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9053000000021

第21章 作为“经略”的“修好”(1)

一“万国对峙”与“万国并立”

堀田正睦像

1858年美国驻日总领事哈里斯(Townsend Harris,1804—1878)要求与幕府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堀田正睦(1810—1864,幕府老中,佐仓藩主)赴京都希望得到孝明天皇(1831—1866,在位1846—1866)的敕许,但是此事被反对签订条约的攘夷派公卿阻止,并引起以岩仓具视(1825—1883)为主谋的“廷臣八十八卿列参事件”,尽管堀田空手而归,还是在当年6月没有得到敕许的情况下,签订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

堀田正睦任用川路圣谟(1808—1868,勘定奉行兼海防挂)和岩濑忠震(1818—1861,目附兼海防挂)等较早便主张开国的幕府旗本,是和亲派的代表,而岩仓具视当时则主张攘夷。在对外观上,他们的主张具体如何,可以通过堀田正睦的《陈情书》见《岩仓公实记》上卷,第126—129页。(1858年2月)和岩仓具视《神州万岁坚策》同上书,第150—174页。(1858年3月)来加以分析说明。

岩仓具视像

川路圣谟画像

堀田纵观当时国际形势,说:“当今万国形势一变,而与汉土春秋列国之时、本邦足利氏之末年大为相似。各自割据其领土,或蚕食他国称王称帝。欧罗巴诸州以教主降生翌年纪元,亚墨利加亦仿效而加以本国开国纪年,鲁西亚纪元以本国开国为主。亚细亚诸州各奉正朔,制度不同,毫无统一之处,各自无不以互争雄长为务。独有清国妄自尊大,屡遭败衅;朝鲜琉球安于软弱而仰他人之鼻息,继而吕宋暹罗虽然亦国势不振,然其与强国相互和亲以结同盟、开贸易、通有无,为患难相救之条约,如违背或拒绝其条约,则同盟者相连而伐之,战争停止,则必和亲同盟如昔时。当今之时势,与于其一国或乱或治,进行战争或结会盟限于其国内而不知有他国已经大不相同。当今不推而论及全世界之治乱,则难以看清治乱之真相。”他认为,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不结和亲便起战争,想不卷入战争则必结和亲。此外欲既不和亲,又不战争,断绝外交关系而独立享受升平之国,根本没有。”他看到日本为四面环海的孤岛之国,如果以万邦皆为仇敌,将会导致生灵涂炭的大灾难。因此,他主张在出现德威兼备的圣贤之君可以抚育万邦、伐暴平乱而使全地球实现至治统一之世界之前,“如德均力敌,则或为同盟,或者和亲,与万国一样进行交际,彼来置官吏,此亦派遣官吏;彼差遣公使来,此亦差遣公使去;彼以军舰守护商船,此亦派遣军舰。一切呈与彼对等掎角之势。审彼之风土虚实,今日与彼交涉,可以成为他日统一宇内之张本基础及相互结成联盟。因此广泛航行于万国,通贸易,采彼之长而补己之不足,养国力、壮武备,渐渐成就全地球都服从我德威的国势,率同盟信义之国征伐为害世界的暴国,扶持善良孤独之国,实为代天心而行天讨,这样,世界万国蒙至治之恩泽,而彼此不相犯,结兄弟臣子之情,最终被仰为世界万国之大盟主、大皇帝,以至奉我国之政教、受我国之裁判。这样才可以使日本国对天地而可为报恩谢德之极功。”

岩仓具视则对与美国签订修好通商条约表示极力反对。他这样来理解神州日本与海外万国的关系,他说:“宇宙间最宝贵的是太阳,自人类开始,世间万物之生育无不蒙太阳之惠泽,而太阳是我天照大神之神灵。海外万国虽然蒙太阳照耀,皆沐浴大神之恩光。坤舆之上唯有大日本之国号,诚有以也。如今因为美国的强迫而缔结修好通商之条约,如同子弟威胁父辈而强要,无异于丧失父辈之权威,当然也是对以皇大神为首所奉列圣在天之神灵的不孝。”对于“关东役人(即官吏)”的所谓“世界形势一变”的喋喋不休的论调,他批评说:“关东役人一见到美国的军舰大炮就惊愕万分,而漫然以世界形势一变为名,要求变革锁国之制度。如果容许他们的要求进而缔结修好通商之条约,诚可谓无谋无策之甚、因循苟安之极。若考究修好通商之利害,畏惧于彼之威势而缔结条约,从甲到乙,渐次而开与万国交通之道,则大日本国美风良俗则一时颓废,不测之灾害并至,寒心战栗实为难堪。”他具体列举了和亲通商的危害,主要是认为当时日本军备废弛,如果开港,则会成为戎蛮辐辏之域,且使其看到自己的柔弱的方面,这样就很可能使自己陷入仰彼之鼻息的卑怯境地。而且通商贸易,舶来的多为奇玩珍弄,有使用价值的很少,这样很容易助长国人的奢侈之风而招致国家疲敝。因此,他呼吁:“断然向天下宣布攘夷之大诏,全国尽死力而击攘美国军舰,防御其来袭。”他认为只有激发全国的志士仁人,包括兰学之徒在内的赤诚报国之志,全民上下一心,感动神明以得到神风的冥助,这样才是危中求安、死中求活的计策。

