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9053000000067

第67章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16)

百撰百笑·赶时髦

猪:“真是祸不单行(原文为“この泣っ面の所へ”。日语中“泣っ面に蜂”是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这样四面八方遭受攻击,哎呀,不知究竟如何是好。”第七,《赶时髦》连支那本国都被各国笑话为野蛮、未开化,至于台湾人,当然可以说是人与猪的杂交儿,这回因为重新作为日本的领土,自由的空气飞快地弥漫开,开化之风迅速吹进,就像年末大扫除与婚礼被安排一同来到一样,这里的人民还一时在发愣而狼狈,渐渐地随着对日本的感激,有心人想要尽早变成日本式的,而放弃猪尾巴式的生活。就像其圆汤勺变成了蛙形一样的人物,层出不穷。其中也一个喜欢卖弄自己的男子叫“东变朴”(“东变朴”的日语音读与“唐变木”相同,是骂人的话,蠢货、木头人的意思),带着爱妻出来摇摇摆摆地阔气一番,连脚上长出来的肉刺都全然忘记了。这里那里到处乱走,他的朋友“污丹珍”(日语音读为おたんちん,是骂人的话,相当于蠢才、呆子)见了大吃一惊,说:“我还以为是纯粹的日本人呢,原来是东变朴君,……呀,太时髦了。”甲午战争中包括新闻报道、各种论说、流行歌曲、漫画以及演剧等各种文艺形式在内的舆论宣传工作,无论是日本政府有组织地展开,还是文人、艺术家的自由创作,都对日本国民意识的统一和国民国家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上述歌词和漫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某些写实的因素,而更多的叙事细节是来自作者创造性的想象。这种形式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认识深深地铭刻在国民的心里,对中国的蔑视和丑化由此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结语:由胜海舟的中国认识所想到的——与松浦玲先生商榷结语:由胜海舟的中国认识所想到的——与松浦玲先生商榷日本的中国认识与行动选择,在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一历史时期的表现,概括而言,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到渐行渐远、离心离德以至于兵刃相向的过程。

一些学者本着善良的愿望,力图寻找并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着“不寻求日本的特殊利益,反对把日本凌驾于亚洲各国之上”的“真诚、朴实的亚洲团结、民族平等互助的思想”,正是因为这些思想“从未成为影响时政的思想主流”杨栋梁、王美平:《日本早期亚洲主义思潮辨析》,《日本学刊》2009年第3期。才更加显得难能可贵。具体到对中国认识上,如主张亲善论的中村正直,其以“国际和平主义为基础的兴亚思想”,与那些以侵略扩张为目的兴亚论根本不同,但是在明治日本也是属于极端的少数派。薄培林:《中村正直の「興亜」と漢学》,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センター編:《東アジア文化交流と経典詮釈》,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センター出版,2009年。他作为汉学家,其影响有限,而且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去世了。除此之外,有影响的人物就没有了吗?我也一直在寻找。读到松浦玲所著《明治的海舟与亚细亚》(岩波书店,1987年),有一些兴奋,也有些疑惑,就记下这些由胜海舟的中国认识所引起的兴奋与疑惑作为本书的结语吧。

胜海舟(1823—1899),生于江户,为幕府旗本(江户时代有资格谒见将军的幕臣)之子,通称麟太郎,号海舟,因曾为安房守,又称安房,明治后改为安芳。早年学习西洋兵术而结识佐久间象山等,1853年佩里来航时向幕府提出海防意见,1855年被派往长崎学习海军。1860年,为日美通商条约,作为舰长指挥“咸临丸”横渡太平洋,回国后创办军舰操练所,1864年成为军舰奉行(奉行这一职名指某一方面政务的掌管执行者)、安房守,在神户开设海军操练所,甲午战争日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1843—1914)即为该操练所学生。与倒幕军队西乡隆盛等调解实现了江户城的无血开城。维新之后,任参议、海军卿、枢密顾问官。是日本近代海军的缔造者。著作有《开国起原》、《海军历史》、《吹尘录》等,后人整理的谈话、语录有《冰川清话》、《海舟座谈》等,著作被辑为《胜海舟全集》。

