》(吉川弘文馆,2000年)、前引,岩生,1985年。以及后来的台湾汉人叛乱。这段历史经过《国性—爷合战》等军记物语的演绎,催生了许多以滨田弥兵卫、郑氏家族、汉人叛乱为主题的论著。而在近世时期,人们对台湾的认识来源于滨田弥兵卫、郑成功等人的形象。例如:松永正义《台湾领有论の系谱—1874(明治7)年の台湾出兵を中心に》(《台湾近现代史研究 创刊号》台湾近现代史研究会编 龙溪书舍,1978年)。实际上,幕府编纂的史籍很少记载台湾原有的风土和民族,幕府了解的台湾情报极其复杂。

另外,在近世时期出版的地理、历史书籍中,介绍台湾的文章撷取了时人从国外书籍中读到和在长崎听到的信息,结果形成了不同的台湾面貌。在这个意义上,普通民众所认识的台湾是极其复杂的,不能仅用“滨田弥兵卫”或“郑成功”概括。

所以在第一部中,笔者援用幕府主持编纂的《华夷变态》和《通航一览》中的台湾情报,① 调查这些情报中有多少记述当时台湾实情的内容的同时,② 对比中国文献,论述这些信息是以怎样的视点收集的,③ 这些情报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④ 比较、分析这些作为速报传入的情报与《华夷通商考》等出版物中的台湾情报,进而展望近世社会对台湾的认识,从而测量其与明治维新后以至日本的“台湾占领期”形成的台湾认识之间的距离。

§§§第一章《华夷变态》、《通航一览》中的台湾情报

整个江户时代,幕府始终积极收集、编纂海外情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华夷变态》和《通航一览》二书。

《华夷变态》是林鹅峰、凤冈父子受幕府之命,收集整理自正保元(1644)年的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定鼎至享保9(1724)年间,往来于长崎的福州、漳州、泉州商船带入的唐船风说书而成。风说书是唐通事从所有入港唐船收集海外情报,并详加注意以防谬误,监督而写成的,《华夷变态》的记载由于以风说书为基础,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即使在现在也受到很高的评价。包括一部分《阿兰陀风说书》(《荷兰风说书》)和从萨摩藩、对马藩传入的内容,此外,除对于延宝2(1674)年以前的部分显著事例加以调整、完善外,其余部分全部从入港唐船收集而得。(前引,浦廉一,1958年)而《通航一览》是根据江户幕府的命令,林复斋等根据永禄9(1566)年至文政8(1825)年的资料编纂而成的对外关系资料集,其以国别、年代为序记述,并利用了极为客观的史料,因此可说是非常可信的史料。木崎弘美《〈通航一览〉》の编纂と传来に关する考察》(《海事史研究》47号,1991年)、同《〈通航一览〉の书志学的考察》(《海事史研究》49号,1992年)。

本章拟将上述二书中的台湾情报分析整理为数个条目,并与中国方面的资料加以对比,通过分析两者间的异同、产生异同的原因、正确度的判定、特例等,来达到研究幕府中枢所把握的台湾像的目的。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华夷变态》一书如书名所示,是以明(华)清(夷)交替为主题的书籍,因此,书中关于明清交替期台湾发生的战乱的记载占据了压倒性多数。前引,川胜,2000年,中村质《近世对外交涉史论》(吉川弘文馆,2000年)。但是,如前所述,本论文的主题在于传入日本的台湾情报,而不是活跃台湾的郑氏一族。因之,本章将这一时期除外,而专以天和2(1683)年郑克爽降清以后的风说书为考察对象。

1台湾名称的演变与台湾船的出航地

《华夷变态》记载的有关台湾的情报中,首先想要考察的是台湾名称的演变与台湾船的出航地。贞享4(1687年)年的30号台湾船《华夷变态》上册,第689页。,是这样描述的:“所谓‘台湾’之岛屿,原称‘东宁’。国姓森官、锦舍、秦舍三代之内,称‘东宁’;所谓‘台湾’者,古来之名称也,至为大清之领地、秦舍降参之后,复称元‘台湾’之名。”可见“台湾”的名称经郑氏政权发生了“台湾→东宁→台湾”的变化。

同年的48号台湾船同上书,第704页。也描述了同样的情况:“锦舍居城之时节,称‘东宁’;……大清复用原名。”由此可见,“东宁”不是从森官(郑成功)开始,而是从锦舍(郑经)开始使用的。而实际上,郑成功于宽文元(1661)年命名台湾为“东都”,其子郑经于宽文4(1664)年改“台湾”名称为“东宁”。因此,上述两种说法,都不能说是正确的情况。“成功就台湾土城居之,该台湾为安平镇,赤嵌为承天府,总名东都;设府曰承天府,设县曰天兴县、万年县。未几,成功死。子经居鹭江(即进厦门),成功弟世袭阴有窃拒意;经攻逐之,世袭渡海归诚。经嗣立,改东都为东宁,改二县为二州。”(台湾文献丛刊65《台湾府志》卷一,封域志,沿革,4页。)延不宝2(1674)年的《通航一览》中介绍到,漂流至台湾的日本人对台湾,“前称‘台湾’,近又称‘东宁’”《通航一览》卷二一五,唐国福建省台湾府部11,漂流,第443页。。另外,台湾称为“东都”的时期很短,不过3年左右,由此可见,“东都”之名,应该渗透得并不很深。