岩仓也认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他说:“我国四方沿海,及与诸蛮开战,将难以预测异船由何处开炮挑战,首先要让海边各国大名回到其本国居住,使之加强海岸的守备。”而且主张邻国之间要相互探讨守备的方略,以便一旦有事,可以相互援助,以免贻误战机。面对西力东渐的大势,他认为中国与日本的国家性质不同,在应对上会有不同的结果。他说:“闻清朝鸦片之乱时,一日败走数十里,此乃由于郡县之国士气衰颓之故。我国为封建之国,每一个藩国都有如将军所在,其所主者为累代相承之封土,士卒以死相守,民众多年沐其治泽,当以死防卫父祖坟墓之地,上下之恩义恰如索绹。且我国人民古来富于义勇,以背弃而逃而深感耻辱。因此一旦战败,而一二国被侵、闻见家族被捕杀掳掠,则愤怒之心愈益激发,平时之癔病者也会有手持白刃挥向敌首的勇气,遂成以一当十之势,这样才能取得充分的胜利。前面被侵略的国家唾手可夺回,重要的是让全国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以上两种意见可以说是开国和亲派与锁国攘夷派主张的集中表现。开国派强调开阔国际视野,攘夷派主张凝聚民族精神;开国派以理智审视世界大势,攘夷派以情感激发全民斗志。他们在对日本自身的认识上,既有急迫感和危机感,又都有务实的倾向。对于中国,都认为这个老大的国家虽然自大但已经颓败了,而日本,即便他们认为当时也有军备废弛等种种不足之处,但只要励精图治,将来总可以成为“世界万国之大盟主、大皇帝”。

西洋来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即便是锁国派也不得不承认“今之丑夷非古之丑夷,能解事理,能守信义,与其过往,必定有其道可循。”岩仓具视:《全国合同策》(1865年9月),见《岩仓公实记》上卷,第974页。作为朝廷公卿,岩仓具视深知要对付的“今日之寇贼”已非“古之寇贼”,朝廷公卿不能够重文轻武、猜忌内斗,而要齐心戮力,开阔眼界,而不能自陷于京都公家的小圈子,呼吁“今日应视六十余州为京师,视五大洲为寇贼,而欧罗巴洲如同古之镇西诸国,亚米利加洲好比为古之奥羽,诚为非常之时也”。岩仓具视:《诫堂上意见书》(1866年3月),见《岩仓公实记》上卷,第1012页。就是说要有日本国家的整体观念,而集全国之力与西洋对峙。“外夷入侵之患,乃皇国三千年以来未曾有之事,而汉土已有覆辙”。他认识到当时的形势在由外患而生内忧、由内忧而加深外患,稍有不慎,“堂堂神州之地将举而成为胡羯腥膻之巢窟”。这里提到“汉土已有覆辙”,不仅仅是当时清朝所面临西洋的窘况,而是追溯历史,根据日本的现状而警惕重蹈覆辙。岩仓具视:《全国合同策议密奏》(1866年5月),见《岩仓公实记》上卷,第1014—1023页。