根据松浦玲的研究,作为“明治人”,胜海舟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一是他主张西乡隆盛不是征韩论者,一是他反对1894年的日清战争。他认为与福泽谕吉的“脱亚论”相对应,是主张在亚洲站稳脚跟的“亚洲联盟”论者。通过对胜海舟反对明治政府出兵台湾、反对征韩和自始至终反对日清战争的“事实”的分析,松浦主张像胜海舟这样虽然主张“破坏中华帝国体制,但不主张劫掠或侵略其解体的部分,这种立场,应该给予相应的历史地位”松浦玲:《明治の海舟とアジア》,东京:岩波书店,1987年,第230页注释(25)。。这种呼吁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兴奋与疑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谈。

一所谓胜海舟自始至终反对日清战争

胜海舟反对日清战争的重要证据,是他在开战时的一首诗:

邻国交兵日,

其军更无名,

可怜鸡林肉,

割以与鲁英同上书,第154页。该诗以《偶感(二十七年作)》为题收入龟谷馨编《海舟遗稿》,东京:鸿盟社,1899年,第21页。古新罗称为鸡林。。松浦引用当时处于外交中枢的林董的回忆:“此次战争,如果仅就事论事的话,是颇为无理的,胜安房亦以无名之师而论之。”认为林董能够理解海舟的“无名之师”之说,但是出于巨大的有形无形利益的考虑,而不顾道义发动了日清战争。由此,“放弃了对清国或中国人所怀的畏惧之念,而以侮蔑感取代了。”同上书,第156页。林董的话,见《後は昔の記他——林董回顧録》(由井正臣校注),平凡社,1970年,第77页。接着他这样评价胜海舟:他从幕末以来一贯是亚洲同盟论者。一直维持着以东亚三国的团结扭转欧美侵略的原则立场,没有与清国对立而置身于欧美一方的思想。因为站在亚洲一方,他在事前提起要注意,说兄弟吵架而即便日本赢了,英国和俄国可能钻空子,到战后,他还反复强调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对中国和朝鲜的敬畏,在战前、战后都没有改变。同上书,第158页。为什么胜海舟认为出师朝鲜是“无名之师”?松浦玲引用胜海舟1894年7月16日的一份上书草稿来说明。松浦玲未在该书中注明该草稿的出处。松浦为胜海舟研究的权威学者,并且参与讲谈社版《胜海舟全集》的编纂,我们且相信他用的材料是可信的。《明治の海舟とアジア》中对该草稿夹叙夹议的分析,见第160—164页。此草稿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认为清朝的出兵朝鲜,非“清帝之兵”,即不是“清国的正规军”,而是“宰辅之手兵”即“李鸿章的私兵”。他分析说:“将清朝的军队理解为李鸿章的私兵,将李鸿章派遣的军队解释为私自的援助的话,那么以对应于清国军队的出兵、在条约上被承认的对抗措施这种名分而派出的日本的军队,其名分就要失去了一半。”松浦玲:《明治の海舟とアジア》,第161页。进而,其所引手稿中还说道:呜呼!出兵朝鲜之清军,为该国宰辅之手兵,非我王师之匹敌。彼若加以以无礼骄慢,将可以讨罪。然不可以此兵为清国国军,于此小事上争雌雄。同上书,第161—162页。对此,他解释说:“这就是说,日本虽然不应该出兵,而现实是已经出兵了。但是,即便发生冲突,也必须将其限于私斗。因为对方是私兵。万一弄错了,也不要将他们视为清国的正规军而挑起战争。”同上书,第162页。

另一方面,在此草稿中胜海舟反对应朝鲜内政改革而出兵,因为日本自身的内政都问题重重,因此松浦玲评价说日本对朝鲜之事进行和平忠告的资格都没有,海舟因此继续呼吁作为亚洲国家要相互协助。草稿中说:“为向朝王说明派大使去,以邦家之前途、宇内特别是亚洲之形势,恳笃说论,要以协力同心为先务,此等事情,彼非不解。”“我不以此理相忠告,非邻邦交际之实谊。”