但是,关于“东都”的情报之外,有关台湾名称的极为正确的情报确实曾传入日本,贞享4(1687)年以后来航的所有台湾船都称出航地为“台湾”这一事实即为佐证。

关于贞享4(1687)年以前赴日台湾船的出航地,史籍上都有“鸡笼”这个地名。例如,贞享元(1684)年的1号广南船“罢渡东宁鸡笼之冲”《华夷变态》上册,第414页。,同年的20号暹罗船“来自东宁之鸡笼(以下略)”同上书,第437页。,延宝9(1681)年成书的《通航一览》中也有“驶至东宁之上鹤笼近处”的记载。《通航一览》卷二一五,唐国福建省台湾府部11,漂着,第440页。“鸡笼”指的是现在的基隆,这点已为《裨海纪游》确证。台湾文献丛刊44《裨海纪游》,第1、16、29、55、61、72页。另据《台海使槎录》记载,“东西洋通贩诸国,西洋则交趾、占城、暹罗、下港、加留吧、柬埔寨、大泥、旧港、麻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东洋则吕宋、苏禄、猫里务、沙瑶、呐哔啴、美洛居、文莱、鸡笼、澹水”台湾文献丛刊4《台海使槎录》卷二,赤嵌笔谈,商贩,第45页。,“鸡笼”作为贸易中转站繁荣一时。从幕府编纂的资料来看,在台湾名为“东宁”的时期,“鸡笼”是一个繁荣的贸易港。

2行政机构的变迁

关于行政机构的变迁,贞享2(1685)年的一号福州船记述道《华夷变态》上册,第449页。:“去年没落之后,鞑靼人总兵官杨氏者,升任为镇守,代之为总兵官者二人,一人马氏,一人陈氏,致镇守,改东宁为一府二县,府称台湾府,府官蒋氏,为总镇守,二县之官,亦为二人,其名不存,镇守之军兵,二万左右。”

风说书所载“杨氏”为清代台湾总兵杨文魁杨文魁为清代台湾总兵,康熙23(1684)至康熙26(1687)年在职。(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附录》,远流出版,A140页。台湾文献丛刊65《台湾府志》卷四,武备志,历官,第76页。),而“蒋氏”,居贞享4(1687)年的30号台湾船《华夷变态》上册,第689页。所述,被认为是指清代台湾历任知府蒋毓英。蒋毓英为清代台湾历任知府,康熙23(1684)至康熙28(1689)年在职。(前引《台湾历史辞典附录》A088)另一方面,元禄3(1690)年的43号台湾船《华夷变态》中册,第1218页。记述了“改东宁为一府二县,府称台湾府”的情况。这与“府之外有县三,台湾县、凤山县、朱罗县,皆属台湾府,守护之兵卒三万余”,台湾府设“县三处”的记载不一致。关于台湾设置的府县,《台湾府志》有“克爽心胆坠地,识天命之有归,遂纳款归诚。于是廷议设府一:曰台湾;县三:附郭曰台湾,外曰凤山、诸罗”台湾文献丛刊65《台湾府志》卷一,沿革,第1页。的记载。其他多数史志也可确认同样的记载。实际,郑克爽降清是在天和3(1683)年8月18日,贞享元(1684)年4月14日行政制度变更为一府三县张之杰编:《台湾全记录》,锦绣出版,1900年,第57页。,据此可说,1号福州船并未获得关于台湾行政制度的准确情报便来航日本。

此外,贞享2(1685)年12号福州船《华夷变态》上册,第467页。记述了“秦舍所领之时,府名称承天府,属大清后,改府名,称台湾府”的情况,可知台湾府只是承天府变更名称的机构而已。元禄3(1690)年的43号台湾船《华夷变态》中册,第1218页。记述“台湾之仪,前廉为福建八府之外,属漳州支配之所,而今成一府之地方,为福建之属府,府名称台湾府”;同年的56号台湾船同上书,第1233页。记述“福建之一省,原为八府,而今台湾成一府,则为福建九府”。据此可确认这一时期台湾编入福建省的事实。这一事实,从中国方面的文献也可明确得知,如除元禄4(1691)年的52号台湾船同上书,第1254页。称“我等乃出自漳州之内台湾”以外,其他唐船都称自“福建”出航。例如:“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台湾方志68,《清一统志台湾府》建置沿革,第1页)

总体而言,关于初期的行政制度的变迁,可说传入了大致正确的情报。换言之,幕府正确而详细地把握“领台初期”的事实,如承天府改称台湾府,其下设三县,属福建省管辖等。

另一方面,除领台初期外,清朝的行政机构变迁的情报传入日本的情况,出关于发生于台湾的动乱的情报(后述)外,仅由享保年间的两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