岩仓具视在此密奏中提出“内忧是本而外患是末,不除内忧则太半外患难攘”。他参照中国历史,主张从中吸取教训。按曰:汉土汴宋之末,君子小人相争遂起朋党之狱,贤哲一时遭遇流窜殄戮,遂至国家元气消亡,金虏乘机而谋吞噬,大举入侵,二宗诸王被擒送沙漠之地,以至于宋之版图大半为金所有,最终屈居江南掌大之地,仅保偏安之业而已。此所谓乘内忧而外患随入者也。而在南宋之初,如韩世忠岳飞等君子之徒痛忧外患,鞠躬竭力、日夜勤劳以图恢复;但为小人秦桧汪彦伯等所毙,终不能救南宋之亡,此所谓攘外患而生内忧者也。至于明末,亦有君子小人相争于内,君子无辜而死,小人得志,遂至误君卖国、军政松弛,而鞑靼窥其虚以长驱南侵,四百余州衣冠之风遂尽成辫发之俗,此所谓乘内忧而外患随入者也。宋明当时诸帝如君子小人两用而使之各得其所,则决不生内忧,没有内忧,则外患决不入,纵令外患入,能够排除内忧,亦不足惧。见《岩仓公实记》上卷,第1016—1017页。其次,他还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君子小人如何各得其所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小人于国内纷争,多力者树其党,寡力者假外权,乃古今之通患。而假外权,如果成为假外夷之力,则甚可忧惧。”为此,他举例进行了如下的论述:唐太宗李世民虽为不世出的英雄,但他一度借突厥之兵而助其创业之力,而以幽燕之地以报其德。由此唐三百年之间而失北方之关门,终而不能相取。后晋之石敬瑭借契丹之兵以伐后唐,为谢其恩而将雁门太原之要地给予北狄。自此宋元明常为北狄所困,遂而举汉土而为满清所有。此虽为他邦之事,非可以轻轻看过者。若今日吾皇国有此类之事欤?如西国引墨夷、中国四国引英夷、北国引鲁夷、东国引佛夷,借此等诸夷以相互争势以至攻伐,其祸患贻于异日,岂惟石敬瑭之可比哉。朝求开一港一市,夕又求开一港一市,加之彼之与藩之内治有关,且有关藩之内治之事陆续不断,终而堂堂神州之地将举而成为胡羯腥膻之巢窟。同上书,第1019—1020页。其中墨、鲁、佛分别指美、俄、法国。由此,他呼吁:“欲攘除内忧外患,除了制定全国合同之策以外,别无良计。”强调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的必要性。他说:“如往古神后之征韩、近古丰太阁之征伐朝鲜,因有我往伐彼之力,而无彼来窥我之患。”他将今日之外患与蒙古来袭相比拟,说:“今日之外患当然不可以视之为元寇之例,但不可不积蓄绝海伐是之力以防外国之觊觎。”同时主张朝廷“开航海之道”、“举航海之实”,即“应以往欧美诸国派遣敕使使之聘任,而非以徒坐国内接受外国的请求而缔结盟约为满足。我皇国要有派遣敕使使之结盟的大勇。于国内必须充实整顿绝海伐是的武备,同时在敕使历聘之际,可以审察万国之虚实,悉采其长处以充吾皇国之用。若今后有对皇国不信无礼之国,则鸣其罪于万国,不可怠于制定以外国伐外国之宏图。如今日之中外国之圈套而以皇国伐皇国之拙计为事,何时吾皇国之神威才能辉耀万国?”岩仓具视:《济时之策议》(1867年3月),见《岩仓公实记》中卷,第24、25页。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锁国攘夷派的思想也走到了开国和亲的立场上来了。

实际上,在1866年11月岩仓具视所写的《航海策》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攘夷的时期已经过去而变成了和亲的时期,国家的艰难百倍于前日。攘夷的时期只要制定击攘而使之不接近我之计策就足够了,而和亲的时期与之不同,需要行怀柔之仁以守常、立膺惩之威以应变。此两者相待始可举和亲之实。”和亲时期所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既要有能够与万国“对峙”之力,又要讲究与万国“并立”之道。他说道:“听说近来蛮夷也传习皇国汉土之语言文字,阅读皇国汉土的书籍,研究古今之治乱虚实,实在太可怕了。既然知道其可怕,我们也应该熟习鞑靼、蒙古、朝鲜、印度、英国、法国、普鲁士、俄国、荷兰、美国等诸国的语言文字,研究彼国之书籍,在天文、地理、历数、陆军、海军、医术等其他各个方面的学问上,资彼之长而补我之短。”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将“皇国汉土”一体并称,表示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在“皇汉”之外,将属于东洋的“鞑靼、蒙古、朝鲜、印度”与属于西洋的“英国、法国、普鲁士、俄国、荷兰、美国”并立而论,这与其说是表示其所保持的对东洋文化的自尊心板垣哲夫:《幕末期における岩倉具視の政治意識——政治意見書の検討》,《日本歴史》第392号,吉川弘文馆,1981年1月。不如说是一种对学问的普遍性的认同态度。

明治天皇像