综合以上两方面,松浦玲总结说:海舟反对朝鲜出兵。反对出兵的日本军队与清国军队的冲突。反对以武力为背景干涉朝鲜的内政。即便是和平的,也反对以先辈的架子进行忠告。必要的仅仅是提倡同为亚洲国家的协力关系。总之,这时政府与军部所作的一切他都反对,与他所认为必要做的方向完全相反。松浦玲:《明治の海舟とアジア》,第164页。松浦玲所列举的胜海舟在战争发生之后还依然坚持反对战争的两个重要例子,一个是1895年2月胜海舟的一首诗,诗中写道:

再云出师非,

要路亦不怿,

病卧数阅月,

果知无筹策同上书,第167页。此四句之前还有四句为:“货币非瓦石,滥用或窘迫。我言国财匮,若辈皆嘲噱。”该诗为《二十八年二月时事有感而赋二首》中的第一首,见龟谷馨编《海舟遗稿》,第21页。。还有一个例子是1895年7月31日福岛县的福岛第一小学的三浦熊吉受斋藤一郎兵卫的委托,拜访胜海舟并请他为安达郡太田村题写村里所建战胜纪念碑的篆额。三浦这样记载海舟的谈话:说什么为朝鲜独立、东洋和平而战,战争胜利了,钱却没有了,人民骄傲了,支那为外国蚕食了。朝鲜独立了吗?日本的人民都是些大笨蛋,被外国当做笨蛋了。这么小的战争胜利了就如此大欢喜,其心胸之小,真不值一提。我一开始就小心地提醒不战的好,但是不听,还是战了。战到后来难以收场了,政府的信用没有了。还是我告以先见之明。现在日本没有高人。人民为这些笨蛋所困。……

建立纪念碑什么的,我最讨厌了。然而为愚蠢的政府而先战死者真是可怜。为国家而死实在令人钦佩。同上书,第172—173页。综上所述,我们不怀疑胜海舟的“无名之师”以及对出师非难的良好初衷,但是随着战争已经成为事实及其战争的进展,坚持说他还是反对战争的,是否会有些牵强?如上述“私兵”之说,即所谓“不可以此兵为清国国军”显然是掩耳盗铃。他对战争的支持态度,也有歌为证。如他特意作了三首和歌题为《送山县将军》:勇武之师解逆鳞,盼君早日凯旋还。

鸭绿江上浪花高,精锐猛士气昂昂。

旭日旗帜迎风展,插上高丽长白山。龟谷馨编:《海舟遗稿》,东京:鸿盟社,1899年,第50页。和歌原文为:

いさましき軍たちかなまつろはぬ

かたきを解きてはや帰りませ

ほことりてますら武夫らわたるらん

ありなれ河の浪たかくとも

さして行くわか日のみ旗朝風に

雲ふきはらふ高麗のしら山如《冰川清话》的编纂者吉本襄所言,此歌“意气昂然,为真适合征清饯行之作”吉本襄:《海舟先生 冰川清话》,东京:铁华书院,1897年,第123页。。开战时的“无名之师”到这里变成了“勇武之师”。将中国和朝鲜视为“不服从的仇敌”,鼓励日本的“勇武之师”跨过鸭绿江,将日本的旭日旗查到长白山上,可见其气概非同凡响。

还有,他在和歌的题目中直接用“征清之师”,用和歌来表示对他们的慰问,而将所谓“私兵”的借口抛到脑后,该和歌的题目是《闻辽东之地,入冬则冻寒不可喻,怀征清之师而作》龟谷馨编:《海舟遗稿》,东京:鸿盟社,1899年,第51页。和歌《聞く遼東の地、冬に至れば冱寒喩ふべからずと。征清の師を想ひてかく》原文为:

あつぶすま重ねし人はしらざらめ

ほこに剣に 霜こほる夜は:厚衿重叠人不知,风刀霜剑夜未眠。还有比如对从外交上极力促成甲午战争的陆奥宗光,1897年胜海舟听到他去世的消息,也写了两首和歌来表示哀悼:愚妇莽夫亦有死,草革裹尸报皇恩。

一叶飘零而知秋,数此落叶独伤神。龟谷馨编:《海舟遗稿》,东京:鸿盟社,1899年,第51页。和歌原文为:

愚なる女もたけきもののふも

つひにくさむす屍なりけり

桐の葉の一葉散りにし 夕よ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